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奇文
我校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潮流中,于2011年下學期全面推開了新的課程教學改革。新模式下的教學活動打破了許多老教學模式的弊端,但教師自身的素質能否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從根本上決定著課程改革的成敗。因此,在新的課程實施中,教師應該具備五種意識。
一、學習意識
第斯多惠說:“一個人一貧如洗,對別人絕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樣也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教師要使學生學有所長,自己教有特色,就必須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堅持終身學習。學習的途徑與方式是很多的,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書報雜志、上網瀏覽,廣泛地向外界學習;通過拜訪名家,外出參觀考察、業余研修來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通過系統學習教育科學理論,付諸實踐,尋求反饋以改進提高。只有這樣,學習、借鑒、吸收,求新、求變、求進,才能與時俱進,才能形成新思維、創造新方法,才能闖出新路子,完成新任務,實現新目標。
二、反芻意識
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倡導教師具備反芻意識,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有研究的韻味。它既具批判性,使教學法經驗理論化,促進教師教學法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的提高,又具前瞻性,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并有效提高教學預測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師只有通過經常不斷地反芻教學過程,反思教學行為,反饋學習信息,才能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效益,同時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為此,我們倡導教學反芻意識,在反芻中更新完善,在完善中發展創新。
三、服務意識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這就告訴我們,教師應該從“師道尊嚴”的樊籬中解脫出來,重新定位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接納對方。教師要真正體會學生作為獨特個體的需要,情感、態度和發展的意向,尊重學生作為發展主體的獨特個性、自由、創造和選擇,而不是把學生看做是年幼無知的人,強迫學生服從自己的意愿,接受自己權威。為此,我們認為教師應該具備很強的服務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通過師生心靈的對話、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學校的知識生產才能順利進行,知識的增值才能實現。當然,教師對學生的服務并不是一味的遷就,而是要激發和強化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對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的言行,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使其接受教育并改正。
四、品牌意識
名師撐名校,名校育名人,這是人們的共識。一所學校要想成為具有一定品牌、一定影響力的名校,形成自己獨到的辦學特色,必須要有一支獨具自身品牌形象的名師隊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道出了教師應該打造自身品牌形象的深刻內涵。面對新課程,很多方面需要重新探索,創造出新的教學規范,培養出嶄新的人才,才能樹立學校的新形象。教師可以利用這次課改的機遇,重新打造自己,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名師,學校成為名校。
五、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實質上,創造既指為整個社會、整個人類文明帶來變革的新因素的延伸,也包括對自我具有提高生命質量意義的發現和開拓,即為特殊才能的創造性和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在新的課改模式下,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堅持教育的進步方向,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使自己的工作推陳出新,德藝雙馨。在課程改革中,有許多東西是以前沒有接觸過,教師只有具備創新意識,才能面對新課程,創造性地處理課改中出現的各種情況,不斷完善,不斷進取,將課改落實到位。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