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春
摘要:本文對《社會調查方法》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教學目標、設計思路、考核評價以及教學效果進行了闡述和反思,通過滲透“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調查能力。
關鍵詞:社會調查方法;項目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9-0110-02
《社會調查方法》是社會學、人口學、社會工作等專業的主要課程,應用性很強。本課程秉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強調“做中學、學中做”,主要圍繞接受項目、分析項目任務、設計工作計劃、控制任務進程、結束及評估項目等內容進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真實的調查工作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調查實務能力。
一、教學目標
通過課堂任務訓練使學生掌握有關社會調查方法的基本程序和相關知識,通過大量實例的訓練和學生課外實踐,使學生了解從選擇調查題目開始,直至完成調查報告為止的整個社會調查過程,為學生能夠實際完成調查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論與技能基礎。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掌握問卷、訪談、文獻、實驗法的操作流程和適用范圍,掌握抽樣的方法和具體操作,了解基本的統計與分析方法,掌握調查報告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2.能力目標
學生應具有選擇合適的調查課題和設計科學可行的調查方案的能力;能夠根據調查內容選擇合適的收集資料方法和抽樣方法;能夠設計問卷或訪談提綱;能夠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撰寫規范的調查報告。
3.職業素養目標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完善的職業價值倫理觀;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培養學生嚴謹規范、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對服務對象負責的職業操守。
二、設計思路
社會調查作為一種系統的、科學的認識活動,不僅具有內在的邏輯結構,還遵循比較固定的程序。因此,《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緊緊圍繞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選題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分析階段——總結階段,這五個階段安排學習內容。
1.以實際社會調查工作為引導,圍繞工作任務,按模塊設計教學內容
圍繞實際的社會調查工作,結合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將一般程序的五個階段總結成三個學習模塊(如圖1所示):認識社會調查方法——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撰寫調查報告,每個模塊中劃分為不同的學習任務,按模塊分任務設計實踐教學。
2.按照社會調查的操作程序,學生分小組完成不同階段的學習任務
為確保學生“學其所用、用其所學”,課程采取“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方式,以實際案例為教、學、做操作對象,加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小組成員從選擇調查主題——選擇資料收集的方法——設計問卷或訪談提綱——調查實施——數據分析——撰寫調查報告的不同階段,隨課堂進度完成不同的任務(見圖2),操作訓練與學習內容同步,先訓練后學習,在實踐中發現學習內容,在學習中檢驗實踐效果。三、考核評價
本課程采用過程考核的方式??己朔譃槠綍r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時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平時考核主要包括:考勤、課內項目(圍繞
八大任務提交的書面作業和課堂展示)、課堂參與程度,比例為1∶4∶1,主要考察學生學習態度和對于社會調查不同階段的知識掌握情況。期末考試以閉卷形式進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以及重點內容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效果
在選題階段,每個組圍繞著身邊現象,結合自身生活經驗,選擇的題目多是和學生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如飯堂滿意度調查、閱讀興趣調查、大學生網購現象調查等,小部分學生針對市民開展調查,如中小學生校外教育狀況調查。無論是從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還是完成作業的情況看,學生普遍認可該種教學方式,學習知識較多,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反思
項目化教學的教學設計至關重要,
雖然社會調查本身實踐性很強,很容易結合當下社會現象找到合適的教學任務,但是這個任務如何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和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相契合,則非常重要。在期末考試中,打破常規考試概念的名詞解釋和簡答題,變為應用操作題,讓學生結合情境設計抽樣方法、量表、相關概念操作化為具體指標,學生復習輕松,也起到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在項目化教學中,學習任務大多是分組完成的,組內不可避免的發生“搭便車”現象,為了減少此類行為,可以不同組員安排不同的任務,組內分工明確。
責任編輯陳春陽
摘要:本文對《社會調查方法》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教學目標、設計思路、考核評價以及教學效果進行了闡述和反思,通過滲透“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調查能力。
關鍵詞:社會調查方法;項目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9-0110-02
《社會調查方法》是社會學、人口學、社會工作等專業的主要課程,應用性很強。本課程秉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強調“做中學、學中做”,主要圍繞接受項目、分析項目任務、設計工作計劃、控制任務進程、結束及評估項目等內容進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真實的調查工作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調查實務能力。
一、教學目標
通過課堂任務訓練使學生掌握有關社會調查方法的基本程序和相關知識,通過大量實例的訓練和學生課外實踐,使學生了解從選擇調查題目開始,直至完成調查報告為止的整個社會調查過程,為學生能夠實際完成調查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論與技能基礎。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掌握問卷、訪談、文獻、實驗法的操作流程和適用范圍,掌握抽樣的方法和具體操作,了解基本的統計與分析方法,掌握調查報告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2.能力目標
學生應具有選擇合適的調查課題和設計科學可行的調查方案的能力;能夠根據調查內容選擇合適的收集資料方法和抽樣方法;能夠設計問卷或訪談提綱;能夠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撰寫規范的調查報告。
3.職業素養目標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完善的職業價值倫理觀;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培養學生嚴謹規范、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對服務對象負責的職業操守。
二、設計思路
社會調查作為一種系統的、科學的認識活動,不僅具有內在的邏輯結構,還遵循比較固定的程序。因此,《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緊緊圍繞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選題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分析階段——總結階段,這五個階段安排學習內容。
1.以實際社會調查工作為引導,圍繞工作任務,按模塊設計教學內容
圍繞實際的社會調查工作,結合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將一般程序的五個階段總結成三個學習模塊(如圖1所示):認識社會調查方法——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撰寫調查報告,每個模塊中劃分為不同的學習任務,按模塊分任務設計實踐教學。
2.按照社會調查的操作程序,學生分小組完成不同階段的學習任務
為確保學生“學其所用、用其所學”,課程采取“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方式,以實際案例為教、學、做操作對象,加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小組成員從選擇調查主題——選擇資料收集的方法——設計問卷或訪談提綱——調查實施——數據分析——撰寫調查報告的不同階段,隨課堂進度完成不同的任務(見圖2),操作訓練與學習內容同步,先訓練后學習,在實踐中發現學習內容,在學習中檢驗實踐效果。三、考核評價
本課程采用過程考核的方式??己朔譃槠綍r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時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平時考核主要包括:考勤、課內項目(圍繞
八大任務提交的書面作業和課堂展示)、課堂參與程度,比例為1∶4∶1,主要考察學生學習態度和對于社會調查不同階段的知識掌握情況。期末考試以閉卷形式進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以及重點內容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效果
在選題階段,每個組圍繞著身邊現象,結合自身生活經驗,選擇的題目多是和學生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如飯堂滿意度調查、閱讀興趣調查、大學生網購現象調查等,小部分學生針對市民開展調查,如中小學生校外教育狀況調查。無論是從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還是完成作業的情況看,學生普遍認可該種教學方式,學習知識較多,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反思
項目化教學的教學設計至關重要,
雖然社會調查本身實踐性很強,很容易結合當下社會現象找到合適的教學任務,但是這個任務如何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和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相契合,則非常重要。在期末考試中,打破常規考試概念的名詞解釋和簡答題,變為應用操作題,讓學生結合情境設計抽樣方法、量表、相關概念操作化為具體指標,學生復習輕松,也起到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在項目化教學中,學習任務大多是分組完成的,組內不可避免的發生“搭便車”現象,為了減少此類行為,可以不同組員安排不同的任務,組內分工明確。
責任編輯陳春陽
摘要:本文對《社會調查方法》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教學目標、設計思路、考核評價以及教學效果進行了闡述和反思,通過滲透“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調查能力。
關鍵詞:社會調查方法;項目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9-0110-02
《社會調查方法》是社會學、人口學、社會工作等專業的主要課程,應用性很強。本課程秉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強調“做中學、學中做”,主要圍繞接受項目、分析項目任務、設計工作計劃、控制任務進程、結束及評估項目等內容進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真實的調查工作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調查實務能力。
一、教學目標
通過課堂任務訓練使學生掌握有關社會調查方法的基本程序和相關知識,通過大量實例的訓練和學生課外實踐,使學生了解從選擇調查題目開始,直至完成調查報告為止的整個社會調查過程,為學生能夠實際完成調查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論與技能基礎。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掌握問卷、訪談、文獻、實驗法的操作流程和適用范圍,掌握抽樣的方法和具體操作,了解基本的統計與分析方法,掌握調查報告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2.能力目標
學生應具有選擇合適的調查課題和設計科學可行的調查方案的能力;能夠根據調查內容選擇合適的收集資料方法和抽樣方法;能夠設計問卷或訪談提綱;能夠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撰寫規范的調查報告。
3.職業素養目標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完善的職業價值倫理觀;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培養學生嚴謹規范、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對服務對象負責的職業操守。
二、設計思路
社會調查作為一種系統的、科學的認識活動,不僅具有內在的邏輯結構,還遵循比較固定的程序。因此,《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緊緊圍繞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選題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分析階段——總結階段,這五個階段安排學習內容。
1.以實際社會調查工作為引導,圍繞工作任務,按模塊設計教學內容
圍繞實際的社會調查工作,結合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將一般程序的五個階段總結成三個學習模塊(如圖1所示):認識社會調查方法——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撰寫調查報告,每個模塊中劃分為不同的學習任務,按模塊分任務設計實踐教學。
2.按照社會調查的操作程序,學生分小組完成不同階段的學習任務
為確保學生“學其所用、用其所學”,課程采取“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方式,以實際案例為教、學、做操作對象,加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小組成員從選擇調查主題——選擇資料收集的方法——設計問卷或訪談提綱——調查實施——數據分析——撰寫調查報告的不同階段,隨課堂進度完成不同的任務(見圖2),操作訓練與學習內容同步,先訓練后學習,在實踐中發現學習內容,在學習中檢驗實踐效果。三、考核評價
本課程采用過程考核的方式??己朔譃槠綍r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時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平時考核主要包括:考勤、課內項目(圍繞
八大任務提交的書面作業和課堂展示)、課堂參與程度,比例為1∶4∶1,主要考察學生學習態度和對于社會調查不同階段的知識掌握情況。期末考試以閉卷形式進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以及重點內容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效果
在選題階段,每個組圍繞著身邊現象,結合自身生活經驗,選擇的題目多是和學生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如飯堂滿意度調查、閱讀興趣調查、大學生網購現象調查等,小部分學生針對市民開展調查,如中小學生校外教育狀況調查。無論是從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還是完成作業的情況看,學生普遍認可該種教學方式,學習知識較多,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反思
項目化教學的教學設計至關重要,
雖然社會調查本身實踐性很強,很容易結合當下社會現象找到合適的教學任務,但是這個任務如何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和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相契合,則非常重要。在期末考試中,打破常規考試概念的名詞解釋和簡答題,變為應用操作題,讓學生結合情境設計抽樣方法、量表、相關概念操作化為具體指標,學生復習輕松,也起到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在項目化教學中,學習任務大多是分組完成的,組內不可避免的發生“搭便車”現象,為了減少此類行為,可以不同組員安排不同的任務,組內分工明確。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