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各種思想文化與觀念形態的歷史積淀,一脈相承,具有一定的延續性,理應在各個時期都得到重視,但為什么當前我們要突出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您認為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張平仁:傳統文化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一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這并非在所有的歷史時期都能理所當然地被認識到。當今我們突出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因應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來考察。
從歷史看,近代以來,由于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救亡圖存、發展生產力,傳統文化,特別是作為其主體的“經學”被認為是現代化的絆腳石,其地位不斷受到質疑,甚至被根本否定,但“全盤西化”、“西體中用”等主張在國力發展、道德建設等方面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國人卻日益失去了社會發展的核心價值觀。這一現象在20世紀30年代曾引起過大規模的反思和討論。
現在,我國國力明顯提升,民族自信心顯著增強,傳統文化的價值也被重新認識。國人逐漸地認識到,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恒常的價值,是中國人無以替代的精神家園,是保持民族特性、防止民族異化的核心要素。傳統文化雖然沒有產生現代化,但并不阻礙現代化,而且文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與西學互補融合,可以將現代化提升到更高的層面。此外,文化是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世界地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文化理應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幫助并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確立中國的國際地位。因此,當前我們會突出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教師》:您認為在教育領域,我國傳統文化應如何體現其價值?
張平仁: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一種人文素質教育,有多層面的意義:對國家而言,是提升國際地位、凸顯文化影響力的發展戰略;對社會而言,是確立核心價值觀、提升民眾道德水平、保持社會和諧安定的有效途徑;對個人而言,是提高人文素質、豐富精神境界的良好方法。
具體到學生,其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認同民族文化。近幾十年來,西方文化(包括宗教)從各個層面滲入中國社會,國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主動追捧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逐漸漠視甚至遺忘。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可使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蘊含著的大量的優秀元素,其價值并不比西方文化低,從而使學生認同民族文化,真正成為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第二,規范道德行為。近30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同時社會的道德水平卻有下滑的趨勢。傳統文化有豐富的倫理道德內容,有助于提升道德水平。另外,傳統文化教育重視對兒童的具體行為規范的培養,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理論和方法,對當今培養學生的行為規范有直接的借鑒意義,蒙學尤其如此。第三,提高個人修養。傳統文化不但重視人與社會的關系,也重視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的關系,這對構建自我精神世界、完善個體人格修養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培育思維能力。相對于西方文化的抽象性、邏輯性、分析性的思維特點,傳統文化具有突出的直觀性、感悟性、整體性的思維特點,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在這些方面的思維能力。第五,擴大知識面。傳統文化本身就包含多方面的知識,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并可促進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習。
教育領域,特別是學校教育領域,是普及傳統文化的最重要陣地,應大力引入傳統文化內容,通過多種途徑滲入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把傳統文化的學理價值轉化為教育價值。具體如:設置相關課程或興趣班,例如國學、書法、陶藝、剪紙、國畫、民樂等;挖掘其他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加大已有內容的占有比例,將傳統文化的知識和思想盡可能地滲入到各個課程中;將傳統文化教育與班級管理、學校德育相結合,發揮其實踐性特點;組織相關的活動或競賽,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等等。
《中國教師》:當前社會上出現了一些“經典誦讀”的培訓班與“讀經”活動,您是怎樣看待它們對學校教育工作產生的影響的?
張平仁: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最初就是以“經典誦讀”、“讀經”的形式興起的,這為后來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當前社會上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之前的基礎上,出現了大量的書院(私塾),其教育活動在爭議中也做了大量的探索,逐步地走向深入、成熟,特別是在以往的爭論中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經驗與理念,其教育熱情、教育水平、師資培訓等總體上會明顯優于學校教育,對學校教育工作有直接影響和推動作用,學校應好好地向它們學習。
學校可學習的具體方面主要包括:一是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熱情投入和不懈探索,二是教育內容的選取。例如,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有哪些,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適合選取什么樣的內容,各類不同內容的比例如何確定等。三是教育方法的運用。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常規教育所用的教育方法多有不同,也是歷來爭議的焦點之一。對此,一些書院做了一些很好的探索,表現在:如何調動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處理記誦和理解的關系,如何很好地踐行所學內容,針對不同內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如何采取不同的方法,課程教學如何實施等。四是課程建構,怎樣將課程系列化,其內在的關聯是什么,如何編纂教材等問題,也是學校要具體考慮的內容。五是效果評價,包括怎樣有效科學地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如何分別考核短期效果和長期效果、顯性效果和隱性效果等,這也是學校教育無法規避的問題。六是師資培訓。在缺乏現成師資的情況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師資力量,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這也是學校可資借鑒的地方。
《中國教師》:一些學校會將《四書五經》、《弟子規》等國學經典帶進課堂,您是如何看待“國學經典進課堂”這一現象的,您認為學校的這些活動會給學生產生怎樣的影響?
張平仁:“國學經典進課堂”是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到新階段的一個標志,是保證傳統文化教育效果的基本舉措。目前,“國學經典進課堂”還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提法,哪些經典進課堂、怎樣進課堂等都是需要進一步探究和實踐的大問題,各個學校要根據自身的實際進行探索。這一活動可以使學生相對系統、深入地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從小就奠定較好的傳統文化基礎,對其成長和以后的人生可以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現今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普遍欠缺,已成為制約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大因素,“國學經典進課堂”活動將發揮教學相長的功能,促使教師先學習教學內容,從而提升教師素養。當然,學校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需要主動采取多種途徑培訓教師,使其逐漸能夠勝任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中國教師》:您認為學校應怎樣將校本課程的開展與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
張平仁:目前,在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中,我們讓學生學什么與怎樣學這兩個核心問題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校本課程的優勢是可以因校制宜,較為靈活,有利于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多方面的探索。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開發傳統文化教育校本課程,各校可依據學生狀況、師資狀況、設施資料、地方特色等方面的情況,選擇適當的內容和適當的方式開設校本課程。事實上,全國很多的中小學校都已開設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校本課程,有些還作為區縣級、省級的地方課程,為校本課程的開發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校本課程和傳統文化教育結合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經典的閱讀與背誦,教師可能會給予較為簡單的理解指導,二是學校設有專門課程,教師的指導比較充分,很顯然,后一種形式的學習效果更好。
校本課程固然可靈活多樣,但也應達到一些基本要求,注意一些基本問題:
第一,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要有正確的評估。當前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但也不能過分拔高,認為它是包治一切的良藥,更不能對其神秘化,對其糟粕性因素要有清醒的認識。
第二,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從功利角度出發的。傳統文化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其效果是長期和隱性的,不能過分地追求短期和顯性效果。
第三,內容選取不過于偏狹。我們要能把握住傳統文化的精要,選取最應該學習的內容和思想。另外,傳統文化大體包括四大類內容,一是典籍類,包括經學、子學(含自然科學、藝術)、史學、集學、蒙學等;二是技藝類,如書法、繪畫、音樂、手工藝、體育等;三是習俗類,如民俗、節日等;四是實物類,如山川、建筑、玉器等。學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多選不同類別的內容。
第四,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處理好記誦、理解、踐行這三種基本方法之間的關系,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水平,可偏重不同的學習方法,但要偏重而非偏廢,除記誦能力外,任何年齡段的學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能力和踐行能力,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這些能力。另外,學校也要營造相應的校園文化氛圍,注意家校的溝通合作等。
第五,重視轉化創新。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差距較大,但其又具有生發性和開放性。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新的社會條件和思潮,對傳統文化進行闡釋和轉化,創造出新的文化觀念和具體做法,這樣才能保持傳統文化的本真生命力,才能給傳統文化教育注入活力,才能讓學生知道傳統文化雖古而常新。
《中國教師》:語文教學是傳播傳統文化的主渠道,您認為語文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他們應推薦學生閱讀哪些書籍,怎么讀?
張平仁:我認為語文教師雖然無權選擇語文教材,但可選擇語文課上根據課文要補充的內容。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從文章學的角度看,往往是一些優秀的選文,教師可結合語文教材,選擇合適的內容作為補充材料,也可布置相關的選文作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材料。此外,語文教師還可將傳統文化選文學習與語文學習結合起來,既著眼于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行為規范,又著眼于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在識字、句法、結構、音韻、修辭等方面使學生有所了解和感悟。
對小學低中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推薦他們選擇《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易讀易記的蒙學,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可以逐漸地加入簡單的《四書》句段等,以及《訓蒙駢句》、《聲律啟蒙》等聲律類著作和《唐詩三百首》等詩文類著作。對中學生來說,我們可以推薦他們讀讀《老子》、《莊子》、《荀子》等諸子著作及《左傳》、《史記》等史學著作,以及其他的詩文篇章。而且,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在布置閱讀內容時要有適當的指導,使學生至少可以基本理解字面的意思,但又有別于語文課文的教學,要讓學生掌握閱讀這些經典著作的方法,加強記誦,強化記憶。此外,教師要告誡學生不但要了解這些傳統文化內容,更重要的是要重視踐行,不能將其作為純粹的知識進行學習,要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應用,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
《中國教師》:那么對普通科任教師來說,您認為他們應如何在自己所任科目中吸收與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張平仁:傳統文化的精神不但體現在人文學科中,也體現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中,尤其是自然科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目前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自然科學中的傳統文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很多的術語來源于傳統文化,如數學中的乘、積、商、冪、開方、勾股、方程、幾何等,化學中的很多元素名稱、原子、化合等,物理學中的慣性、升華、凝固等,地理學中的赤道、黃道、北極等,只有充分地了解這些術語在傳統文化中的詞義,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其內涵。二是一些方法表述來源于傳統文化,如數學中的“除以”一詞,若不從傳統語法入手,很難真正地把握其內涵。三是一些原理來源于傳統文化,如古代數學中“方程”的解法原理與現代不同,如果學生學有余力,了解一下不無裨益。四是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對自然科學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如一些西方科學家意識到道家思維對物理學的發展有借鑒的意義。對這些問題,學術界首先需要有一個比較充分的研究,相關的任課教師才能很好地運用到教學中。
除自然科學外,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類的課程也要充分地借鑒古代的樂教思想,在育人的過程中發揮其更大的作用。對思想品德、社會等社會學科類課程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加大傳統文化的內容,汲取其精華,特別是思想品德,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關于修身方面的內容,可資借鑒者甚多。
《中國教師》:您對傳統文化教育有哪些寄語?
張平仁:傳統文化教育目前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它是一項關系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戰略,值得我們投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它又是一項正在蓬勃發展的事業,需要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去不斷探索和完善。它也是一項復雜而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專家和社會機構的共同努力,攻堅克難,將其不斷推進。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