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本文為西北民族大學2013年度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項目號為ycx14132
摘要:
藏族服飾獨特的剪裁和設計是通過藏民族所處的高原氣候和生產生活環境影響所形成的。華銳藏區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形成了華銳藏族服飾獨特的藝術特點,使其自身服飾文化也更加多樣。
關鍵詞:華銳藏族;服飾;特點
華銳藏區包括今天的青海湟水樂都、互助、門源、大通和甘肅肅南縣東部、天祝縣、永登縣等。天祝藏族自治縣是華銳藏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從藏族語言、地理位置上華銳藏族屬于安多藏區,從民族性與地域性上形成了自己與許多藏區不同的藝術特點,從而造就了絢麗多姿,雍容華貴的華銳藏族服飾。
藏族服飾是以藏族群體為基礎的,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對著裝的形態要求不那么嚴格,藏袍一般不用量體裁衣。華銳藏區的長袍面料多用毛呢、氆氌和特制布料等。綢緞作為藏袍的主要面料,高級藏袍是用起花緞或團花緞的羔皮制成。衣邊下部綴有3至5寸的水獺皮。對于華銳藏區使用水獺皮與其他藏區有著不同,水獺皮的使用只是為了統一和諧的美感。在有些藏區衣邊要綴一尺多寬的水獺皮,來表現富貴。冬季男子多穿羊皮縫制的盤襖也稱“光板皮襖”質地堅韌、防潮保暖、舒適耐用。如今人們一般穿牛皮靴子和便鞋。
襯衣是藏裝的重要部分。男子喜歡白色,特別是女士襯衫顏色艷麗,別致精美。本地區的特別之處是襯衣有兩層領子,大領和小領,每層的顏色和布料都會顯得不同。襯衣領口都會有不到一寸寬的水獺皮和漂亮的錦緞作為裝飾。男人和老人通常會穿小領襯衣,衣領邊飾有金緞和花紋。“章金”的圖案繡在大襟的中上方。襯衣一般是淺色布料或是綢緞。
腰帶是藏族服飾中的重要部分,男士藏袍的長短寬窄都是用腰帶來控制的。年輕婦女特別喜歡系多條腰帶。束腰后的兩端長長垂于身后,顯得婀娜多姿,顏色多以綠色、水紅、大紅等居多。再圍以銅帶。四川有的藏區女子還佩戴用呢子做底,上面鑲有螺片、貝殼的腰帶。
藏族服飾中,帽子不僅有抵御風寒的作用,而且也是服飾的重要點綴,有裝飾、禮儀的作用。每個藏區的帽子種類都有所不同,華銳藏區帽子種類繁多,依帽子的款式不同可以分為:狐皮帽、金邊帽、禮帽、白氈帽等。⑴狐皮帽一般是用整張狐皮裁制而成,帽筒高高聳起,帽子后端可以看到“v”型開口,帽頂用各色綢緞制成,從腦后“v”型中可以看出頂部彩色綢緞的顏色,這類帽子在冬季戴起來顯得即美觀又溫暖。⑵金邊帽又稱四片瓦帽,呈圓形,有四個方形帽檐。帽耳邊緣向外翹起,服帖在帽筒上的四個帽檐是金邊帽的獨特之處,這種帽子一般用黑毛呢制成,外沿人們一般喜歡用金絲緞、金絲帶制成各種圖案對其進行裝飾,金線條分別配在上下兩邊,用兔毛或水獺皮來制作帽檐。四周帽檐隨天氣的冷暖可以上下調節,開閉隨自己,金邊帽既美觀又實用。⑶禮帽是夏季藏區不可缺少的,藏式禮帽帽頂向下凹,多為水滴形,帽筒兩側向里凹便于用手握住帽子面積較大。“鴿子青”是最受歡迎的顏色。⑷氈帽是藏族最古老的的一種帽子。50年代,人們特別喜歡白氈帽。
頭飾在服飾中屬于是重點部分,可分為發飾與發式,很多時候兩者是一體的。華銳藏區的發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未婚階段,這一時期將頭發編成十根小辮,分別裝進發套“套熱”內,發套長約一尺,后背留一根細辮,穿入腰帶拖于背部。第二階段以結婚為限,已婚女子發型為多辮型,按照發量的多少編成碎辮,分別裝入長三尺、寬四寸的兩條發套內,藏語稱作“嘉浪”,胸前墜有兩片長長的發套一直到腳踝處。背后同樣也有相同長度的發套,這種發飾藝術在其他藏區是很難看到的。這是因為受到蒙藏交流的影響。旦瑪、毛藏、祁連一帶發套有三條,都背在身后。天祝其他藏區發套有兩條都放置在胸前,發套有十幾塊繡有不同圖案的小方形布塊組成,圖案包括宗教、花卉等吉祥圖案。圖案以盤工為主,立體感十足。最上面一層綴以長方形銀牌,叫“嘉卡”。發套上還裝飾有銅牌、銀牌和骨制品(叫阿拉),末端綴有四五寸長的紅穗穗,發辮間有紅黃藍綠白等色的瑪瑙串相連。天祝地區其他藏區婦女還佩戴“依瑪阿銳”,“依瑪”長約5尺,寬約7寸,上面綴有數十個倒扣的貝殼,背在身后。兩胯邊分別跨有長2尺,寬8寸的“阿銳”,上面綴有數十個圓形骨制品作為裝飾。
華銳藏區項飾顯得獨具一格。本地區要用布料縫制一條寬約兩寸的布帶,然后在布帶上綴上各種寶石或銀牌或直接將珊瑚、翡翠、綠松石、瑪瑙連串綴在布帶上,兩頭有紐扣,系在脖子上顯得別有風韻。
手飾除了佩戴珊瑚、金銀戒指外,人物還喜歡佩戴象牙、玉石和銀質手鐲。許多男士還在腰間佩戴煙袋和火鐮,尤顯質樸瀟灑。
服飾在族群內部是具有一致性的,而地處邊緣地帶的族群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受主流民族文化影響比較小。華銳藏區在地域上處于相對孤立的狀態,聚居區正在逐步縮小,整個地區漢化比較嚴重。華銳藏區處于蒙、漢與藏等多民族融合的地區。民族特色逐漸衰弱,急需挖掘與保護。對于保護本民族傳統文化顯得格外重要,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把保護民族特色作為重點,而且對于藏族同胞生活依賴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也應受到重視。建議地方在學校教育的同時鼓勵和倡導人們穿民族服飾,定期舉辦民族服飾比賽,就像今天的服裝秀。讓更多的人重視和保護民族本土服飾特色,更好的繼承和保護好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李玉琴,藏族服飾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安旭主,藏族服飾藝術[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8
[3]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5
[4]安靈芝,華銳藏族服飾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名族大學,2001
[5]華銳吉,華銳藏族女性服飾及其文化特征[J],西藏研究,2013(01)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