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龍玥
摘 要 當前,面對我國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以及景觀規劃設計中普遍存在的非綠色傾向,建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節約型綠色景觀已經成為我們改善自身生存環境的必然選擇。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節約型景觀設計發展狀況的研究,通過對景觀設計因素的發掘進行了整理、歸類和分析,從中探求進行節約型景觀設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及其實踐的可行性;分析節約型景觀設計的實施策略和設計方法。
關鍵詞 節約型城市景觀 設計方法 思想研究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對于節約型景觀設計,早在明朝中國對于節約理念在造園中的應用就有了一定的認識。明代計成所著《園冶》一書的《興造論》中便提出造園不可以盲目“當要節用”;同時主張對施工腳料的充分利用,變廢為寶。
近幾年,隨著城市化進程中環境問題的惡化,節約型景觀的研究逐步受到人們重視。朱建寧就認為,節約型景觀的概念應包含四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是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效益與環境效益;其次是滿足人們合理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節約自然資源與各種能源,提高資源與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獲得最適宜的綜合效益。
1節約型景觀設計方法
節約型景觀設計和能源的支撐系統,及實施手段。本文以節約型城市景觀為例,根據節約型景觀設計的分類,對城市景觀的技術體系是指構成城市公園空間和實體并支持其運行的物質個要素節約型設計方法進行總結和歸納。
1.1因地制宜對現有場所改造
在景觀設計中,場地是一切動植物生存和活動的基礎。好的景觀設計應立足于場地本身,通過對現有場地存在的問題的探索與改造,達到環境整體的提升。對于本身質量較好的場地,要注重保護其特色,避免建設中被破壞。對于自身質量較差的場地,需要先進性修復,如改良貧瘠土地,重新規劃不合理地形等。
對土地的節約和利用形成的景觀設計具有低建設成本、生態環保、尊重土地肌理、資源利用率高等特征,既滿足場地功能的要求,又滿足人們游賞的需求。
1.2 合理利用水資源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資源,所以人們在營建優美的景觀環境的同時也應當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尤其是盡量減少水資源的利用和浪費。這不僅是在干旱的地區,在雨量充沛的地方對水資源的節約和利用也是非常重要。
(1)雨水的回收與利用。隨著城市化的普及,經過城市雨水管道迅速的將降雨排放至河流中,一方面可能會給河水帶來污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地下水的補充。合理利用綠地的透水性,將雨水過濾后讓其自然下滲補充地下水?;蛟诠珗@綠地中,利用地面坡度收集雨水,并加以處理,重復使用。
(2)生活污水的再次使用。生活污水在景觀設計中主要可以用于兩個方面:第一,為植物提供養料。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便可以再次循環使用,為植物提供養料。第二,作為水景的循環用水。城市中往往用水景一豐富景觀層次,生活污水只需經過簡單的過濾,便可用于城市水景的循環水使用,從而避免了水的浪費。
1.3合理利用現有建筑材料
景觀材料是景觀建設中必要的元素,在節約的基礎上能合理利用景觀材料,通過合理的設計和精細的施工,同樣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景觀效果。
(1)選材“因地制宜”。本地景觀材料如石材、植物等的使用不僅運輸方便,更多的可以反映本土的文化氣息。這些別具特色的景觀環境不僅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觀特色,同時也可以形成獨特的城市名片。
(2)廢棄材料的合理利用。廢棄材料有很多經過回收加工,可以再次的利用,生成其他的產品,如利用場地內或者場地周邊的廢棄材料進行重新設計,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這在很多后工業景觀和公園改造中都有所體現。如廢棄的工業垃圾,經過藝術家精心擺放,成了小區綠地中的藝術品。建筑垃圾,如樓梯、混凝土板,配上植物,也能成為藝術的一景。
(3)新型材料的運用。節約型景觀的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園林的生態效益。所以在挖掘本地材料和鄉土材料的生態性的同時,也要通過科技手段積極研發新的生態環保材料,以適應新時期對景觀建設的需要。
2節約型社會景觀設計案例分析
武漢解放公園為節約型景觀提供了一個很好地案例。解放公園在以前的公園的基礎上加入了富有特色的人工濕地系統。用最經濟的途徑,將新解放公園恢復重建為充滿生機的現代生態與文化游憩地。
為了處理人為的水污染問題,解放公園通過人工構建而成的仿濕地生態系統通過濕地植物對水體進行凈化的生態系統。人工濕地系統的構建可以實現園內水系統的自凈功能。這就意味著,解放公園內的水體由此將“死”而“復活”,而園內所有的植物也均成為這個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該濕地系統可以凈化8公頃水面的水質。將公園的湖水從19.7米標高的溢水口附近水域,由泵站提升到20.5米標高的兩個蓄水湖,再通過四條渠道,緩緩經過凈化水域,沉淀過濾,60余種水生植物進一步吸收水中污染物,達到凈化目的,最后通過重力落差跌入大湖。同時在公園的河岸設計上,采用的是一種全新的用“軟堤”的手法。水體與岸線間,采用濕地基質的土壤沙礫自然連接,形成了一個水與岸自然過渡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種植著一些諸如荷花、菖蒲、香蒲、澤瀉、水鳶尾、水蔥、水蓮花等濕地植物,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層次水生植物景觀。濕地上修建棧道,游客沿著迂回曲折的木質棧道入畫賞景,如同行在水面上,形成親近水體、親近植物、親近自然的人景融合。
參考文獻
[1] 朱建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節約型景觀[J].中國園林,2009(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