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近幾十年來我國對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的測試數據監測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狀況越來越讓人擔憂,反映身體素質的各項指標呈逐年下降趨勢,在運動堅持性方面,各變量均與運動堅持性呈顯著相關。“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時的感受”、“社會支持”,以及“運動情境”等變量與運動堅持性呈顯著正相關。因此,如果想要促進大學生的運動行為,就應重視運動自我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 體育運動 堅持性 自我效能
1.引言
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運用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加劇了環境的惡化和人類勞動方式的轉變,生產生活方式逐漸由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移,靜態化生活方式的程度越來越高,身體運動不足、營養供給過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惡化導致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不斷增加。近幾十年來我國對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的測試數據監測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狀況越來越讓人擔憂,反映身體素質的各項指標呈逐年下降趨勢,數據顯示指標中少有的不斷增長的是體重和脂肪系數,而心肺功能、體能素質、運動時心率等指標卻不斷下降。這些都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階段性產物,與目前社會普遍的靜態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因為條件的限制,本研究僅對南京市部分高校的專科大學生進行調查,包括三江學院、正德學院、應天學院、金肯學院、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8所高校。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根據Pender(1996)修訂的健康促進模式,自編一份《大學生體育運動行為調查問卷》,應用自編的結構式問卷對南京市多所高校的專科大學生進行調查評定,以健康促進理論對大學生體育運動行為進行分析研究。整個問卷共有十個部分,包括個人特征、過去的運動經驗、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知覺運動效能、主觀運動感覺、社會支持、運動情境、運動堅持性、運動行為。
2.2.1知覺運動利益:主要測量受試者主觀評估參與運動鍛煉可獲得的利益程度。
2.2.2知覺運動障礙:主要測量受試者主觀評估參與運動鍛煉可能遇到的障礙程度。
2.2.3知覺運動自我效能:主要測量受試者主觀判斷在不同情境中,對自己能夠克服困難而持續進行鍛煉的把握程度。
2.2.4主觀運動感覺:主要測量受試者從事運動鍛煉時,產生的積極或消極感受。
2.2.5運動社會支持:主要測量受試者家人對其進行運動鍛煉的支持程度。
2.2.6運動情境:主要考察受試者周圍可利用的運動設施,以及運動環境的規定和限制。
2.2.7運動堅持性:主要測量受試者進行運動鍛煉的持續性。
2.2.8運動行為:本研究主要通過身體鍛煉量衡量大學生課后參與鍛煉的水平。
2.3研究程序
采用集體測試的方式,在班會課或體育理論課堂上,用指導語指示被試填寫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1367份。
2.4數據處理
全部數據使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分析包SPSS13.0和SAS8.1在計算機上進行處理。
3.結果與分析
3.1個人特征、過去運動經驗,以及運動行為認知和感受的描述性分析
3.1.1.個人特征及過去運動經驗
性別:研究對象中,男生660人(48.3%)、女生707人(51.7%)。
年齡:研究對象年齡分布大多集中在19~21歲,其中19歲有362人(26.5%)、20歲有402人(29.4%)、21歲有262人(19.2%),平均年齡為20.22歲,標準差1.63。
自覺健康狀態:研究對象中自覺健康狀態“好”的有375人(27.4%)、“普通”的有891人(65.2%)、覺得“差”的有101人(7.4%)。
參加體育社團:研究對象中參加體育社團的有391人(28.6%),而大多數人(71.4%)沒有參加任何體育社團,由此可見,大學生參加體育社團進行有組織的體育運動的人數之少。
過去體育運動經驗:在過去1年中,除了體育課外,無規律體育運動習慣的人占79.1%,而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只有20.9%。(表1)
3.2體育運動的認知和感受對運動堅持性及運動行為的相關分析
運動堅持性方面,由表2所知,各變量均與運動堅持性呈顯著相關。其中,“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時的感受”、“社會支持”及“運動情境”等變量對運動堅持性呈顯著正相關。其中“知覺運動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運動堅持性相關最高。而“知覺運動障礙”與運動堅持性呈顯著負相關。因此,當研究對象的知覺運動利益越高、知覺運動障礙越低、知覺運動自我效能越高、運動感覺越正面積極、社會支持越多、周圍情境中的運動設施越多,則被試對運動的堅持性越高。
運動行為方面,由表2可知,總體而言,各變量與運動堅持性及運動行為之間都有顯著關系。其中知覺運動障礙與運動堅持性、運動行為之間呈顯著負相關,而其他變量與運動堅持性及運動行為之間顯著正相關。
3.3運動堅持性與運動行為的關系
對運動堅持性與運動行為進行卡方檢定,結果如表3所示,研究對象有無堅持運動,在參加規律運動的比率上存在顯著差異。有堅持運動者,其參與規律性運動的比率越高。
4.結語
參與運動社團是大學生運動行為表現的重要預測因子,與目前及未來的運動行為有高相關。此外,自我效能不僅是健康行為的直接影響因素,同時可以通過運動堅持間接影響健康行為。在運動行為上,知覺運動自我效能不僅能直接影響運動行為,還可以通過運動堅持因素間接影響運動行為。因此,如果想要促進大學生的運動行為,就應重視運動自我效能的作用。運動堅持性對健康行為的發生有直接影響,運動環境對健康行為具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性。
參考文獻:
[1]傅建霞.國民體質監控中健康促進優先干預項目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9.
[2]姚明焰,甄志平等.不同鍛煉水平大學生體質特征與健康促進策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5.
[3]Grubbs,L.& Carter,J.(2002).The relationship of perceived benefits and barriers to reported exercise behaviors in college undergraduates.Family & Community Health,25(2):76-84.
[4]劉一平,余道明.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J].體育科學研究,2007,12.
[5]楊勇.社區健康促進中體育促進研究[D].蘇州大學社會體育學碩士論文,2006.
本論文是2010年度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課題之《健康促進模式在高職大學生體育教學中應用的實驗研究》研究成果,項目負責人:孫志偉,項目編號:JQ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