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詩美+徐峰
摘要:指出了建設長江中上游的生態屏障是長江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分析了云陽縣域自然生態概況及生態建設成效,探討了生態建設中的創新措施,為云陽縣乃至整個三峽庫區生態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長江生態環境;成效;發展建議
1縣域自然生態概況
云陽縣地處長江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供水調蓄的重要生態功能區,是目前長江流域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三峽庫區生態屏障的重要任務。
云陽縣地處四川盆地東部丘陵向山地過渡地帶,重慶市東北部,是三峽庫區最大的移民縣,幅員面積3649km2,長江“黃金水道”橫貫縣境68.1km,長灘河、湯溪河、磨刀溪、澎溪河從南北兩岸匯入長江,境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山大坡陡,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的說法。云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充沛,以紫色土和山地黃壤土為主。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針林,以馬尾松、柏木為主。該縣內河屬長江流域上游干流區,水系網格狀分布,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30萬kW。庫區蓄水后水域面積超過1.34萬hm2,水資源較為豐富。
2生態建設前的主要問題
2.1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人地矛盾突出
云陽縣江河沿岸土層淺薄貧瘠,森林覆蓋度低,分布不均,植物群落多樣性差,僅有少量成片松柏次生林及人工林,且多為低效林,荒山多以低矮灌草為主。2000年全縣林地面積11.87萬hm2,森林覆蓋率僅為31%。森林生態系統整體功能差,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如該縣長江沿岸最大人工常綠柏木防護林8000hm2的“領袖林”(1958年毛主席來川視察經云陽時看到光山特指示造林),成林之初年蓄水100萬m3,每年能阻止40萬t泥沙入江,曾對兩岸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恢復發揮了巨大作用。由于為柏樹純林,生物多樣性缺乏,1988年遭到鞭角華扁葉蜂(Chinolyda flagellicornis) (俗稱柏木葉蜂)的危害,迅速漫延至使死樹面積達1400hm2,成了光禿禿的“火燒林”,多年來蟲情一直未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長江流域沿岸地質環境、森林植被、道路修建、移民耕種等因素,導致滑坡垮塌地段多,水土流失嚴重。據統計,該縣水土流失面積高達2681km2,占全縣國土面積的73.5%,每年進入長江流域的泥沙約397萬t。
云陽縣人口較集中,人地矛盾突出。按三峽庫區175m水位蓄水,全縣淹沒面積達123.58 km2,庫區大量肥沃的耕地被淹沒,使后靠移民戶人均耕地不足0.5 畝,部分村民不足0.3畝,其耕地零散、坡度大、質量差,村民為增加收入,復種指數加大,增加化肥農藥施用量,其結果導致水土流失、水污染程度加重。
2.2消落區生態安全及水體污染嚴重
云陽縣庫區消落區(145~175m水位)面積達37km2,位于重慶庫區消落帶面積第3位(開縣、涪陵),該區域水淹前為耕園地、河灘地、居民用地、裸露巖石等。自2008年11月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成功后,自然形成了冬季蓄水夏季泄洪的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因受江水的消漲及季節性洪水交替影響,水土流失嚴重,極易發生崩塌型地質災害;加上沿岸村民耕種、漁民網箱養殖,其化肥、垃圾、填挖土壤及餌料等污染物,以及工業、生活廢水的排放,隨著水庫蓄水進入長江,其中含有大量的磷(P)成份使藻類植物大量繁殖生長,曾在2008年爆發長達20km的河段大面積浮萍和水葫蘆。水體富營養化使魚類生存受到威脅,導致居民飲用水受污染,甚至危及三峽庫區水質安全。
消落帶的治理修復列入國家三峽庫區生態屏障“7+1”試點項目,如何保持水土與排濁蓄清一直是消落帶生態保護的技術難題,生態造林方向是必然選擇。如何篩選大量既抗沖刷、夏季耐旱冬季耐淹、適應消落帶生境,又能固土的水陸兩棲植物,成了消落帶生態治理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之一。
3生態建設成效分析
2000年至今,全縣生態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尤其是造林綠化得到長足發展。長江兩岸植被恢復、保土固土、涵養水源、穩定庫岸等功能初步凸現。據統計,到09年底,全縣森林面積157萬hm2,比10年前增加近6萬hm2;森林覆蓋率達43%,一躍成為重慶市森林資源強縣之一。12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64%,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達到65%,居長江沿岸區縣首位。近年來,縣內庫區地質環境總體穩定,水土流失已呈減少趨勢。每年可減少入江的泥沙近27 萬t,長江云陽段水質總體保持Ⅱ類,次級河流水質保持Ⅲ類,縣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55d,長江上游三峽庫區生態屏障正在逐步形成。
2000年前,長江南岸的盤龍街道四民村還是光山禿嶺、植被稀少的典型特困村之一,全村單身漢多達42人,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2002年起四民村抓住退耕還林,長江綠化、生態屏障,生態移民搬遷建設,初步形成了環境優良、經濟發展、自然和諧的新農村。現今的四民村是“村在林中、路在樹中、家在園中、人在景中”。2011年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圖1為云陽縣盤龍四民村生態移民集中安置點。
3.1緊抓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3.1.1退耕還林工程,奠定生態基礎。
2000~2006年,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項目覆蓋所有鄉鎮林場。工程共實施面積近8萬hm2,占縣幅員面積的22%。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2.75萬hm2,荒山造林4.39萬hm2,封山育林0.6萬hm2,災后重建0.26萬hm2,累計總投資達到10億元(年均投入近1億元)。目前,退耕地已基本郁閉成林,尤其是生態脆弱區水土流失、物種多樣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確保三峽庫區生態安全,全縣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強大的生態基礎(圖2)。
3.1.2長江綠化工程,優質森林資源量迅速增長
(1)“領袖林”的持續治理。2000年,“領袖林”的修復納入長江森林工程,經國內外專家多次實地調研,確定“改造林木結構、切斷傳播途徑、提高自身免疫”防治方案,采取以“抽針補闊”為主的營林措施,逐年對生長密集的柏木林帶適度疏伐,間種闊葉樹種,營造穩定混交林,切斷害蟲生態鏈。經連續幾年的低效林改造,間種柑橘、龍眼等經濟林木,并利用輕型直升飛機撒藥殺蟲,現今蟲情初步得到控制,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2)庫周綠化工程。2004~2007年全面實施三峽水庫庫周綠化工程,項目涉及境內長江沿岸10個鄉鎮,庫岸線長70km范圍內造林。共計完成建設規模1.47萬hm2,其中造林綠化0.74萬hm2,基本農田建設0.73萬hm2,總投資1.29億元。建立了蓮花等3個鄉鎮示范段高標準示范林173hm2及紀念園綠化造林20hm2。
(3)生態屏障及雙井寨生態修復工程。2009年3月,正式啟動包括沿長江第一層山脊線至海拔175m庫區水位線間生態屏障區建設,同時進行位于長江與澎溪河交匯處的縣城飲用水源保護區——雙井寨生態修復建設。兩年時間內全縣完成長江兩岸綠化工程236萬hm2,長江干支流綠化160km。雙井寨項目建設面積75萬m2,栽植各類喬木、花灌木15萬余株。
3.2多措施治理水體污染
3.2.1取締養殖網箱,開展魚類增殖放流
高密度投放魚苗和大量投喂人工餌料導致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全縣境內長江干支流域共取締3400多個網箱及欄網;對漁民自行拆除的予以補助,對魚苗采取政府回收放流、銷售、轉移等方式處理。再就是利用人工增殖放流濾食性和草食性的魚類,抑制藻類“水華”發生和浮萍爆發性生長。云陽縣已多次在長江及支流放流草魚、鰱魚等魚苗達500萬尾。水利部生態研究所對增殖放流前后水體變化分析得出,放流對魚類種群數量恢復,減少“水華”效果明顯。
3.2.2建立“清漂”突擊隊
遇長江上游降暴雨,云陽縣境內長江支流水位猛漲,大量漂浮物集中在澎溪河高陽至雙江段水域。縣市政、環境等部門聯合建立突擊隊,動用機械吊裝打澇清理江面漂浮物。據估計,已清理漂浮物總量達3000t,保證了河道清潔和航運安全。
3.2.3建立鄉村環保配套設施
從2004年起,全縣逐年實施農村新型沼氣池和庫區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已累計實施8000余戶。主要是家庭截污“一池三改”(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沼氣池對人畜糞便、生活污水進行無害化清潔處理。據測算,一口8m3的標準沼氣池,年均產沼氣358 m3,每年可省燃料等費用千元以上。再就是修建截污池(垃圾池、污水管網)、農田減污(測土配方施肥),基本實現農村生活與生態的良性循環。
3.3消落帶試點修復工程
2010年引進了重慶福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針對庫區消落帶培育試驗種苗。經篩選實驗,發現竹柳(Salicaceae)不但生態經濟效益好,還能抗寒、抗旱、抗淹、速生、適應性極強。2013年3月,在云陽縣長江與澎溪河交匯水域消落帶一線(海拔在162~172m)進行試點,試驗面積67hm2,栽植苗木規格為地徑5cm,高45m。經過一年多蓄水消漲試驗,發現竹柳全淹在水下4個月后仍能生長。經實地測量,竹柳平均地徑約8cm,平均苗高約7m,存活率達到95%,試點初步成功。仍需進行多個蓄水周期的試驗,爭取能作為三峽庫區推廣樹種之一。
4生態建設中的創新措施
4.1創新規劃“快速造林”,提出“大苗上山 栽樹見綠”
云陽縣特聘請四川省林業勘察設計研究院為項目作規劃設計,按生態與經濟兼顧,生態優先的宗旨,以“三帶”為特色進行打造,即建設庫岸生態景觀林帶、經濟林帶以及防護林帶。配置上注重生態與經濟林、常綠與落葉樹、觀花與觀葉樹的混搭,構建復合型生態系統。創新提出“買樹不買苗,大苗上山”、“栽樹見綠、三年見林”的快速造林方案,防護帶核心區苗木米徑不低于8cm。在立地條件特別差的防護林地帶,強調設計適生樹種,如貧瘠、易滑坡地帶栽植固土力強、根系發達的刺槐與柏木混交,庫岸175m水位以上的設計2m水生蘆葦和10m竹林帶;經濟林帶設計優質柑橘(我縣是柑桔種植大縣),實行政府購苗,群眾投勞,收益歸農戶辦法。本次造林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是我縣有史以來,短時間、高強度、高效率、高成效的造林綠化攻堅戰。
4.2創新提出“租地造林”,生態與民生兼顧
為破解造林土地難題,按生態與民生并重的原則,創新提出對岸帶內的耕地及經濟林地進行集體租用造林。實行原有成林樹木(經濟林)不毀,農民回收移栽后續利用,保證農民收入。如盤龍街道政府集體租用土地近67hm2,年付租金近100萬元,解決了該區域內生態效益和農民收入問題。
4.3創新提出“分層管護”體制:
建立林地林木管護制度,撫育管護是保證造林成效的關鍵環節之一,常言說“三分造,七分管”。創新提出分層管理辦法,景觀帶以單位托管、經果林帶以專業合作社統管、生態林帶以護林員專管、房前屋后實行戶管;制定相應村規民約,全民參與管護。
5成果鞏固與發展的幾點建議
5.1始終堅持發展經濟與涵養生態有機結合
5.1.1堅持“生態興縣”
2013年該縣被確定為重慶市的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長江生態環境建設是保護和涵養三峽庫區生態的重要屏障,因此堅決守住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這條“底線”,發展高效低耗生態產業,嚴格項目環保準入制度,推進節能降耗,合理開發利用森林、礦產、水能等生態資源,力求生態與經濟“雙贏”。
5.1.2加強生態道德文明建設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作保證,僅僅是號召和轉變觀念還不夠,需要法律的硬約束。但從根本上講,生態環境惡化與人們生態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關連。因此,改善民生,深入開展生態道德文化教育是保護人類自身生態環境的重要捷徑。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因而要大力開展各式各樣生態文明主題活動,提倡“綠色消費”,節約資源,正確處置廢棄物,注重生態環保。
5.2鞏固發展生態建設
5.2.1生態建設成果鞏固
一是建立林業資源數字化管理平臺,提高森林管護的現代化水平;二是封山育林。對云陽縣“一江四河”上游、水庫、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邊遠山區等實行全封,植被覆蓋度較大的區域半封,對生產生活需要的非生態脆弱區域輪封;三是將有害生物防治貫穿于造林全過程,由被動防治轉向主動建設,如我縣松材線蟲病疫情對庫區松木資源安全造成了嚴重損害,防治難度相當大,是否可在造林中實施預防阻隔工程防止疫情漫延;四是消落帶生態造林要尋找更多的兩棲適生樹、草種,構建喬灌草相結合的濕地生態系統;五是爭取國家第二輪退耕還林。據測算,目前還有45%的坡耕地面積未實施退耕還林,可退耕空間大,如能實施將會進一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擴大生態綠化范圍;六是加大投入,對條件適宜的農戶實施生態移民搬遷,以減輕人土矛盾,使消落區耕種行為根本得到遏制;七是繼續完善鄉村功能配套,從人蓄飲水、清潔能源、道路環境、生態文化方面創建更多的生態美麗鎮村。
5.2.2發展林業產業
為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林業生態產品需求,需政府出臺激勵政策,動員全社會力量,發展林業產業,為庫區農戶長效增收致富奠定產業基礎。一是加大現有以楊樹為主的用材林基地的投入;二是恢復發展油桐生物質能源林開發;三是優化柑橘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建立標準化柑橘示范園,打響“云陽柑橘”品牌,打造庫區特色優質柑橘產業帶。林業產業的發展不僅是保護生態環境,也是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建設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強縣的戰略性舉措。
5.2.3生態旅游業
打造集觀光、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業是生態興縣富民一大戰略。一是發展該縣“一帶一嶺一屏障”47km2的生態區。即是兩江四岸長24km的濱江景觀休閑帶,縣城中的“綠肺”——龍脊嶺生態文化公園,以江南生態農業示范區、穆龍山森林公園、龍脊山郊野公園為主的縣城周圍環形生態屏障。二是開發利用“高陽湖泊”天然氧吧,在水庫蓄水后,長江支流澎溪河與主城相距24 km的高陽鎮形成一座20 km2的天然湖泊,生態旅游資源豐富。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6結語
生態成果的鞏固、科技的創新、林業特色產業的發展,市民生態道德文明的提升,與全縣生態經濟示范縣的定位,與三峽庫區堅實的生態屏障建設尚有差距,還需要全縣人民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放眼云陽,將是“一庫碧水、兩岸青山”的三峽生態屏障景觀。
參考文獻:
[1] 劉健.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持系統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9(2):117~119.
[2] 陳祖華-長江上游水環境問題初議-長江上游及重慶市主城區治水方略研討[J].中國水利學,2002(11).
[3] 戴會超,王玲玲.蔣定國.三峽水庫蓄水前后長江上游近期水沙變化趨勢[A].2007重大水利水電科技前沿院士論壇暨首屆中國水利博士論壇論文集[C],2007.
[4] 國家環境保護部.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公報(1996~2008年) [R].北京:國家環境保護部,2008.
[5] 梁福慶.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研究[J].水利經濟,2008(1):49~51.
[6] 吳亞.建設“森林重慶”打造長江上游生態文明區[J].林業經濟,2009(1).
5.2.2發展林業產業
為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林業生態產品需求,需政府出臺激勵政策,動員全社會力量,發展林業產業,為庫區農戶長效增收致富奠定產業基礎。一是加大現有以楊樹為主的用材林基地的投入;二是恢復發展油桐生物質能源林開發;三是優化柑橘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建立標準化柑橘示范園,打響“云陽柑橘”品牌,打造庫區特色優質柑橘產業帶。林業產業的發展不僅是保護生態環境,也是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建設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強縣的戰略性舉措。
5.2.3生態旅游業
打造集觀光、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業是生態興縣富民一大戰略。一是發展該縣“一帶一嶺一屏障”47km2的生態區。即是兩江四岸長24km的濱江景觀休閑帶,縣城中的“綠肺”——龍脊嶺生態文化公園,以江南生態農業示范區、穆龍山森林公園、龍脊山郊野公園為主的縣城周圍環形生態屏障。二是開發利用“高陽湖泊”天然氧吧,在水庫蓄水后,長江支流澎溪河與主城相距24 km的高陽鎮形成一座20 km2的天然湖泊,生態旅游資源豐富。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6結語
生態成果的鞏固、科技的創新、林業特色產業的發展,市民生態道德文明的提升,與全縣生態經濟示范縣的定位,與三峽庫區堅實的生態屏障建設尚有差距,還需要全縣人民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放眼云陽,將是“一庫碧水、兩岸青山”的三峽生態屏障景觀。
參考文獻:
[1] 劉健.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持系統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9(2):117~119.
[2] 陳祖華-長江上游水環境問題初議-長江上游及重慶市主城區治水方略研討[J].中國水利學,2002(11).
[3] 戴會超,王玲玲.蔣定國.三峽水庫蓄水前后長江上游近期水沙變化趨勢[A].2007重大水利水電科技前沿院士論壇暨首屆中國水利博士論壇論文集[C],2007.
[4] 國家環境保護部.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公報(1996~2008年) [R].北京:國家環境保護部,2008.
[5] 梁福慶.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研究[J].水利經濟,2008(1):49~51.
[6] 吳亞.建設“森林重慶”打造長江上游生態文明區[J].林業經濟,2009(1).
5.2.2發展林業產業
為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林業生態產品需求,需政府出臺激勵政策,動員全社會力量,發展林業產業,為庫區農戶長效增收致富奠定產業基礎。一是加大現有以楊樹為主的用材林基地的投入;二是恢復發展油桐生物質能源林開發;三是優化柑橘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建立標準化柑橘示范園,打響“云陽柑橘”品牌,打造庫區特色優質柑橘產業帶。林業產業的發展不僅是保護生態環境,也是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建設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強縣的戰略性舉措。
5.2.3生態旅游業
打造集觀光、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業是生態興縣富民一大戰略。一是發展該縣“一帶一嶺一屏障”47km2的生態區。即是兩江四岸長24km的濱江景觀休閑帶,縣城中的“綠肺”——龍脊嶺生態文化公園,以江南生態農業示范區、穆龍山森林公園、龍脊山郊野公園為主的縣城周圍環形生態屏障。二是開發利用“高陽湖泊”天然氧吧,在水庫蓄水后,長江支流澎溪河與主城相距24 km的高陽鎮形成一座20 km2的天然湖泊,生態旅游資源豐富。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6結語
生態成果的鞏固、科技的創新、林業特色產業的發展,市民生態道德文明的提升,與全縣生態經濟示范縣的定位,與三峽庫區堅實的生態屏障建設尚有差距,還需要全縣人民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放眼云陽,將是“一庫碧水、兩岸青山”的三峽生態屏障景觀。
參考文獻:
[1] 劉健.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持系統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9(2):117~119.
[2] 陳祖華-長江上游水環境問題初議-長江上游及重慶市主城區治水方略研討[J].中國水利學,2002(11).
[3] 戴會超,王玲玲.蔣定國.三峽水庫蓄水前后長江上游近期水沙變化趨勢[A].2007重大水利水電科技前沿院士論壇暨首屆中國水利博士論壇論文集[C],2007.
[4] 國家環境保護部.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公報(1996~2008年) [R].北京:國家環境保護部,2008.
[5] 梁福慶.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研究[J].水利經濟,2008(1):49~51.
[6] 吳亞.建設“森林重慶”打造長江上游生態文明區[J].林業經濟,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