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芳
摘 要: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是眾多教師和學者不得不重視的問題。淺談了高中生數學思維障礙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意見。
關鍵詞:高中生;數學思維障礙;成因;突破
在高中數學實踐教學工作過程中,眾多教師發現同樣基礎和能力的學生卻在學習中獲得的收獲不同,特別是在解題方面,部分學生能夠完美地發揮出自身的實力,而部分學生在同一道題的解題上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還無法正確地解題。
通過研究發現,導致高中生的數學成績出現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在學生的基礎,而是數學思維障礙。基于此,本文在此淺談高中生數學思維障礙的成因及突破,以期能為高中數學教育提供有益參考。
一、高中生數學思維障礙的成因
根據調查和分析,可以將高中生數學思維障礙的成因歸納為主要的兩點,如下:
(一)學生思維能力的不同
思維也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由先天獲得并且受到后天影響的特殊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直接決定了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角度和思維層次。這是導致高中生數學思維障礙的基本原因。
部分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較弱,這就使得學生的思維存在膚淺性、差異性和消極性。基于這些原因,部分學生才會產生數學思維障礙,因為思維能力的不同,限制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二)慣性思維
慣性思維是造成學生思維障礙的主要原因。所謂慣性思維是指學生在長期固定的思維模式中所產生的固性思維。
我國教育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和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從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往往要求學生對同一種題型進行大量反復的練習。其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解題技巧、解題速度和正確率。
在這種背景下,當學生看到類似的題型時所產生的思維就具有思維慣性和思維定性,使其成為數學思維障礙。例如,在學完《空間兩條直線關系》一節后,當學生看到兩條直線相互垂直后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兩條直線交叉。
造成這種思維障礙的原因就在于慣性思維,因為在之前的平面幾何教學中教師已經反復強調過這樣的定義,學生也因此產生了慣性思維,從而導致學生的思維錯誤,使其形成思維障礙。
二、高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突破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要突破學生的數學思維障礙,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能夠更有深度、廣度和內涵,也就是要讓學生的思維更有力。
例如,當學生面對(x-2)2-(y-3)2=3這樣的方程式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詢問學生根據這個方程式能夠做出如何的猜想。經過思考,學生剛開始想到的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方程,但進一步又會發現這個公式與圓形的表達式有關,而后也可以變為一個坐標點。
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提升。這個過程并不是針對某個知識點,而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深層次的思維中學生考慮得更多、更廣,也就突破了傳統的思維障礙。
(二)培養創新思維
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打破學生慣性思維、突破數學思維障礙的有力手段。隨著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思維限制對其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小,這就能夠幫助學生完成更多面的思考,突破思維障礙。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看待問題、發現問題。例如,一道簡單的兩線垂直的證明題,教師在給出解答過程后詢問學生這樣解題的原因和動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能夠從最終的結果進行推導,這就是利用了一種逆反的思維。學生可以從下一步的結果推導出上一步給出的條件。在此過程中,學生就可以產生逆反思維的意識,也就打破了學生思想意識的固定模式。
總的來說,學生的數學思維障礙是阻礙學生數學發展的主要原因。造成學生思維障礙的原因主要包括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傳統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慣性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且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以此突破思維障礙。
參考文獻:
陳付強.高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成因及突破[J].南方論壇,2011(08).
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