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華
【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與時俱進,培養大學生的國際意識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主題,它為培養出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礎.本文以國際意識的基本內涵為出發點,指出培養大學生國際意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國際意識;思想政治教育
在經濟發展全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21世紀,“地球村”概念已深入人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與時具進,培養大學生的國際意識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主題,它為培養出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礎。
1 國際意識的基本內涵
“國際意識也稱為世界意識、全球意識,是人們對于國與國之間、世界各國之間以及世界各國有關的事物的反映。”①國際意識是指以全球的視野去觀察、認識、理解世界,并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人類歷史的過去、現狀和未來,并在此基礎上形成關于人類共同命運、本國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個人對人類民族、國家的權利和義務的意識。其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宏觀意識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指出:“必須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正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要求,善于進行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式的能力。”②宏觀意識,實際上是一個大局意識問題,是指人們在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時,能從大局著眼,用寬廣的眼光觀察歷史與現實、國際與國內的問題。它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層面。在縱向上能夠聯想古今,在歷史與現實的參照中總結經驗,在橫向上能夠聯系中外,在自身與外部的對比中學習借鑒。恰如古人所言,“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要能夠從全球的大背景出發,用普遍聯系的觀點來思考本民族國家或者區域的事情,總攬全局,以謀求自身的發展。
1.2 開放競爭意識
世界是一個聯系日益密切的多元化的有機整體,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無法與世界隔絕、孤芳自賞。只有置身于國際社會,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只有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才能取長補短,提升自己,以更好的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與價值。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9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認真研究和借鑒其他國家歷史發展提供的經驗教訓,站在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角度,進一步認清當今世界風云變換的規律性趨勢,進一步認清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發展大勢,更好的掌握加快我國發展的主動權?!雹墼谛率兰o,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里,只有勇于開放,善于開放,敢于創新,不斷進去的國家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3 合作競爭意識
當今的世界既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更是一個彼此密不可分、聯為一體的世界,共同的利益把整個人類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同時人類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如人口爆炸、糧食短缺、物種滅絕、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破壞、恐怖主義泛濫、艾滋病等等。這些問題僅僅依靠少數國家,即使所有發達國家也是不可能解決的,而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參與。這就要求人們必須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克服民族和國家利益的局限,真正達到“共生”和“共贏”。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為了我國的經濟社會能持續穩定的向前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必須大力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不同形式的合作。為了全世界的共同發展,世界各民族和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共創美好未來。
1.4 遵守國際規則的意識
中國越來越加進融入世界一體化,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全球化浪潮的沖擊給中國注入了開放、創新、融合等現代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天的國際交往中,必須遵守國際規則和慣例,否則,就會受到這樣那樣的懲罰甚至失去立錐之地.這就更加要求我們不僅要在經濟層面融入世界,而且要求我們在體制和機制層面按照國際通行慣例來辦事,不論是政治、經濟、科學技術,還是思想文化,都有一個按照國際游戲規則行事的問題.只有靠世界各國共同遵守國際規則,才能更好地維護全球的利益,才能更好地踐行“和平與發展”的思想.“在以國家、民族為基本單位的地球村里,規則與秩序是發展的重要前提。④”所以,在全球化的今天,遵守國際規則的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2 培養大學生國際意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2.1 培養大學生國際意識的必要性
國際意識是在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的背景下產生的,正如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的:“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形勢逼人,不進則退。⑤” 我們只有樹立國際競爭意識,以宏觀的意識、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吸收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才能跟得上世界潮流??梢姡囵B大學生的國際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自從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沖擊著我國的方方面面,信息傳播更加迅速,文化交流更加廣泛,各種思想意識與傳統文化相互激蕩,一些國家憑借經濟、技術、軍事等勢力,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壓力進一步加大。⑥”大學生作為社會最敏感的群體,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時期,最易接受新的思想、文化、觀念。面對良莠不齊的紛繁的外來文化和思想觀念,他們往往缺乏鑒別能力,這就給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要完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的歷史使命,就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努力培養大學生的國際意識。
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0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的,“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多掌握一些國際問題的基本知識,多了解一些國際社會的基本情況,堅持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善于進行戰略思維。要切實提高科學判斷國際形勢的能力,正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努力從國際國內形勢的相互關系中把握發展方向,從國際國內條件的相互轉化中用好發展機遇,從國際國內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從國際國內因素的綜合作用中掌握發展全局。⑦”這實際上就是提升大學生國際意識的問題。
2.2 培養大學生國際意識的重要意義
當代大學生具有全球化時代的特征: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不循舊、不保守;思想獨立,具有批判精神和創造熱情;有很強的求知欲和競爭意識,講究公平公正。對他們進行國際意識教育,可以使他們關心人類的共同命運,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這也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切合廣大學生的實際和特點,能夠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培養大學生的國際意識有利于培養新時期的高層次人才。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要求各級人才具有世界全局眼光。大學生是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知識水平較高、能力較強的群體,通過加強國際意識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將他們培養成為具有愛國思想和國際主義的新時期的高層次人才。
3 培養大學生國際意識的方法和途徑
在以往我們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論是內容還是實現方式都存在過于偏狹的地方,突出表現為重政治教育輕人類基礎性共同文明的培養,只講國情不講球情。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成為國際間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因此,必須加強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這方面的作用。根本性的改變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狹隘觀念和偏見,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加深以平等、公正、和平和自由為基礎的世界各國、各民族和各地區間的相互理解與合作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必須將國際意識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要做好這項工作,筆者認為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3.1 在“兩課”教學的課堂上滲入國際意識教育的內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堂上,必須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內容。首先,將國際意識列入“兩課”教學目標,優化“兩課”教學設計,將國際意識教育的目標具體化、明確化,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其次,根據全球化的實際,對現有“兩課”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充實世界歷史、當代世界格局等方面的內容。最后,圍繞國際意識教育開設選修課、講座和微型課,介紹世界文明的成果和精華。
3.2 積極開展“雙語教學”
不可否認,目前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國外許多專業教材能及時地反映相關專業領域的學科前沿。而且比較側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因此,直接采用國外原版教材,有利于讓大學生接觸到本學科國際前沿成果,有利于培養新世紀創新型人才。另外,通過“雙語教學”,讓大學生經常學習,感受外國的生活習俗、文化氛圍,有助于擴大大學生的知識面,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時,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主動適應國際交往和發展的需要,培養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
3.3 因地制宜,組織各類增強國際意識的活動
高校每年都有形式豐富的各類活動,隨著國際意識教育主題的凸現,有必要對各種活動圍繞增強國際意識的培養目標進行有意識的策劃和設計,形成系列活動,例如,可以配合時事熱點,舉辦系列時事講座、時事報告會。只有正確引導大學生關注目前正在發展變化的世界形勢,特別是一些重大事件、突發事件,才有可能使我們大學生科學判斷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正確應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進步發展的趨勢,妥善處理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種復雜問題和不確定因素。又如,可以圍繞國際社會的主題日,開展國際意識教育的系列活動。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6月26日的“國際禁毒日”、7月11日的“世界人口日”……這些都是聯合國棉隊日益增加的全球問題而確定的主題日活動。在這些日子里,有意識組織相關的知識競賽、趣味游園,觀看相關電視片、記錄片,指導學生撰寫主題論文,發表主題演講,編輯主題宣傳資料。再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系列的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和國際交流活動。所有這些活動都必將大大增強大學生的國際意識和責任感。
注釋
①王豫生.在大學中加強“三個意識”教育的思考.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8(1):1-6.
②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③進一步認識把握社會歷史發展規律 增強推進改革發展自覺性主動性[N].光明日報,2003-11-26(1).
④熊東平 蘇華.全球化下大學生全球意識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5(12).
⑤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十六大報告讀本[M].人民出版社.2002.
⑥陳至立.我國加入WTO對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N].中國教育報,2002-01-09.
⑦堅持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分析形勢 提高對外開放條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N].光明日報,2004-02-05.
[責任編輯: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