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麟麟
摘要:
在普通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中,一直以來沿用的就是“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結構和課程設置上都嚴重限制和阻礙了聲樂教學的發展,作為一名從事聲樂教學的工作者,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實踐,對聲樂教學有著較多的了解和體會,從課程的設置與教學的變革等方面論述了聲樂教學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表演;聲樂教學;改革探析
一、加強辦學定位宣傳,促進教師思維轉型
高職教育突出“職業性”為特色,其定位是以基礎教育服務為中心。而高職聲樂教學是以培養高職生的音樂基礎教育為宗旨,強調藝術實踐是高職藝術教育的重要環節,而大部分從事高職聲樂教育的教師是高職院校升格前中專的教師,或者是升格后從本科院校引進以及本科院校畢業的部分新教師,這些師資并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但大多數人對高職教育的真正內涵還是一知半解。因而要想真正有別于本科院校在高職聲樂教學上形成特色,首先要對從事高職聲樂教育的一線教師進行培訓學習,使其思維轉軌、轉型,甚至“把職業指導作為教職工業務考評和專業工作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而使教師在思想觀念認識上發生改變,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聲樂教學理念。
二、 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
課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是建立在崗位要求的基礎上的,將高職院校音樂表演專業所培養的聲樂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定位為基本素質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品質、文化素質、法律知識,良好的服務意識與合作精神等。專業素養包括演唱能力、教學能力、組織策劃能力和創編能力。采用模塊教育理論,構建項目包形式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堅持實用性、針對性的原則,不斷優化教學內容,以真實的或仿真的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實踐教學過程和項目,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的未來職業崗位而設計,以舞臺演唱為重心,探索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革,達到社會就業市場對高職院校音樂表演專業聲樂人才的各種要求。使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具體方案為將理論教學與藝術實踐教學合二為一,逐漸加大藝術實踐的量才更能切合實際,采用項目制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大限度拉近課堂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實踐水平。
三、明確目標,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目標是培養義務教育音樂教師和表演藝術人才。音樂教育專業肩負著國民音樂素質水平的普及與提高的重任,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是通過一定的技能訓練,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和一定的技能,不斷使他們的才能以及潛在的創造力得到發展。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壘,直接震撼人們的心靈。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審美素質和能力、優秀的精神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多項思維的創造能力。因此,在教學生歌唱的同時,還要使學生明確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所肩負的使命,樹立崇高的理想,激發學習的熱情,成為一名適應現代化基礎教育需要的新型音樂教師。要想提高高職院校音樂教育質量,首先必須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通過演唱優美動聽的旋律,使學生入情、入境、入心,陶冶精神情操,增強審美意識,辨別善惡美丑,樹立正確思想,進而達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目的,去領悟音樂作品的真正內涵。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想象能力之目的。因此,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基礎教育教師就成了高職院校師范專業音樂教學的根本目標。
四、轉變觀念,創新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我國的聲樂教學多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它所存在的問題是不符合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特點,反而更適合培養專業聲樂人才。高職院校聲樂教學要想走出一條健康發展的新路,就必須重視和加強對學生音樂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為了適應現代化教育體制的要求,在課堂上不但要教會學生正確的發聲方法及歌曲的演唱技巧,還要教會學生基本樂理,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并通過對聲樂作品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審美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了使教學多樣化,除了正常的教學,還可通過開設第二課堂——聲樂小組來彌補在課堂上教學內容的不足,把知識延伸、拓寬,使學生不管“有嗓”、“沒嗓”,條件如何,只要愿意,都可以參加到這項活動中來。在第二課堂除了獨唱,還可演唱一些重唱、小合唱、大合唱的曲目,像《清晨,我們踏上小道》、《黃河大合唱》、《畢業歌》等大家熟悉的歌曲,它們不但曾經激勵很多熱血青年奮發向上,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崛起而英勇獻身,而且對當代學生來說也起到積極的作用。我們通過演唱這些曲目,不但提高了學生對多聲部的聽覺能力和演唱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與相互合作的精神。
五、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中心,科學安排藝術實踐教學活動
1.實行教學實踐“一體化”。高職聲樂課除了在琴房里進行教學外,還應該把部分教學內容直接移至舞臺或講臺,將理論課與藝術實踐教學合二為一,實施“一體化”教學,使二者相互補充、密切配合,最后實現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外,可盡量多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歌唱的創造性,讓學生針對教學目標,充分利用實踐場地發揮自身的想象能力。
2.增加藝術實踐活動的量。高職院校的學制只有三年,對聲樂專業的學生而言課堂理論教學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減少藝術實踐的比例,相反要摒棄“坐而論道”,逐漸加大藝術實踐的量才更能切合實際。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對此已有共識,正積極修正教學大綱,增加藝術實踐的課時比例,“依據人才市場需求和職業、崗位要求,每個專業明確若干個核心技能,整體教學過程圍繞核心技能展開,強化為核心技能服務。”改善或拓寬用于藝術實踐的場地,積極與校外實踐基地洽談、磋商,從學生畢業時的就業渠道、簽約率以及用人單位的評價而言,證明增加藝術實踐的比例已卓顯成效。
3.增加藝術實踐的多樣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在實訓項目中盡量在原有形式上拓寬思路,增加新的形式,同時要改變傳統模式中教師一味教、學生一味練的單一方式,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大膽參與,讓學生自己提出節目的策劃、排練、演唱等訓練方案,讓學生學會如何指導別的同學,即使不成熟也無妨。endprint
六、互動式聲樂教學有利于吸引學生更好的參與和展現創造力
聲樂教學中的互動吸引學生更好的參與課堂,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學活動是主體參與的目的、對象與內容,離開了教學活動就談不上主體參與,正是學生主體的參與才使教學活動成為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聲樂教學中的互動強調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并盡情展示自己才能,創造獲得成功的機遇。即讓學生有機會表現自己的歌唱能力,體驗參與活動所帶來的教師和同學的肯定,從而強化積極的自我評價,增強歌唱的自信心,去爭取更大的成功。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了解每名聲樂學生的聲音特點和歌唱能力,盡量將有利于發揮學生聲音特點的機會分別提供給每名學生。根據學生在接受能力、表現能力、歌唱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異,讓學生在適合自己的平臺上展現自我并能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七、實施聲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信息技術已不在是單純的技術學科,也不是其他某種學科的專利,而是一種能給學習方式帶來根本變革的新興的聲樂教學工具型學科,利用網絡資源教學和計算機軟件教學,更能夠實現教學的共享、教學空間的開放,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習渠道、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建設數字化硬件環境,為整合提供物質條件:從實際情況出發,不同的學校不能一視同仁。從小規模做起,從力所能及做起,并不是設備越多、硬件設備越齊全就說明整合做得越到位,關鍵是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第二,結合各學科的特點建構易于實現學科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根據各學科的具體情況來實施。在具體實施中要結合各自的學科特點,根據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及教學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點,并結合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來構建既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又能較好地體現新型教學結構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第三,搭建各種教學應用軟件平臺,建設學科教學資源庫:高質量的、豐富的和適應教學改革需要的教育資源是當前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當前高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礎。信息技術在學科中的運用必然要體現它豐富的資源優勢,快速的呈現方式,開放的交流空間和靈活的管理組織等媒體特點。提倡使用樸實的面向學科的工具性軟件,包括帶有學科特色的平臺和多媒體資源庫。
八、教學方法的改革及評價
引入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在基礎聲樂教學階段,采用小課教學的模式,根據教學階段和學生對象的不同,選用微格教學法和傳統聲樂教學法相結合。包括發聲技巧訓練階段微格教學法的運用、歌曲演唱階段微格教學法的運用、微格教學法在反饋評價中的運用。
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完成任務的具體思路和方法,如學生以三人為一組,根據項目和演唱能力自主進行歌曲的挑選,確定作品,熟悉歌詞和曲譜,在發聲訓練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和誘導來調動學生自主的參與教學過程,要盡量去啟發音樂的想象力,進行歌詞朗誦,然后對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藝術處理進行指導;最后采取舞臺表演評價方式。考核的目的為了檢驗學生對課程掌握的程度,考試方式要突出多樣性、針對性和生動性,加強對學習過程和綜合能力的考核,建立以教師和用人單位合作式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星佚.聲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文化月刊,2009(11)
[2]黃少紅.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模式探究[J].音樂天地,2009(08)
[3]萬碧波.高職教育教學理念與模式創新[M].江蘇大學出版社,2008
[4]倪亞靜.淺談高職聲樂教學中的綜合能力培養[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2006(05)
[5]莫煌紅.高職表演藝術類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9(20)
【作者單位:周口科技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