和麗萍
【摘要】情境教學的教學方法自從新課改以來逐步成為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大亮點,它在教學中的實用性倍受中學語文教師的關注。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在高中語文課堂中運用情境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提高語文學習效率,活躍課堂氛圍,它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式。怎樣在教學中優化課堂情境教學設計是現階段高中語文教師所面臨的問題。本文對如何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進行教學情境的優化設計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 情境教學 設計優化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一般來說,對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語文教師應當設置合適的交際情境,讓學生在不斷演、說的方式下進行語文練習。在語文課堂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來活躍課堂氛圍,這樣既避免了課堂過分的枯燥,又能通過“看電影”的形式讓文中人物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學生的腦海里。教師可以模擬出一個情境話題,讓同學之間對話交際。教師引導同學們挑選自己比較有興趣的情境話題進行對話,這實際上也是情境教學的一種手段。 舉個例子:幾個非常喜歡校園歌曲的中學生,可以就校園歌曲進行相互交流探討。教師可以引入主題,讓同學們說出自己喜愛的校園歌手,會唱哪些歌曲以及把自己覺得精彩的校園歌曲推薦給其他同樣愛好校園歌曲的同學等等。學生只有在探討自己頗有興趣的話題的時候,才能夠愿意開口講,甚至完全沉浸于情境話題之中。通過這樣的有效訓練方法,學生不僅訓練了語文交際,語文課堂的教學氛圍也會比較活躍,更多的中學生會樂于參加到話題的討論中。在訓練時,語文教師要根據高中階段學生的特點來策劃情境教學,對學生進行有步驟、有計劃的訓練。
這樣的訓練模式是由語文教師指定一個語文話題給學生訓練。在此教師指定的話題可以來自于生活中的話題、可以是社會目前比較熱的話題,也可以對課文或者閱讀資料的延伸進行指定話題。我們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對社會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他們完全有能力對當前社會熱點給出自己的見解。例如說:社會上關注得比較多的食品安全問題、水污染問題、空氣霧霾等問題,都能選作是口語交際的訓練話題。在這樣的討論下,能使學生關注社會,用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可以培養學生考慮問題的全面性,提高綜合素質,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角色扮演,體會情境
高中語文課堂的情境教學,需要我們去思索,通過將教材中的文章或者閱讀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提煉,讓學生當文章的主角,體會文章的情境。在實際的學習過程當中,教師通過設置情境教學讓學生去體會禮貌用語的重要性,提高中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語文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學會表達以及不斷實踐的過程。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來設定主體讓學生演講。如以“我的理想”為主題進行演講比賽。學生們可以先對這個主體進行構思,然后展開豐富的想象,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理想。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話劇或者小品表演。比如我們要針對講文明展開一個話題,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來組織故事情節:小李同學請客吃飯,但一些之前被邀請的客人沒來。小李感嘆:“該來的不來”。這時來的客人聽到了,感覺自己是不該來的,然后來的客人走了。小李同學又說:”不該走的都走了“。剩下的客人以為自己才是該走的,于是也走了,到最后人都走光了。在表演結束之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認真探討,當自己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應該怎么辦?我們應該怎么組織語言才不會讓別人誤解?在高中生相互交流得出自己的結論之后,教師再對文明交際進行講解。
三、多元互動,注重語言能力的運用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我們對課程的學習效果評價提出如下建議:“要在真實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評價,以便使學生的交際水平真正地反映出來。這要求教師要創設出真實的交際情境,對學生的語文交際行為進行評價,使評價方式變得更具多元化?!睘榇?,教師不能僅僅依靠分數來評價學生的語言學習效果,而應該從學生看問題的觀點和表達問題的綜合素質來對學生語言應用的能力進行考查,最終結合各方面成績給出綜合性的學習評價結果。
教師要制定一系列的評價標準來實事求是地對高中生予以評價,這樣才能使得評價的結果有據可查,有據可依,公開透明并且具有說服力。對學生語文課程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時,評價的內容和方法要有多樣性,改變傳統的以分數下定論的評價法,注意評價的導向性,這樣既能對學生進行知識總結,又有利于學生今后的長遠發展。
四、結束語
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高中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的設計以及運用正是觸及到了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因此,情境教學才能夠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們堅信,隨著高中語文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隨著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情境教學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必定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才武.“情境”閱讀 體驗創作 感悟“情”“美”“理”——談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鑒賞要法[J].課外閱讀(中旬).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