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
[摘 要] 本文從實際教學出發,探討項目化教學改革在《Java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其中對教改過程中的項目選定、實施方法、項目考核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 Java程序設計;項目化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000-00
一、引言
近兩年來,在全國高職院校中掀起了教學改革的浪潮,各個高職院校從不同的視角,切入適合自己的改革主題,紛紛加緊改革步伐。研究內容主要包括:項目選擇與設計、項目教學組織、實施方案設計與具體過程、師生角色定位與師資培養、效果分析與評價、問題與思考等。項目化教學過程中的教材編寫缺少統一的組織和編寫標準,實施項目化教學的課程多數使用傳統教材。教材編寫與課程開發已成為項目化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方向。
目前,項目化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職業教育領域,是職業教育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研究內容主要包括:項目選擇與設計、項目教學組織、實施方案設計與具體過程、師生角色定位與師資培養、效果分析與評價、問題與思考等。
Java語言是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編程語言之一。由于具有面向對象、與平臺無關、安全、穩定和多線程等優良特征,特別使用于網絡應用程序的設計。但是其中知識點多,涉及面廣,實踐性很強,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厭學的心理。
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目前企業對學生職業技能存在較大的差距。學生的培養模式亟待更大的提高。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動手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引入了項目化教學法。本文從實際教學出發,對《Java程序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過程中的實踐和實施效果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二、項目化教學法理論依據
項目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協助、會話和意義建構。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的動力來自待解決的問題;教學關注的重點在于使學習者達到一定的程度;教師的職責在于使學習者置身于探索知識之中,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情境”——在真實世界中需應用知識解決的問題,然后使學生在此情境之下,通過教師的指導、同學的討論來解決問題,這稱為協助和會話,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即實現意義建構[1]。
三、項目化教學法的實踐
(一)培養模式
與企業深度融合,實施“任務導向、能力遞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以編程為核心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任務導向、能力遞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圍繞著職業崗位能力的形成過程,將軟件開發過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務提煉、加工成適宜教學的工作任務,依據完成工作任務需要的職業能力序化課程,以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結構設計教學方案,按照完成一個任務的工作過程組織實施教學,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職業能力,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二)項目的選定
為了訓練學生從事軟件開發的職業能力,本課程設計了3個項目,項目包含不同類型的應用課題,基本覆蓋了本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所應該實現的能力、知識和素質目標,達到針對程序員崗位進行職業能力培養的目的。
項目難易程度的設置呈現梯度式的分布。初期的項目以訓練學生基本編程能力為主,主要對JAVA語言基本數據結構及語法的學習。中期項目培養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能力,重點在界面的設計及布局管理。高級項目是一個較大的數據庫應用項目,是對課程的綜合應用,融合了界面設計與數據庫訪問技術的知識。素材來源于企業實際操作項目,具有典型性和實際應用的特點。具體的項目設置如下表所示。
項目 任 務 學時
第一次課 課程介紹、場景設計 2
1.引導項目:高中會考成績分級 1.1資訊——需求分析 1.1.1 需求分析、相關知識準備 8
1.1.2 分析、討論 2
1.2決策——系統設計
計劃——制定開發進度 1.2.1 流程圖的繪制 4
1.2.2 功能的劃分 2
1.3實施——系統實現之界面設計 1.3.1 界面設計 4
1.3.2 功能實現 6
1.3.3 各功能塊的整合與調試 4
1.4總結 程序設計成果展示、總結 2
2基礎項目:連連看游戲開發 2.1資訊——需求分析 2.1.1 需求分析、相關知識準備 8
2.1.2 分析、討論 2
2.2決策——系統設計
計劃——制定開發進度 2.2.1 流程圖的繪制 4
2.2.2 功能的劃分 2
2.3實施——系統實現之界面設計 2.3.1 界面設計 4
2.3.2 功能實現 10
2.3.3 各功能塊的整合 2
2.4總結 程序設計成果展示、總結 2
3.主導項目:學生信息管理系統 3.1資訊——需求分析 3.1.1 需求分析、相關知識準備 6
3.1.2 分析、討論 2
3.2決策——系統設計
計劃——制定開發進度 3.2.1 流程圖的繪制 2
3.2.2 功能的劃分 2
3.3實施——系統實現之界面設計 3.3.1 界面設計 4
3.3.2 功能實現 10
3.3.3 各功能塊的整合 6
3.4總結 程序設計成果展示、總結 2
4總課時 102
(三)項目的實施情況
1.項目任務的提出
課程內容分割成三大模塊,每個模塊在初始階段都設置了展示教學項目的環節。對項目建立了“調研->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代碼實現->測試->總結”的學習模式。每個步驟對學生都提出了詳細要求,讓學生對系統整體設計有了初步的認識,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項目任務的分配
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由3-5人組成,分別擔任項目組長、系統分析員、程序員、測試員、文檔編寫員等角色。組長負責隊內協調及組內任務的檢查工作。一個項目完成后,角色互換,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完成五種角色的工作 [2]。
3.項目任務的實施
采用“感知與理解—> 模擬—> 實戰演習—> 總結提高”模式,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并實現分層次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的要求也略有不同,對項目完成的標準進行了更深入的細化,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有針對性的提高。
由學生分組討論,發現開發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完成初步的討論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實施過程中,認真做好開發日志,做好問題的收集和總結工作。之后由教師給出分析、完善的辦法。每個項目完成后,組員自評、組內互評、教師評價等形式完成項目評審的驗收工作。這樣不僅調動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而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項目考核
本課程為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屬于有成果(作品)的設計類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鑒于平時學習過程的重要性,且有三個課堂能力訓練項目和一個創新項目貫穿始終,考核主要采用以分組的形式的過程性評價方式,由教師打分、組員互評、作品質量及項目匯報幾個部分組成,其中項目匯報類似于答辯,是教師與學生就項目進行的回答式交談,內容可以涉及設計思路、開發過程中的難點、實現方法與技術各個方面。過程性考核包含在課程討論、交流、匯報及作品中,期終考核為上機考核。
四、項目化教學法實施效果
項目化教學實施后,《Java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對學生的能力有了系統的提高:
(一)社會能力
通過標準開發過程和規范化的程序設計訓練,培養了學生細致認真、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通過分組協作,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和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通過項目實施中的展示,培養了學生表達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二)方法能力
通過項目中調研活動,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項目中問題的分析,培養了學生新技術、新方法的學習及應用能力;通過項目中問題的解決,培養了學生查詢資料和自學能力;通過不斷提出新的設想拓展作品,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對項目的介紹和實現,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了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具有文檔編寫、英文文檔閱讀的能力。
(三)專業能力
通過幫助文檔的使用,培養了學生閱讀一般性英文技術資料和簡單口語交流能力;通過數據庫的設計與實現,培養了學生數據庫設計和數據復雜查詢的能力;通過項目軟件測試過程,培養了學生軟件測試中的黑盒和白盒測試的能力;通過項目完整流程的開發,培養了學生軟件開發、運行環境的安裝、配置、調試的能力。
五、結 論
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應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不僅體現在技能的培養,同時也體現了個人綜合能力素養的培養。項目化教學法實施后,教學效果有了顯著地提升,學生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求知”轉換,極大的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為就業提供了一線的實踐經驗。但必須與學生建立共同合作的關系,這就需要老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與學生一起完成項目教學任務,才能將項目化教學的效果更好的鞏固,達到教育教學改革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涵.項目教學的理論基礎、基本特征及對教師的要求[J] .職教論壇,2007
[2] 劉艷飛,譚論正.項目教學法在java程序設計課程中的實踐與體會[J] .軟件導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