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鄭丹丹
一、發展歷史
埃格頓大學(Egerton University)是東非地區最重要的綜合性大學之一,其前身是1939年莫里斯·埃格頓(Maurice Egerton)伯爵創辦的農校,成立之初便以出色的農業培訓而享譽全國。但埃格頓農校的教育模式卻并不正規,直至20世紀40年代才開始引入正規的9個月證書課程(certificate course),其也因此榮升為埃格頓學院。1949年和1955年首次采用文憑課程(diploma programme),根據國會法案,當地政府將埃格頓學院交付于校董會來管理。1986年,該學院升格為內羅畢大學的成員學院,1987年,經國會法案批準,成立埃格頓大學。
埃格頓大學自創辦以來,其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目前該校有恩杰羅校區、納庫魯校區和肯雅塔校區三個校區,在內羅畢擁有一個農業政策研究所。以農業專業為主要特色,埃格頓大學已經發展成為擁有農學院、環境與資源學院、教育學院、醫學院、工程與技術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商學院和理學院等8個學院共42個專業的綜合性大學。根據2009年的《世界大學排名榜》,在非洲的512所高校中,埃格頓大學的排名在第54位,而且,該校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成非洲名校。
二、教育概況
1.師資力量
截至2012年,埃格頓大學有包括專職教師、行政人員、后勤員工在內的教職員工共3 181人,其中專任教師523人,教授8人,副教授51人,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攻讀文憑課程和學位課程的學生共約13 000人,師生比接近1:25。
由表1可知,世界各國高校的平均師生比大約為1:14。廣義的師生比是指學校教師總數與學校學生總數的比率,狹義的師生比是指一名教師與課內學生總數的比率。無論是廣義的師生比還是狹義的師生比,埃格頓大學的師生比都很低。師生比與課程內容、教學形式、教師能力、學生能力、教學效果、教育裝備等因素有關。課程內容的難度較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強,教育裝備的落后,都要求有較高的師生比來保證其教學效果。
雖然師生比不是保證良好教學效果的唯一因素,但“目前師生比數值已經是衡量教育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1]。埃格頓大學的教師人數遠遠無法滿足其招生數量的需求。由于教師、教室、學生宿舍等數量的不足,很多學生在高中畢業后即使分數達到大學的錄取標準也會暫時停學一年,推遲入學。由于師資力量的不足,學校會在學生入學時決定他們是按照日歷年(calendar year)還是學術年(academic year)接受學習。一個日歷年分為三個學期,每學期接近四個月,而一個學術年只有兩個學期,每學期四個月,亦即每年還有四個月假期,在這四個月的假期中會有其他選擇學術年的學生上課。
能夠勝任教學任務的教師數量不足,師生比的數值偏低,勢必會影響學校的教學效果,不利于培養合格的人才。學校有專門培訓教師的學院,參加中非高校合作計劃的中國高校也會在師資、管理人員方面給予一定的援助和支持,但肯尼亞政府應當抵制腐敗,將政府財政用于教育的經費落實到實處,培養出能夠適用于大規模高校招生的合格師資。
2.入學資格
《埃格頓大學校規》第28條A “本科學位與文憑課程條例”中規定了申請學士學位的最低要求。申請人必須滿足以下條件:“獲得肯尼亞高中畢業證書,在肯尼亞考試委員會或類似機構規定的課程組合中一次至少參加7門考試,且平均分數達到C+。”或者“在肯尼亞教育考試高級證書的考試中一次通過主要課程或在不同的考試中成績達到C或者更高”,或者“在埃格頓大學獲得學分,取得文憑”,或者是“在相似領域取得大學評議會認可的其他機構所規定的資格”,并且“達到各個院、系、專業另行規定的其他要求”[2]。學生獲得文憑的條件為“修滿60學分方可獲得文憑,修滿120學分方可獲得學士學位。各計劃對獲得學位或文憑所需修得的學分有不同要求”[3]。
學生入學后進入大學學習階段,在修滿60學分后可獲得文憑,修滿120學分可獲得學士學位。全日制學生在正式注冊后,每學期需修15—21學分,兼職學生在與其各自院系協商后只需修完全日制學生應修的一半學分即可。
3.課程設置
1)專業性強
課程應該是“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以及自學活動的內容綱要和目標體系,是教師和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總體規劃及其過程”[4]。埃格頓大學與農業相關的學院有農學院(包括農業經濟管理系、動物科學系、作物園藝與土壤系、食品科技)、環境與資源學院(包括環境科學系、地理系、自然資源系)、理學院(包括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生物科學系、化學系、計算機科學系、物理系、數學系)等學院。
要取得學士學位需要完成4個學年8個學期的課程,每學期6—10門課,每門課約3個學分,一學期要修滿18—25學分。以農業經濟管理系的本科課程為例,第一學年的基礎課和專業課并重,既要掌握數理化等理科基礎知識,又要學習專業知識。第二學年開始,則以專業課程知識學習為主,所開設的課程與專業密切相關,而且非常重視實踐,如田間實習、農場管理等。第三、第四學年仍以專業知識為主,但逐漸設立論文寫作等以研究為導向的科目,如表2、表3所示。
2)實踐性強,分科細致
埃格頓大學與農業相關的專業課程設置不僅以專業知識為主,注重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而且呈現出本土化的趨勢,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設具有當地特色的專業課程。由表3可知,動物科學系開設的駱駝生產、馬管理、養蜂、養蠶等課程與肯尼亞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相適應,而且分科細致,對動物生產的知識細化到奶牛、生豬、羊、山羊等具體的動物。
4.教學方法
1)教師講授法
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在埃格頓大學中,農學、植物、園藝等系的專業課,絕大多數的教師會采用講授法。由于大學教室中沒有投影儀、電腦等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整堂課幾乎是教師一人在講授學科知識,需要圖解的由教師徒手繪畫,學生記筆記。endprint
在筆者所接觸到的課堂中,只有在文學院的語言實驗室中,漢語教師才會用投影儀播放教學片,但教室中的語音設備,包括磁帶播放器和耳機等都因年久失修而無法使用。
2)討論法
筆者在埃格頓大學聽課期間,發現極少有教師能夠使用討論法,只有園藝系教師在講授作物保護(crop protection)這門課時才會出現師生互動。例如,2013年11月13日,園藝系教師在H3教室講授“作物除草”,一小時的課堂中至少有20%的時間是與學生互動,50%(23人上課,13人次互動)以上的學生能主動提問或回答問題。在教師提問“有哪些cultural management”時,mulching、cover crops、flooding等方法都是通過學生的回答得到的。
討論法的優點在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前預習所要學習的內容,積極思考,提出問題,并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的講解來解決問題,加深印象。
3)參觀教學法
教師會組織和指導學生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獲得新的知識或鞏固已學的知識。與農業相關的專業,其實踐性很強,因此實習課非常重要。埃格頓大學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地處肯尼亞裂谷省,位于赤道以南100公里左右的高原地帶,四季氣候溫和,生物多樣,校園面積廣闊,擁有2 000多公頃的實驗農場,飼養牛、羊、驢、羊駝、雞、鴨等家畜家禽,為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實驗、實習、考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校園中擁有面積達100多公頃的植物園,植物系大三的學生在第三學期的每周六上午會在位于埃格頓大學校園內的植物園實習,農學系大三的學生每周五上午也會被安排實習。在實習基地,教師負責指導和講解,會要求學生就相關內容收集一定的資料,做好記錄,寫出書面報告,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知識。并且,南京農業大學與埃格頓大學從1994年至2002年執行“中肯高教合作計劃”,在埃格頓大學建立了中肯園藝技術中心,包括一個生物技術實驗室和一個農業技術示范基地。生物技術實驗室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埃格頓大學微生物學、植物組織培養、采后生理等學科的教學能力,對該校設立肯尼亞第一個園藝學碩士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技術示范基地則為肯尼亞提供了大規模園藝作物的生產技術,建有8個塑料大棚,進行蔬菜集約生產。
埃格頓大學會利用農牧場和園藝單位開展創收活動,主要的創收項目是農林。“該大學在貢貢里格擁有3 000英畝的農場,通過農作物、奶制品得到豐厚的收入。在1998年,1 200英畝的農場種植了小麥,到2004年為1 600英畝,因此大學獲得數百萬肯先令的額外收入。”[5]農業是肯尼亞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以農業為主要特色的埃格頓大學利用自身的條件進行創收,在為學生提供直觀教學場所的同時,也為學生學會掌握農場的經營管理奠定扎實的基礎。
5.評價體系
1)考核方式多樣化
學業評價是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埃格頓大學規定普通的考核分數包括占總成績30%的平時測驗(Continuous Assessment Test)和70%的期末考試(Final Examinations)。例如,經濟學專業大二學生第三學期的考評成績按平時測驗一的15%、平時測驗二的15%和期末考試的70%來計算。
埃格頓大學是以農業專業為主要特色,包含理、工、醫、文等專業的綜合性大學,各專業會根據自身的特色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試為主,同時也會注重平時的表現,如作業、實習、平時小測驗、論文等。該校的主要專業實踐性強,因此學業評價不僅要遵守形成性評價原則,也要注重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和實踐。對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如植物學、園藝學、臨床醫學等,實踐課、實驗課的考核占總分的比例會有所提高。例如,生物系植物學專業大三學生第三學期的期末成績考評方式共分為四大部分,其中實習10%、平時測驗15%、平時作業5%以及期末考試70%。臨床醫學專業大二學生第三學期的成績考評則會包括平時測驗30%、平時作業15%(論文10%和實習5%)以及期末考試55%。
類似經濟植物學的課程,會要求學生在大三學年的第三學期做一份關于植物的研究,在學期末上交論文。該課程要求學生任選一種植物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包括:研究對象(從本土生長的蔬菜、染料、纖維、生物殺蟲劑、香料中任選一種進行研究);標題(植物性狀:物種、科、生物形態、分布以及植物照片);經濟價值、化學成分;應用;結論;參考文獻。以上知識可通過實地考察獲取,更多的是需要到圖書館查閱有關文獻以及網上查閱相關資料。
2)筆試全是主觀題
《埃格頓大學校規》第27條“學生事務”規定,“一名學生在任何一個學期內超過兩周未注冊或未上課,則取消其考試資格。如果未能提交延期申請,則取消其學籍”[6]。從制度上看,該校對具備參加考試資格的學生的要求尚屬嚴格,但合格分數線較低。該校規定,除醫學學位和文憑外,其他學士學位和文憑的考核總分為100分,只要考分高于(或等于)40分即算合格。學校對取得醫學學位和文憑提出更高的要求,高于(或等于)50分的通過考試,低于50分的考生須重修該課程,而對核心課程,如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所修的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等課程,如果有一門課低于40分,則該學生會作留級處理。
埃格頓大學各院系專業每一門科目的期末考試都只有主觀題,以2013年1月的植物病理學期末筆試為例,要求學生要在2小時內完成5道名詞解釋題、6道填空題、4道簡答題、4道畫圖解釋名詞題和3道討論題。為防止教師對學生有所偏向,答卷上嚴禁書寫學生姓名,僅有學號。雖然合格線只有40分,但要在2小時內完成所有的主觀題并符合正確答案的要求并非易事。
三、結語
農業是肯尼亞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全國可耕地面積為10.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其中耕地占73%,全國3 000萬人口中,有80%從事農業(包括畜牧業)生產”[7]。因此高等農業教育對肯尼亞的農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埃格頓大學農業教育情況可以透視肯尼亞整體高等農業教育的情況。該校擁有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實驗實習基地與教學場所緊密相鄰,方便學生在理論學習之余能夠很好地進行田間實踐學習。而且,與農業相關的專業系科所開設的課程實用性強,分科細致,與本專業以及當地的實際生產情況緊密結合,體現出教育本土化的發展趨勢。
然而,諸多的主客觀條件限制了肯尼亞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師資力量的不足,難以滿足大規模招生的需求,再加上教育教學設備與教學方法落后,當地大多數的教師還停留在對文本課程的講授階段,不能啟發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肯尼亞政府已經意識到當地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并在《肯尼亞2030遠景規劃》中提出發展教育的規劃,“政府將相當于該國GDP7%的支出用于教育,這相當于用于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支出在非洲居最高水平。政府用于教育的預算和承諾,即體現在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上,可以與中等收入國家相媲美”。肯尼亞高等農業教育在師資建設、學業評估、教學方法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改進,以使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生產力的發展。
本文獲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為國際區域問題研究及外語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項目編號:191-800006-521)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0—2004)[R]. http://www.edu.cn/HomePage/zhong_guo_jiao_yu/jiao_yu_zi_xun/shu_zi/jiao_yu_fa_zhan/index.shtml.
[2][3][6]Egerton University catalogue 2010—2012[M].Division of Research and Extension Egerton University:42-43.
[4]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07.
[5]萬秀蘭,等.肯尼亞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16.
[7]赴肯尼亞農機技術交流與合作考察團.肯尼亞農機市場有潛力考察報告(節選)[J].農機科技推廣,2002(3).
(作者單位:1.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2.肯尼亞埃格頓大學孔子學院)
(責任編輯:孫建輝)endprint
在筆者所接觸到的課堂中,只有在文學院的語言實驗室中,漢語教師才會用投影儀播放教學片,但教室中的語音設備,包括磁帶播放器和耳機等都因年久失修而無法使用。
2)討論法
筆者在埃格頓大學聽課期間,發現極少有教師能夠使用討論法,只有園藝系教師在講授作物保護(crop protection)這門課時才會出現師生互動。例如,2013年11月13日,園藝系教師在H3教室講授“作物除草”,一小時的課堂中至少有20%的時間是與學生互動,50%(23人上課,13人次互動)以上的學生能主動提問或回答問題。在教師提問“有哪些cultural management”時,mulching、cover crops、flooding等方法都是通過學生的回答得到的。
討論法的優點在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前預習所要學習的內容,積極思考,提出問題,并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的講解來解決問題,加深印象。
3)參觀教學法
教師會組織和指導學生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獲得新的知識或鞏固已學的知識。與農業相關的專業,其實踐性很強,因此實習課非常重要。埃格頓大學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地處肯尼亞裂谷省,位于赤道以南100公里左右的高原地帶,四季氣候溫和,生物多樣,校園面積廣闊,擁有2 000多公頃的實驗農場,飼養牛、羊、驢、羊駝、雞、鴨等家畜家禽,為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實驗、實習、考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校園中擁有面積達100多公頃的植物園,植物系大三的學生在第三學期的每周六上午會在位于埃格頓大學校園內的植物園實習,農學系大三的學生每周五上午也會被安排實習。在實習基地,教師負責指導和講解,會要求學生就相關內容收集一定的資料,做好記錄,寫出書面報告,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知識。并且,南京農業大學與埃格頓大學從1994年至2002年執行“中肯高教合作計劃”,在埃格頓大學建立了中肯園藝技術中心,包括一個生物技術實驗室和一個農業技術示范基地。生物技術實驗室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埃格頓大學微生物學、植物組織培養、采后生理等學科的教學能力,對該校設立肯尼亞第一個園藝學碩士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技術示范基地則為肯尼亞提供了大規模園藝作物的生產技術,建有8個塑料大棚,進行蔬菜集約生產。
埃格頓大學會利用農牧場和園藝單位開展創收活動,主要的創收項目是農林。“該大學在貢貢里格擁有3 000英畝的農場,通過農作物、奶制品得到豐厚的收入。在1998年,1 200英畝的農場種植了小麥,到2004年為1 600英畝,因此大學獲得數百萬肯先令的額外收入。”[5]農業是肯尼亞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以農業為主要特色的埃格頓大學利用自身的條件進行創收,在為學生提供直觀教學場所的同時,也為學生學會掌握農場的經營管理奠定扎實的基礎。
5.評價體系
1)考核方式多樣化
學業評價是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埃格頓大學規定普通的考核分數包括占總成績30%的平時測驗(Continuous Assessment Test)和70%的期末考試(Final Examinations)。例如,經濟學專業大二學生第三學期的考評成績按平時測驗一的15%、平時測驗二的15%和期末考試的70%來計算。
埃格頓大學是以農業專業為主要特色,包含理、工、醫、文等專業的綜合性大學,各專業會根據自身的特色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試為主,同時也會注重平時的表現,如作業、實習、平時小測驗、論文等。該校的主要專業實踐性強,因此學業評價不僅要遵守形成性評價原則,也要注重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和實踐。對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如植物學、園藝學、臨床醫學等,實踐課、實驗課的考核占總分的比例會有所提高。例如,生物系植物學專業大三學生第三學期的期末成績考評方式共分為四大部分,其中實習10%、平時測驗15%、平時作業5%以及期末考試70%。臨床醫學專業大二學生第三學期的成績考評則會包括平時測驗30%、平時作業15%(論文10%和實習5%)以及期末考試55%。
類似經濟植物學的課程,會要求學生在大三學年的第三學期做一份關于植物的研究,在學期末上交論文。該課程要求學生任選一種植物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包括:研究對象(從本土生長的蔬菜、染料、纖維、生物殺蟲劑、香料中任選一種進行研究);標題(植物性狀:物種、科、生物形態、分布以及植物照片);經濟價值、化學成分;應用;結論;參考文獻。以上知識可通過實地考察獲取,更多的是需要到圖書館查閱有關文獻以及網上查閱相關資料。
2)筆試全是主觀題
《埃格頓大學校規》第27條“學生事務”規定,“一名學生在任何一個學期內超過兩周未注冊或未上課,則取消其考試資格。如果未能提交延期申請,則取消其學籍”[6]。從制度上看,該校對具備參加考試資格的學生的要求尚屬嚴格,但合格分數線較低。該校規定,除醫學學位和文憑外,其他學士學位和文憑的考核總分為100分,只要考分高于(或等于)40分即算合格。學校對取得醫學學位和文憑提出更高的要求,高于(或等于)50分的通過考試,低于50分的考生須重修該課程,而對核心課程,如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所修的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等課程,如果有一門課低于40分,則該學生會作留級處理。
埃格頓大學各院系專業每一門科目的期末考試都只有主觀題,以2013年1月的植物病理學期末筆試為例,要求學生要在2小時內完成5道名詞解釋題、6道填空題、4道簡答題、4道畫圖解釋名詞題和3道討論題。為防止教師對學生有所偏向,答卷上嚴禁書寫學生姓名,僅有學號。雖然合格線只有40分,但要在2小時內完成所有的主觀題并符合正確答案的要求并非易事。
三、結語
農業是肯尼亞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全國可耕地面積為10.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其中耕地占73%,全國3 000萬人口中,有80%從事農業(包括畜牧業)生產”[7]。因此高等農業教育對肯尼亞的農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埃格頓大學農業教育情況可以透視肯尼亞整體高等農業教育的情況。該校擁有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實驗實習基地與教學場所緊密相鄰,方便學生在理論學習之余能夠很好地進行田間實踐學習。而且,與農業相關的專業系科所開設的課程實用性強,分科細致,與本專業以及當地的實際生產情況緊密結合,體現出教育本土化的發展趨勢。
然而,諸多的主客觀條件限制了肯尼亞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師資力量的不足,難以滿足大規模招生的需求,再加上教育教學設備與教學方法落后,當地大多數的教師還停留在對文本課程的講授階段,不能啟發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肯尼亞政府已經意識到當地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并在《肯尼亞2030遠景規劃》中提出發展教育的規劃,“政府將相當于該國GDP7%的支出用于教育,這相當于用于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支出在非洲居最高水平。政府用于教育的預算和承諾,即體現在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上,可以與中等收入國家相媲美”。肯尼亞高等農業教育在師資建設、學業評估、教學方法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改進,以使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生產力的發展。
本文獲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為國際區域問題研究及外語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項目編號:191-800006-521)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0—2004)[R]. http://www.edu.cn/HomePage/zhong_guo_jiao_yu/jiao_yu_zi_xun/shu_zi/jiao_yu_fa_zhan/index.shtml.
[2][3][6]Egerton University catalogue 2010—2012[M].Division of Research and Extension Egerton University:42-43.
[4]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07.
[5]萬秀蘭,等.肯尼亞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16.
[7]赴肯尼亞農機技術交流與合作考察團.肯尼亞農機市場有潛力考察報告(節選)[J].農機科技推廣,2002(3).
(作者單位:1.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2.肯尼亞埃格頓大學孔子學院)
(責任編輯:孫建輝)endprint
在筆者所接觸到的課堂中,只有在文學院的語言實驗室中,漢語教師才會用投影儀播放教學片,但教室中的語音設備,包括磁帶播放器和耳機等都因年久失修而無法使用。
2)討論法
筆者在埃格頓大學聽課期間,發現極少有教師能夠使用討論法,只有園藝系教師在講授作物保護(crop protection)這門課時才會出現師生互動。例如,2013年11月13日,園藝系教師在H3教室講授“作物除草”,一小時的課堂中至少有20%的時間是與學生互動,50%(23人上課,13人次互動)以上的學生能主動提問或回答問題。在教師提問“有哪些cultural management”時,mulching、cover crops、flooding等方法都是通過學生的回答得到的。
討論法的優點在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前預習所要學習的內容,積極思考,提出問題,并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的講解來解決問題,加深印象。
3)參觀教學法
教師會組織和指導學生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獲得新的知識或鞏固已學的知識。與農業相關的專業,其實踐性很強,因此實習課非常重要。埃格頓大學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地處肯尼亞裂谷省,位于赤道以南100公里左右的高原地帶,四季氣候溫和,生物多樣,校園面積廣闊,擁有2 000多公頃的實驗農場,飼養牛、羊、驢、羊駝、雞、鴨等家畜家禽,為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實驗、實習、考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校園中擁有面積達100多公頃的植物園,植物系大三的學生在第三學期的每周六上午會在位于埃格頓大學校園內的植物園實習,農學系大三的學生每周五上午也會被安排實習。在實習基地,教師負責指導和講解,會要求學生就相關內容收集一定的資料,做好記錄,寫出書面報告,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知識。并且,南京農業大學與埃格頓大學從1994年至2002年執行“中肯高教合作計劃”,在埃格頓大學建立了中肯園藝技術中心,包括一個生物技術實驗室和一個農業技術示范基地。生物技術實驗室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埃格頓大學微生物學、植物組織培養、采后生理等學科的教學能力,對該校設立肯尼亞第一個園藝學碩士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技術示范基地則為肯尼亞提供了大規模園藝作物的生產技術,建有8個塑料大棚,進行蔬菜集約生產。
埃格頓大學會利用農牧場和園藝單位開展創收活動,主要的創收項目是農林。“該大學在貢貢里格擁有3 000英畝的農場,通過農作物、奶制品得到豐厚的收入。在1998年,1 200英畝的農場種植了小麥,到2004年為1 600英畝,因此大學獲得數百萬肯先令的額外收入。”[5]農業是肯尼亞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以農業為主要特色的埃格頓大學利用自身的條件進行創收,在為學生提供直觀教學場所的同時,也為學生學會掌握農場的經營管理奠定扎實的基礎。
5.評價體系
1)考核方式多樣化
學業評價是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埃格頓大學規定普通的考核分數包括占總成績30%的平時測驗(Continuous Assessment Test)和70%的期末考試(Final Examinations)。例如,經濟學專業大二學生第三學期的考評成績按平時測驗一的15%、平時測驗二的15%和期末考試的70%來計算。
埃格頓大學是以農業專業為主要特色,包含理、工、醫、文等專業的綜合性大學,各專業會根據自身的特色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試為主,同時也會注重平時的表現,如作業、實習、平時小測驗、論文等。該校的主要專業實踐性強,因此學業評價不僅要遵守形成性評價原則,也要注重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和實踐。對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如植物學、園藝學、臨床醫學等,實踐課、實驗課的考核占總分的比例會有所提高。例如,生物系植物學專業大三學生第三學期的期末成績考評方式共分為四大部分,其中實習10%、平時測驗15%、平時作業5%以及期末考試70%。臨床醫學專業大二學生第三學期的成績考評則會包括平時測驗30%、平時作業15%(論文10%和實習5%)以及期末考試55%。
類似經濟植物學的課程,會要求學生在大三學年的第三學期做一份關于植物的研究,在學期末上交論文。該課程要求學生任選一種植物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包括:研究對象(從本土生長的蔬菜、染料、纖維、生物殺蟲劑、香料中任選一種進行研究);標題(植物性狀:物種、科、生物形態、分布以及植物照片);經濟價值、化學成分;應用;結論;參考文獻。以上知識可通過實地考察獲取,更多的是需要到圖書館查閱有關文獻以及網上查閱相關資料。
2)筆試全是主觀題
《埃格頓大學校規》第27條“學生事務”規定,“一名學生在任何一個學期內超過兩周未注冊或未上課,則取消其考試資格。如果未能提交延期申請,則取消其學籍”[6]。從制度上看,該校對具備參加考試資格的學生的要求尚屬嚴格,但合格分數線較低。該校規定,除醫學學位和文憑外,其他學士學位和文憑的考核總分為100分,只要考分高于(或等于)40分即算合格。學校對取得醫學學位和文憑提出更高的要求,高于(或等于)50分的通過考試,低于50分的考生須重修該課程,而對核心課程,如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所修的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等課程,如果有一門課低于40分,則該學生會作留級處理。
埃格頓大學各院系專業每一門科目的期末考試都只有主觀題,以2013年1月的植物病理學期末筆試為例,要求學生要在2小時內完成5道名詞解釋題、6道填空題、4道簡答題、4道畫圖解釋名詞題和3道討論題。為防止教師對學生有所偏向,答卷上嚴禁書寫學生姓名,僅有學號。雖然合格線只有40分,但要在2小時內完成所有的主觀題并符合正確答案的要求并非易事。
三、結語
農業是肯尼亞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全國可耕地面積為10.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其中耕地占73%,全國3 000萬人口中,有80%從事農業(包括畜牧業)生產”[7]。因此高等農業教育對肯尼亞的農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埃格頓大學農業教育情況可以透視肯尼亞整體高等農業教育的情況。該校擁有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實驗實習基地與教學場所緊密相鄰,方便學生在理論學習之余能夠很好地進行田間實踐學習。而且,與農業相關的專業系科所開設的課程實用性強,分科細致,與本專業以及當地的實際生產情況緊密結合,體現出教育本土化的發展趨勢。
然而,諸多的主客觀條件限制了肯尼亞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師資力量的不足,難以滿足大規模招生的需求,再加上教育教學設備與教學方法落后,當地大多數的教師還停留在對文本課程的講授階段,不能啟發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肯尼亞政府已經意識到當地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并在《肯尼亞2030遠景規劃》中提出發展教育的規劃,“政府將相當于該國GDP7%的支出用于教育,這相當于用于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支出在非洲居最高水平。政府用于教育的預算和承諾,即體現在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上,可以與中等收入國家相媲美”。肯尼亞高等農業教育在師資建設、學業評估、教學方法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改進,以使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生產力的發展。
本文獲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為國際區域問題研究及外語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項目編號:191-800006-521)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0—2004)[R]. http://www.edu.cn/HomePage/zhong_guo_jiao_yu/jiao_yu_zi_xun/shu_zi/jiao_yu_fa_zhan/index.shtml.
[2][3][6]Egerton University catalogue 2010—2012[M].Division of Research and Extension Egerton University:42-43.
[4]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07.
[5]萬秀蘭,等.肯尼亞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16.
[7]赴肯尼亞農機技術交流與合作考察團.肯尼亞農機市場有潛力考察報告(節選)[J].農機科技推廣,2002(3).
(作者單位:1.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2.肯尼亞埃格頓大學孔子學院)
(責任編輯:孫建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