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
摘 要: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滿足現代語文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強化需求,針對審美教育特點,對七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應用策略進行深入的探究,意在強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理解能力和新知識的接受能力,進而增強學生對美的發現力和想象力。
關鍵詞:七年級語文;審美教育;寫作練習
語文教學是初中階段課程體系的重要部分,做好語文教學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語文的人文性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與美育教育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所以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審美教育,提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性?!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社會主義思想、優良道德品質,使之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化欣賞品位和審美能力。這也是七年級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一、說文解字
中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分析文章時,要鼓勵學生對文章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和探究,從根本上感受和體會文字魅力,提升自己的鑒賞品位和審美能力。從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我們能夠了解到:無論什么事,只要我們對該事件有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掌握,就能夠對其進行精準的判斷,做起來也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也就是說,這一理論對于七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同樣適用。七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學好課本,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章內容,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從寫作方式、中心主旨、思想背景、情感表達等方面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體會和理解,發現文中所包含的語言美、文字美和藝術美,并最終提高學生的文字鑒賞能力。
二、重視對學生的寫作練習
基于語言文字和表達方式的運用,學生應當探究美學本質,進而提高自身對美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語文是一門兼容性較強的科目,而它作為義務教育的重點學科,主要作用就是培養學生的基本寫作技能和教會學生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對于七年級的中學生來講,加大寫作訓練力度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這也是從側面強調了審美教育的必要性,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關鍵環節,另外,中學語文教師還必須認識到發散思維模式培養的重要性,在訓練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注意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創作,不要局限于某種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思維和特定的寫作方式,要使他們在能夠熟練運用寫作技巧和充分掌握寫作要領的基礎上,深刻體會美學的內在含義,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學會用自己特有的語言方式去創建文學美和語言美。
三、在文章結構、形式等方面也要注重審美教育
獨特的想法構思、靈活多變的情景轉換、生動優美的語言藝術以及創造性的表現方式都屬于審美元素,而由這些元素共同組合而成的文學作品也是難得的審美素材。比如毛澤東所寫的《沁園春·雪》,其整體結構緊湊完整,所創情境大氣磅礴,氣勢恢宏,上闋敘述了北國雪景的壯麗,描述的“多嬌江山”讓人心馳神往,下闋卻突然筆鋒一轉,開始列舉著名歷史英雄人物,并在結尾之處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通篇朗誦詩歌會讓人熱血沸騰、心緒澎湃、情緒激昂,這也正是此文最為經典之處。
四、在作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
七年級語文課本中出現的文學作品通常是作者所處社會的生活常態在其印象和思想中反映的真實產物,學生通過學習該類文章能夠對生活中的真善美有最直接的感悟,但這并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應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而作文就是實現創造美的重要途徑。
寫作過程其實也就是學生塑造自我、完善人格、健康成長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完成語文閱讀教學之后,要使學生對美學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然后再將這種審美認識與作文創作有機結合起來,這也是審美教學的關鍵環節,最后再指導學生通過體驗觀察對文章結構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處理,力求見解獨到、構思精巧。
學生通過運用語言文字來表現創造美是七年級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主要體現,他們對美都有自己獨到的領悟和感受,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學生在進行狀物類作品創作時,教師就可以拿茅盾的《白楊禮贊》進行案例指導,幫助學生理清作者寫作思路,學習作者深挖白楊精神,準確把握時代內涵,引導學生注意細節描寫的重要性,懂得從細微之處觀察狀物,用心體會狀物的內在美。
總而言之,審美能力作為普通人最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對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而初中生作為現代社會的新興力量,更應當具備審美能力,由此可見,七年級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顯得尤為重要,是我國現在語文教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吳彩芬.淺談語文課的美學[VI].語文學法報,2013(3).
[2]張媚芳.在情境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