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網蘭
摘要:素質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全面發展,音樂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音樂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音樂的學習和探究能力。中學音樂教育作為教育的初級階段,在教育中起到關鍵的奠基作用,作為音樂教師只有充分認識音樂教育在教育初級階段的作用和地位,積極引導開發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能力,并培養他們在音樂學習中的預知學習能力和超前的意識,才能更好的把中等音樂教育很好的開展起來。
關鍵詞:音樂教育 中學 預知學習 預知意識
所謂預知學習模式,首先是要換位思考,就是從教室的角度來考慮學生所在學習中思索的問題,只有教室在充分了解并認識所教學對象的基礎上,正確引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而音樂教師在教學方案實施和開展的過程中,要依據嚴格周密的教學計劃和安排,從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出發,有針對性的安排教學計劃并做好教學預案。從而為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并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音樂教育就是把這種抽象藝術的形象化,在音樂教育的同時不斷延伸藝術的內涵,使藝術更具有廣泛性。對于音樂教育來說,預知教學模式就是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師讓學生在慢慢的學習中,潛移默化的產生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把抽象的音樂藝術變的形象化。在音樂的教育教學中強調的是旋律的協調、音律的和諧、給人以遐想,這樣才有利于提高中小學學生的聽覺感覺,又能夠促進他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一、預知學習模式在音樂教育中的特點及作用
在現代的素質教育中,預知能力是評價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尤為重要的指標。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預知意識,是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預知能力的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而從目前的初等學生學習音樂的現狀來看,教師的對于學生的預知意識的培養還不夠,從而進一步使得學生在音樂的學習中,不能很好的通過預知活動來提高音樂的學習效率,甚至使得多數的學生布置如何去通過預知學習來提高自身的預知能力。預知意識的欠缺成為目前音樂教學中最為突出的問題,而造成學生預知意識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音樂教師,如何通過自身素質的提高,來改變這樣一個現狀,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預知意識的培養越來受到重視,預知意識的培養其根本的目的從學習的角度來將,以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提高學習者的文化修為為主要目標。換句話說,預知意識的培養就是培養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先覺自主的認識,通過長期的學習及認知,從而達到邏輯認知思維能力。歸根到底的講,預知意識以培養音樂的感受力以及音樂的欣賞能力為根本,讓學習者形成良好的審美的能力和觀念,使他們增強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方法。對于音樂教育的本身來說,預知能力的開發和培養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初中教育教學中,預知能力的培養已經被運用到如音樂、體育、藝術教育等方面,但這對于預知能力的培養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中學教育是教育發展階段中最為關鍵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判斷能力已經較強,他們的思維活躍、可塑性較強,對于事物的認識和接受能力較好。但由于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原因的影響,使得他們在這個階段也存在較多的不穩定的干擾因素。在這個階段的教育,教師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合理掌控。從培養他們預知意識開始,從各方面、各個角度來充實教育教學手段,完善音樂教學的各個細節,打好基礎才是真正的初等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務。
二、中學音樂教育中預知能力的培養的內容和途徑
教育以人為本,素質教育更是如此,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在教育的過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在學習音樂的開始階段,特別要注重音樂基礎的培養,只有打好學習的基礎,才能進一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善于創新,敢于打破過去傳統的簡單的教學模式。音樂學習中預知學習模式的開展,使得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更加豐富,學生學習音樂的方法趨向多元化。
(一)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形象感覺能力
作為聽覺造型藝術的音樂,無不依賴抽象和形象的相互并存。學生接觸音樂,首先要讓他們對藝術作品的語言因素有個粗略的感念,讓他們知道藝術的組成因素:音調、旋律、色彩等。對于初等音樂教學而言,要培養他們對這些組成因素形象的感知,老師要充分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讓他們親身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學會感受自然的聲音,這就要依賴于學生自身的想象能力。
案例:在學習蒙古民歌《遼闊的草原》前,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這首作品的背景。讓學生發揮自由想象力,讓每個學生表達對這首作品的最初的認識和想象;隨后,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情況下,想象作品的意境,再次讓他們闡述新的認識和感受。
(二)培養學生的對音樂的認知能力
學生自主的認識事物能力,是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發展學生預知能力的最終源泉。
學習興趣是任何科目學習的原動力,音樂教學同樣如此,教師只有通過合理的引導,才能促成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能力的提高。音樂教育就是通過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作品欣賞、演唱練習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內容也應該從自然、社會和藝術等范圍多方位地展開。
案例:比如在《七子之歌》的學習時,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音樂體驗中,加深對祖國母親的認識,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在理解歌曲意義的基礎上,教會他們通過對歌曲的歌唱,通過音樂的力度、嘹亮的聲音表達出內心的感情;在領會作品風格的同時,讓他們認識做作品背后的文化淵源,拓展他們的文化視野。
(三)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培養學生的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是音樂教育的本質所在,而對于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也尤為重要,最終要提高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以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認識和創造新的事物。
諸多教育學者認為,想象力是學習的最為主要的部分和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思維創造,把有形的或無形的事物通過繪畫、吟唱、朗誦等技巧表達出來。學生運用所學到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元素,主動創造,通過一種或者多種藝術語言和藝術元素,使得他們以別樣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這邊是藝術語言的累和或者藝術新元素元素新的產生。
案例: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發揮學生的自由創造力,讓他們在上課前,發揮他們的創造想象力,布置一個民歌演唱的場景。
要求:自由發揮,大膽想象,體現民族音樂特色。
比如:學唱《我的祖家是歌鄉》,讓學生在集體大家庭氛圍中一起分享創造音樂,感受音樂的樂趣;并能展示他們的創造精神和想象力,充分展示他們對民族音樂的理解。
三、結語
隨著素質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預知學習能力的培養自然也成為教育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中小學的預知學習能力的培養的要求也在提高。初等音樂教育就是要通過認知活動,使得學生的增強對音樂藝術的學習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最終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而預知意識和預知能力的培養是初等音樂的學習階段不可缺少的,也是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培養學生健康的、高尚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教會他們懂得如何去自主的學習。通過多樣的形式和方法,把藝術認知力和學習過程緊密的結合起來,把預知能力的培養與傳授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貫穿學習的始終,在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他們的預知意識,從而最終形成個人的預知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黎平輝,鄧秀平.知識觀教學模式教學個性——論我國知識觀演變及教師教學個性的發揮[J].教學研究,2009,(01).
[2]宋鳳娟,遵循陶行知創造理論,實施幼兒園創新教育[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三——“陶花”綻放江南岸[C].2002年.
[3]吳繼彬.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音樂互動教學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4]劉志華.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理論關系的探討[A].山西省行為科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選集(1999-2003年度)[C].2003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