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帆陵
【摘 要】本文嘗試以課堂生態理念為指導,立足高職英語教學實踐,探討高職英語課堂生態構建的策略,旨在提高高職英語教學成效,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信息化;高職英語;生態課堂
0 引言
高職英語教學的整體水平近年來有了較大提高,但是,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仍然存在種種失衡現象。如何提高高職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已成為高職英語教學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嘗試以課堂生態理念為指導,立足高職英語教學實踐,探討高職英語課堂生態構建的策略,旨在提高高職英語教學成效,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1 生態課堂的基本特征
1976年美國學者Lawrence Cremin在《公共教育》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態學”這一概念,開啟了運用教育生態學的概念和方法重新審視傳統教育的先河。從教育生態學的觀點來看,英語課堂也應是個有機、統一、能動的生態系統,英語教師、學生以及課堂環境三種因子共同構成其微觀生態環境[1]。這三個因子既相互獨立,又互相作用,相互依存。他們的動態發展變化,會直接影響大學英語課堂的正常進行。
2 高職英語生態課堂失衡的現狀
2.1 超耐度的課堂生態環境
首先,外語學習涉及情感因素,良好的情感體驗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因此小班更適合外語教學。但目前高職英語課堂學生人數構成的“人口密度(45人~60人或更多)”太大,嚴重超出系統資源的承受力,違反了教育生態學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適度原則,造成學生生態主體生理與心理壓力的增加,出現了課堂生態主體與課堂生態環境的失衡。
2.2 教學目標功利化
如今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仍然是衡量教師教學效果的主要指標,教師只能為四、六級通過率而教,學生為了考級而學。整個英語學習過程變成了記憶考試詞匯,學生雖然認識幾千單詞,但在實際運用中卻錯誤百出。很顯然,這種功利性的教學,破壞了以促進生命個體和諧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生態系統,忽視了教育過程的真實價值,阻礙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無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3 評價體制片面化
單一而固定的評價模式本身就是一種桎梏。當前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與評價存在著嚴重的脫節,最為典型的就是用一張試卷去檢測整個教學過程的效果。
3 信息化教學在高職英語課堂中的運用
信息化教學與高職英語課堂的整合對傳統的英語課程帶來一系列的變化。高職英語教學目標從語言知識的傳授轉變為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信息素養;教學內容從詞匯、語法等的講授轉變為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的培養;課程設置從傳統的課堂講授轉變為課堂講授與基于計算機網絡的自主學習相結合;課本從傳統紙質課本轉向無紙化、數字化,甚至信息化課本的集合體;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引導者、協作者以及教學資源的設計組織者;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知識構建者;教學模式由填鴨式教學轉變為面授、自主學習及輔導相結合形式;教學方法由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環境由傳統教室轉為計算機多媒體教室、虛擬教室;教學資源由課本加教師加補充材料加圖書館轉變為網絡資源、在線數據庫等;教學評價由傳統的標準化、終結性評價轉變為形成性、終結性相結合,注重學習策略、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結果的評價等等。信息技術運用于高職英語教學后,徹底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本質,為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2]。
4 信息化教學下高職英語生態課堂的構建
4.1 信息技術與教學要素的深度兼容
信息技術與教學要素的深度兼容體現在技術與外語教學理念及外語教學方法的兼容,以及生-生、師-生、生-機的深層互動上。網絡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課程整合重點強調的就是師生的互動,并且充分發揮他們各自個性作用。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會隨著教學過程的變化而相互兼容,相互轉換,課堂教學可能是以“教師中心”為主,“學生中心”為輔;而信息化教學就是以“學生中心”為主,“教師中心”為輔。因此兼容就是要便于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并且把技術當成生命個體完全融入到課堂教學生態系統各要素中,包括技術與教師教學方法的融合;技術與學生學習策略的融合;技術與課堂教學軟、硬環境的融合等。信息化教學變成了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個信息化教學環境里,硬件、軟件和人機環境三種要素有機組合成一個綜合系統。
4.2 營造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生態
在外語教學生態系統中,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對所學的外語知識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和演繹,認知過程始終處于平衡與不平衡,再平衡的動態進化與更新之中。沒有教師這個重要生態因子的適時監控與指導,學生僅憑自己的努力無法成為高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知識建構者。同時,從生態學的生物多樣性角度分析,作為認知主體,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不同的生態位,擁有各自不同的認知能力,語言需求以及參差不齊的知識水平等個體差異,面臨海量的網絡資源時他們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在心理、方法和知識層面上給予引導,在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改進學習策略等各個方面幫助學生。主導式自主學習道路能夠讓教師和學生找到自己的生態位,使課堂教學系統具備良性循環的趨勢。
4.3 創造多元互動的教學生態模式
多元互動教學是指信息化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師-生、生-生和人-機之間多方位、多層次互動教學機制。多元互動原則強調信息處理過程中的雙向性和多向性,注重語言輸入和輸出的協同作用。 “交流促進學習者與學習伙伴共同建構話語,促進語言輸入,只有當學習者的內部機制與語言環境交互時,學習才會成為可能”[3]。Rivers認為,互動可以增加學習者的語言儲存量,因為在互動中,在選擇性注意和語言輸出的聯動作用下,學習者最容易獲得可理解性輸入,更容易注意到新的語言現象以及自己中介語體系的不足之處,有更多的機會修正自己的輸出[4]。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站在以互聯網為中樞、校園網為依托的教學平臺上,具有虛擬社會化、教學交際化特征,為多元互動教學創造了優勢條件。師生在開放、虛擬、仿真的網絡化大學英語課堂中,以各種互攝交流方式和手段(包括小組互動、聊天室、在線會議、BBS、e-mail 等各種互動形式),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功能。教學實踐表明語言教學的互動性是培養興趣、發展個性、整合知識、提高意義建構效率的有效手段。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課堂多元互動教學是課堂教學優化的必然趨勢[5]。
5 結語
課堂生態是從生態學的視角審視課堂教學活動,是以教師和學生為主要生態因子的微觀生態系統,是提升學生生命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舞臺。在高職英語課堂生態的構建中,需要綜合運用各種策略,將信息技術與教學要素的深度兼容,努力營造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生態,及多元互動的教學生態模式,從而把高職英語課堂構建成一個開放、平衡、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Cremin, L. Public Education[M]. New work: Basic books, 1976.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43-244.
[3]Rivers, W. M.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范國瑞.教育生態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文軍,朱國振.英語傳統視聽說教學模式和網絡交互式視聽說模式的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1):32-35.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