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連華
【摘 要】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當前困擾高校和應屆畢業生面臨的最為重要的問題,“畢業即失業”并不是空穴來風,這是近幾年來高校畢業生經歷的事實。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上與上世紀相比有了較大程度的增加,但是畢業生的質量是否也增加了?本文首先介紹了當前高等教育的現狀,然后從學生自身素質、高校專業設置以及企業招聘中的一些不良現象闡述了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之后又從提高大學生自身能力、加強企業與高校的合作以及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這幾個方面提出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題。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大學生素質;職業教育
1 高等教育現狀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進入21世紀我國面臨的重點問題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得到迅猛發展,各大高校紛紛擴招,畢業生人數快速增長。2003年畢業生首次超過200萬人,之后的幾年也大幅度增加(如圖1所示),2001年至2009年高校畢業生呈快速增長,2010年起畢業生人數仍有所增長,但趨于平緩。201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27萬人,是2001年的六倍之多。
圖1 2001年—2014年大學畢業生人數
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畢業生,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不可能將所有的畢業生都吸納到就業崗位中去。畢業生的質量方面,與上世紀相比也存在較大差異。進入大學之后來自于家長和老師的壓力減小,許多人選擇了放縱,虛度四年光陰,不但沒有將自身的綜合能力,反而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缺乏擔當社會工作的能力。
此外,我國對高等學校進行層次劃分排名,學生也被分為三六九等。所謂一考定終身的言論也是由此形成的,一旦考入普通二本或三本院校,進入社會處處碰壁,而985、211高校的學生卻是一片坦途。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985、211院校占據了更多的教育資源,而一些普通的二本、三本院校則在夾縫中生存。
2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
大學畢業生待業人數的增長隨著高等教育畢業生人數的增加而增加,就業率卻在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70%左右。
表1 2001年—2010年高校畢業生待業與就業情況
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分析,此前也有許多學者或教師在這一問題上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進行探究:
2.1 學生生自身能力和素質不足
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高校擴招,使得有更多的人能夠接受高等教育,從我國宏觀層面上說平均受教育程度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然而這些提高以學歷的提高為主,畢業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質與上世紀的相差甚遠。同時,因為擴招導致生源良莠不齊,一些素質低下的學生不但不思進取反而影響學習環境,更有甚者宣揚一些消極的言論,影響了其他學生的信心。
此外,一些學生入學后為減輕家庭負擔或獲取更多的財政支配權,選擇外出務工,占據了大多的課外時間甚至是上課時間。期末考試時,采用突擊的方法達成考試目的。雖然大學中所學的知識并不一定在工作中應用,但掌握系統的學習方法將在以后工作中受用無窮,這也是大多數大學生缺乏的。因此,大學生就業難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是密切相關的。
2.2 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缺乏職業教育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高校正是培養人才的地方,雖然高校已培養的大量的人才,但與社會實際需求相比要滯后。社會工作崗位中一些十分緊缺而又有一些怎出現大量贅余。
高等教育與社會工作需求脫節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改革相對滯后,在專業設置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在熱門專業的招生數量上要遠超過冷門專業,致使企業在招聘時,一些單位門可羅雀,而另一些單位的冷冷清清。
在職業教育方面,全國高校普遍做得不夠,畢業生不能做好充分的準備,進入工作崗位不能快速創造價值,因此,在工作競聘中是弱勢群體。
2.3 公司招聘信息不對稱,導致學校歧視和性別歧視
公司對高校的理解是通過他人對高校的評價以及學校層次實現的。與普通院校相比,985、211高校就業形勢要好的多,此外,大城市諸如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的畢業生也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
學校歧視方面,一般院校并不能得到首肯,而且在工資待遇方面相比于985、211高校低,一般高校的學生能力和素質相對較低,企業對高校的直接評價方式是通過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出的能力,一旦發現表現出的能力與預期不符,該高校的畢業生或將被企業否決。
性別歧視方面在就業方面表現的更為明顯,一些工資的招聘簡章明確規定只招男性員工。總之,這都加劇了就業難這一現狀。
2.4 我校面臨畢業生面臨現狀
我校地處煙臺,高校林立煙臺大學、魯東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煙臺校區)以及濱州醫學院的畢業生與我校畢業生掙聘就業崗位,與煙臺大學、魯東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煙臺校區)相比我校層次稍低,在面對就業時面臨更大的壓力,從近年的就業統計來看,我校與全國平均水平還存在差距。畢業生就業問題也是我校當前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
3 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策略與建議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當前高校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若每年高校都面臨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將給學校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若“畢業即失業”一旦在高校中延續,不僅會影響低年級學生的信心,對學校來說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當然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也是當前社會上最為重要的問題,大量畢業生不能就業,會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同時也助長了“學習無用”論的氣焰,因此,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當前最為重要的問題。
3.1 大學生方面: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
提升大學生自身素質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斷提升自我,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認清自我,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缺點,發揚自己的長處,做到優劣互補,盡全力完善自己。
(2)提升自身的學習、交際等綜合能力。大學的學習不在是簡單的學習理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及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能力。交際能力是另一個需要鍛煉的能力,大學學生來源于全國各地,性格、習慣各不相同,正是鍛煉交際能力的好機會,在學校積累經驗,到社會中舉一反三,在人際交往中將如魚得水、游刃有余。
(3)努力提升自身素質,服務同學。一個具有高素質的大學生不論是在當前的學習中還是以后的工作中都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在大學生活中提升自身素質是必須的。服務同學是當前學生階段鍛煉方式之一,人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從服務同學中獲得社會所需要的能力。
3.2 高校與企業方面: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加強職業教育
高校畢業生的去向一直是困擾高校的重要問題之一,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構架校企合作平臺來實現,具體可通過以下做法完成:
(1)與企業簽訂用工協議,定向培養企業所需人才,實現人才由高校向企業輸送,既能保障高校就業,又可存進企業發展。
(2)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讓在校學生到企業中去學習工作技能,培養勞動能力,以保障在畢業后能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另外,還可以請企業高級技工或管理者到高校給學生授課,講述工作技能、技巧,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的,提升學生能力。
職業教育薄弱是全國高校存在的普遍現象,增加大學生就業加強職業教育不僅可以讓大學生明確自己的未來,還可以增加大學生就業時的法碼。通過職業教育,在校大學生可以學習職業規劃的能力,提前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以應對競爭日益嚴峻的就業。
3.3 政府方面: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建立增加高校畢業生的優惠政策
中小企業的發展能容納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是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方式之后,為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政府可采取吸納大學生就業,給予在貸款或稅收政策上的減免的方式作為獎勵,這樣構建良好循環,即壯大了企業,有緩解了就業,最為重要的是存進了經濟的發展。
此外,國家教育部還在積極推行職業教育進程,今年上半年公布的一項文件中:我國將會有600所左右的高校進行職業教育改革,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一旦改革完成,職業教育教為我國提供各式應用型人才,對緩解當前就業難的一個重大決策。
3.4 我校在面對就業難采取的措施
我校大的辦學宗旨是“商藍融合,煤經滲透”,我校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主要是管理學和經濟學,與同類高校相比排名占優。為提升我校學生的能力,我校建立商學實驗中心,讓我校在校學生進行實際模擬銀行、證券、團隊合作與管理,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協調能力,提升競爭力。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