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 薛海霞 徐明月等
摘 要:通過對散落在蘇州古城的所有歷史名人故居及其保護的現狀的分析,以及對比借鑒國外的發展成熟經驗,研究各歷史名人故居的價值和特征,探討古城歷史名人故居保護與開發的對策。
關鍵詞:名人故居 旅游資源 保護利用 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E8F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a)-0181-02
1 名人故居旅游資源的保護及利用的意義與現狀
文脈以民族地域性為前提,它是每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本民族文化中的體現和反映。并在民族成員的意識或潛意識中表現,支配著民族成員的日常生活。[1]名人故居蘊含著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映射出一座城市的人文記憶,并借助名人的影響力以及故居所特有的文化氣息,成為城市的人文坐標,從而有力地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同時,很多名人故居還是當地的優秀建筑傳統的體現,如蘇州的拙政園、獅子林等園林藝術。近年來,名人故居旅游資源已經成為旅游經濟開發的一個熱點,城市要處理好名人故居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將歷史文化的內在價值與旅游開發的現實性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滿足游客的需求,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名片。
據統計,目前在蘇州古城區具有一定文物價值的古宅超過200處,其中名人故居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較著名的有鈕家巷的潘世恩故居、南石子街的潘祖蔭故居、懸橋巷的洪鈞故居等。近代各界名人或任職或治學或創業或寓居或游歷豐富了蘇州古城的歷史足跡,也為蘇州古城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1.1 古城區名人故居基本現狀
蘇州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又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旅游產業發達,因此蘇州具有很好的資源優勢發展旅游產業。但是,由于傳統原因和體制局限,在現實中的名人故居過于開發輕視保護,過于重視經濟效益而輕視文化影響。一批一批的名人故居被提名保護,實地卻是令人擔憂的形象工程,當地市民也缺乏對于名人故居保護的意識,名人故居存在的本身的意義正在淡化。
從建筑類型看,故居建筑多為明、清、以及近現代時期的建筑。現存的明清時期的建筑大部分都經過遷改修繕或部分拆除,近現代時期的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或小范圍的修繕。從名人故居的產權狀況看,有的是祖宅私產,如方嘉謨故居;有的是租賃房屋,如汪鳴鑾故居;有的是單位所有的宿舍、公寓或會館,如李根源故居;有的荒廢嚴重,處于閑置狀態,如陸潤庠故居。蘇州古城的名人類型很多,50%的名人屬于文化類型,15%的名人屬于政治類型,還有35%是屬于其他如社會名流、商人等類型。名人的類型是與城市的歷史以及城市的性質相關的。名為“東方威尼斯”的蘇州是江南名城,江南文人多出風流倜儻的文人子弟,因此文化氣息更加濃厚。從地理位置看,古城區的名人故居多散落在街道小巷中,不能形成大范圍的規模效應,但是交通條件相對來說都是可達到的地區。
1.2 古城區名人故居保護基本情況
在實際調查中,蘇州古城區名人故居的保護現狀分為較好、一般、年久失修、私搭亂建、部分拆除和特殊6種情況(見表1)。其中,保護較好的故居占21.1%,主要是紀念館、博物館、單位辦公用房和名人后代居住的獨戶住宅。保護較好和一般的故居超過半數,也就是說還有半數的名人故居保護狀況是令人擔憂的。由于缺少科學的管理、到位的保護和修繕,大多數名人故居原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正在下降,許多名人故居的院落房屋年久失修,還有私搭亂建的現象??傮w上看,古城區的中心地帶名人故居保護狀況較好,城區外圍的名人故居保護狀況較差。
在名人故居保護的層面,政府的支持是最有力的措施。在文物保護主管單位的努力下,許多名人故居得以保存和完善。蘇州古城區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和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占近10%,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市控制保護單位占了近70%,可見國家對于蘇州古城區的名人故居保護作了非常大的努力,大部分已經掛牌,非保護單位的不是非常多。但是根據走訪調查,許多就算是已經掛牌的名人故居也只是名為“掛牌”而已,實際的情況卻是年久失修,荒廢閑置而已,更有甚者,散為民居的故居已經被嚴重破壞。(見表2)
1.3 古城區名人故居利用基本情況
根據名人故居的開發應用模式,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該名人故居的利用情況。如今,名人故居的開發應用模式多為以下三方面:淺嘗輒止模式、展覽館紀念館模式、古今結合模式。[2]淺嘗輒止模式是僅限于觀光游覽外貌,或者欣賞該名人故居的建筑藝術美,如拙政園。還有是作為企事業單位的辦公用房等,如:許乃釗故居。展覽紀念館模式是通過展出,通過展出故居主人的生平、作品等,以博物館、紀念館的形式供人參觀,如桂蔭堂。古今結合模式是混合經營雙贏型是對名人故居的一種再利用方式。一些城市、風景名勝區將其區域內的名人故居建筑改造為賓館、飯店、游客接待中心、景區管理用房等旅游設施,如李根源故居。[3]
調查分析,蘇州古城區的名人故居保存和開發的現狀有待完善,筆者認為蘇州古城區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名人故居的保護與開發沒有足夠的重視;欠缺具體的管理辦法和相應的運營資金;管理狀況混亂,缺乏明確的管理部門;名人故居經營現狀不佳,沒有產生旅游需求的吸引點。
2 與國外名人故居的對比研究
多年來,蘇州政府陸陸續續修復了一些名人故居,卓有成效,但在名人故居保護及發展的決策思路上仍有很多方面值得深思。國外在名人故居保護方面,成熟的保護經驗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老舍生前在倫敦詹姆斯花園的故居是一處被英國遺產委員會保護的遺產,是英國第一個被保護的外國名人故居,也是中國名人故居在國外被保護完好的范例。[4]國外很多國家,名人故居及其展品的保護在國家層面得到高度重視,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條文嚴格制約,政府的相關工作必須接受民眾的監督。除此之外,國外大部分國家保護名人故居的重點是保持名人故居的原貌,力求展現名人當時的生活情景。
2.1 蘇州古城區與國外名人故居SWOT模型對比分析
Strengths(優勢):中國園林建筑師法自然,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18世紀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傳至歐洲,仿建中國自然式園林在當時歐洲成為一種時尚。因此,在園林建筑藝術方面,中國古典園林擁有不容爭辯的重要地位。蘇州古城歷史悠久,在文化遺產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眾多以園林藝術聞名于世的名人故居。蘇州古典園林以中國園林代表的身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每天都吸引著大量的中外游客。蘇州園林,作為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是任何國外名人故居都無法取代的。
Weaknesses(劣勢):蘇州古城名人故居兩極分化嚴重,很多名人故居一直無人問津且破敗不堪、入不敷出與拙政園、網師園等聞名中外的名人故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古城區還有很多產權混亂、至今仍有各色居民雜居的名人故居。另一方面名人故居保護的責任落實一直不清不楚,法律對名人故居立法保護的條文仍屬于空白。此外,幾個著名的名人故居并沒有帶給游客真切的生活氣息,可以說名人故居更像一個陳列館。而這些正是國外名人故居保護經驗值得我國學習的地方,法國從1913年起就設立專門機構對紀念性建筑進行分類管理,登記造冊。1990年,法國文化部對全國范圍內的名人故居展開調查。通過縝密的調查研究得出的報告提出,應確定文學家故居的特殊性和歷史地位,并對故居的保護與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意見、建議。[5]早在140多年前英國就開始認識到了歷史文化的價值,對名人故居實行的是“藍牌制”。藍牌由頗具權威的英國遺產委員會下屬的藍牌委員會發放,使那些值得享此殊榮的名人故居得到應有的保護與尊重。[6]
Opportunities(機會):蘇州古城眾多的名人故居散落在城區各個地方,大多數的名人故居都是隱藏在不起眼的街角巷弄里,它們存在于周圍街坊的人文環境,因此,街坊和名人故居的完美融合,加上名人故居的免費參觀,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吸引無數游人。更重要的是,蘇州古城目前已經有幾處發展較好的歷史街區,如平江路、山塘街、石路等,這就給名人故居的發展興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英國,莎士比亞故居的開發給蘇州古城名人故居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斯特拉特福鎮因莎士比亞故居而聞名遐邇,一共有五棟莎士比亞故居,分布在小鎮內和周圍,分別是莎士比亞出生地、安妮·海瑟薇小屋、瑪麗·阿登之屋、莎士比亞鄉村博物館、霍爾小院和納什之屋及新宮,每一處故居都是一座賞心悅目的花園。[7]深度挖掘名人故居的文化價值,整體上營造回歸歷史的特殊氛圍,創造一種“穿越”的獨特體驗。
Threats(威脅):游覽名人故居類景點,因其資源屬性,產品多為觀賞性,旅游參與性和趣味性不強,很難滿足現代游客對旅游市場新奇、好玩、刺激的需求,游客更愿意嘗試驚險刺激的游樂設施和旅游項目。另外,很多名人故居入不敷出,政府投資無法收回,在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這些名人故居不得不面臨著拆遷的命運。未來的名人故居在開發道路上要注重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創新旅游項目增加活動的趣味。政府在名人故居的保護上應該推陳出新,打破原來翻新修復的做法,借鑒國外的杰出范例。眾所周知,意大利的特點就是“破爛美”,在佛羅倫薩歷史遺跡處處可見,尤其是在古羅馬斗獸場,巨大而殘破景象更能帶給人一種強大的震撼量。
蘇州古城名人故居旅游資源的保護利用雖然存在著很多問題,與國外也存在著一些差距,但是其自身無可替代的優勢地位和尚未開發的潛在機會使得蘇州名人故居旅游資源的發展前景不容小覷。
3 蘇州古城區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開發建議
根據蘇州古城名人故居的基本現狀以及與國外名人故居的保護經驗不難看出,目前名人故居的保護存在著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針對任何形式的文化旅游的開發設計,必須考慮諸多的相關因素,綜合上文的現狀分析和利用SWOT模型分析得出的結論,筆者總結出以下五點建議。
(1)以房養房;古城區存在著很多的“門庭冷落”的名人故居,這其中一些是本身就未被修繕,而另一些就是雖然政府實施了修復工程但是仍然終日無人參觀。在全國,名人故居的利用方式主要有紀念館、住宅、教育機構等,針對蘇州古城的具體現狀,政府可以改變思路將一些名人故居發展為賓館類住宿用房,或者吸引劇組在此拍攝影視作品。這樣一來,名人故居不但可以自給自足,而且能夠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改變用途后的名人故居不需要太刻意的修復,只要重點體現出名人在這里生活時的意境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后使用過程中名人故居的保護工作有很高的要求。
(2)力求名人生活原貌的再現;名人故居的修復工作的重點應該落在保持原貌、體現生活意趣,而不是如何將名人故居修葺一新。要知道來參觀名人故居的游人不是為看展覽而來的,他們的到來都是出于一種走近名人生活的心態。因此,名人故居的姿態不能只是一種束之高閣的展覽,而是一種重溫歷史、體驗名人生活方式的機會。
(3)明確責任,利用民眾參與監督,完善立法;隨著歷史的變遷名人故居也幾經易主,政府需要盡快明確名人故居的產權、落實管理權,將名人故居的保護工作變成“大家的事”,與周邊居民息息相關的事,調動民眾的積極性,主動監督政府工作。建立相應法律條文保護名人故居,體現人民監督對名人故居保護工作的制約作用,并且設立專門機構管理保護名人故居的各項事宜,明確各個層面關于名人故居的界定。
(4)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文化影響力;增加名人故居在大眾傳媒中出現的次數,以傳記文學、電影、電視等文學藝術形式來對社會受眾進行反復宣傳,激發旅游者出游參觀的欲望。舉辦名人故事講座、征文活動等,強化名人在公眾心中的形象。繪制印刷紀念畫冊、張貼宣傳海報,來不斷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擴大影響。不斷衍生創意文化產品吸引游客購買,以創造經濟效益。
(5)擴展名人故居的街區保護,形成聯動規模效應;名人故居與周圍的人文環境是一體的,以故居建筑和周圍的空間環境為載體,把名人的時代文化、生活文化、個人風采與整個街區的社會環境和為一體來發展,蘇州古城區現有的發展較好的街區為名人故居聯動規模效應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現實基礎。營造真實濃厚的歷史氛圍,為游客打造豐富的文化體驗,從而真正實現名人故居的規模效應。
參考文獻
[1] Friedrich A.Hayek,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J].University Chicago Press,1978(2):183-185.
[2] 邱潔.故居類歷史風貌建筑在旅游業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投資,2013(8):299.
[3] 羅永泰,姚伊娜.故居類歷史風貌建筑在旅游業中的應用研究[J].城市,2009(10):58.
[4] 張喬珍.中國名人在國外故居的保護[J].中華建設,2012(12):38-39
[5] 杰夕,冬至.那些被拆碎的歷史[J].中國對外貿易,2012(3):37-39.
[6] 杰夕,薇冉.名人故居在海外[N].中國文化報,2013-8-8(9).
[7] 謝莎,鄭焱.鳳凰古城名人故居旅游開發研究[J].建筑文化,2011(5):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