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爭 劉涵
摘 要根據問卷調研,分析了我國不同規(guī)模企業(yè)在跨境交易中電子商務的應用水平以及存在的問題。研究發(fā)現,跨境電子商務的應用水平由小型企業(yè)、中型企業(yè)到大型企業(yè)逐步升高;對于不同規(guī)模企業(yè)而言,跨境電商的發(fā)展不同,且同一規(guī)模企業(yè)在跨境交易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運用電子商務的能力也存在差異。為此,分別從企業(yè)、政府、國家層面提出提高跨境電子商務應用水平的意見。
關鍵詞跨境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應用;企業(yè)規(guī)模;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4)01-0025-05
一、調查背景
2012年,世界經濟復蘇勢頭受挫,增速明顯放緩,中國經濟發(fā)展下行壓力增大,進出口增速下滑至個位數。針對形勢的不利變化,各級政府及時出臺穩(wěn)定外貿增長的政策措施,緩解進出口企業(yè)困難,加快調整結構步伐,促進外貿增速回升。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9 746.7億美元,同比增長13.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升6.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5 088.7億美元,增長18.4% ①。進一步利用跨境電子商務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的穩(wěn)定發(fā)展,克服外需低迷、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的沖擊,促進外貿供應鏈各環(huán)節(jié)連接更緊密,使外貿物流、現金流、信息流的流轉形式更加適應互聯網帶來的革命性改變,已經成為我國各類企業(yè)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為了掌握各企業(yè)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的應用水平,幫助不同規(guī)模企業(yè)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的發(fā)展,2013年5月,在商務部的指導下,上海理工大學對我國企業(yè)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的情況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大規(guī)模調查。
二、調查問卷的設計與發(fā)放
調研按照企業(yè)跨境電子商務的基本應用方式(第三方服務平臺、海外代購、自營),將跨境電子商務調查分為三組,分別設計了A、B、C卷,并按照基本情況、選擇性問題、針對性問題以及相關建議四部分進行調查。其中,選擇性問題采用打分方法,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
從企業(yè)利用電子商務開展跨境貿易的四個主要環(huán)節(jié)(網絡營銷、國際電子支付、電子通關、國際電子商務物流)入手,著重分析不同規(guī)模企業(yè)跨境電子商務的應用水平,所涉及的問卷是《我國跨境電子商務應用狀況調查問卷》A卷,即利用第三方服務平臺開展跨境電子商務。
調查問卷的發(fā)放方式包括郵件、企業(yè)走訪、展會走訪等,共發(fā)放問卷1 500余份,獲得有效問卷1 039份,被調查企業(yè)涵蓋國有及國有控股、三資和民營企業(yè)等;涉及制造業(yè)、流通業(yè)以及服務業(yè)等。
三、調查問卷數據研究
1. 被調查企業(yè)概況
按照企業(yè)規(guī)模劃分標準,主要選取了三類規(guī)模企業(yè)進行研究,分別為:大型企業(yè)(A)、中型企業(yè)(B)和小型企業(yè)(C),其中,大型企業(yè)占19.62%,中型企業(yè)占50.00%,小型企業(yè)占30.38%(參見表1)。
2. 網絡營銷環(huán)節(jié)的分析
網絡營銷成功是外貿電子商務順利開展地首要前提,而相對于內貿營銷,企業(yè)進行國際營銷所面對的環(huán)境會更加復雜多變,國外經濟環(huán)境、國際市場商品情況、國際市場營銷情況、國外客戶情況是企業(yè)進行國際網絡營銷最需要掌握的內容。首先我們從問卷中篩選出6項代表性最強的因素,包括:與我們合作的國外企業(yè)電子商務應用水平(V1);利用電子商務全面了解國際市場上同類商品供給情況和需求情況(V2);利用電子商務全面了解國際市場上同類商品的價格情況(V3);利用電子商務分析國際市場競爭者的競爭能力(V4);利用電子商務建立網絡市場的商品銷售渠道(V5);應用電子商務了解客戶的資信情況(V6)。以上6因素依次對應問卷中的第二部分的2、3、4、5、6、9。經過KMO和Bartlett檢驗顯示出其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參見表2)。
對6因素進行主成分分析,觀察表3發(fā)現所提取的三個因子共解釋了原有變量總方差的81.732%,即此時在總體上原有變量的信息丟失較少,因子分析效果較理想(參見表3)。
采用方差極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實行正交旋轉,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釋性。并且,指定以第一因子荷載降序的順序輸出結果。由表可知,V2、V3、V4、V6在第一因子(F1)上有較高的載荷,即F1主要對這4個變量進行解釋,可命名為國外市場銷售環(huán)境;第二個因子(F2)主要對V1進行了解釋,即國外企業(yè)電子商務應用基本情況;第三個因子(F3)主要表達了V5的含義,即我國企業(yè)網絡營銷的基本情況。
通過spss的主成分分析,能得到標準化的因子得分情況,并根據方差貢獻率計算出因子綜合得分②,最后再由各因子的標準化得分以及綜合得分,按企業(yè)的規(guī)模劃分進行均值處理,可以得到表4。
就綜合而言,隨著企業(yè)規(guī)模的遞增,其得分也隨之遞增,并且不同規(guī)模企業(yè)間的差距也相對較大。
從縱向比較,在每一主成分下面,都表現出企業(yè)跨境電子商務的應用水平隨企業(yè)規(guī)模的增大而提高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企業(yè)規(guī)模的增大,相應伴隨著企業(yè)營銷資源的豐富、營銷渠道的拓寬,給營銷水平的提升注入了動力。
從橫向比較,各規(guī)模企業(yè)在各自不同主成分中的表現還是不同的,如在F1上,大型企業(yè)和中型企業(yè)相對都有較好的表現,且與小規(guī)模企業(yè)得分差距最大,這可能是因為雖然互聯網給企業(yè)搜集資料帶來了便捷性,但國外市場的銷售環(huán)境涉及的內容面很大,包括競爭者營銷策略、手段、客戶年齡層、薪金水平、需求傾向、偏好等問題,地域的限制被降低了卻也帶來了信息量的陡增,因此信息數據搜集處理成了新的問題,這一點對小企業(yè)影響最大,因為小企業(yè)通常處于成長初期,其能夠在此方面運用的資金、聘請的人才、擁有的渠道都很有限。在F2上,大、中型企業(yè)的得分橫向比較是最低的,這主要是由于現階段企業(yè)為尋找商機,除了在歐美傳統(tǒng)市場施力以外,開始向多元化邁進,即逐步注入新興市場,而如中東、南美、印度的新興市場的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自然不如發(fā)達國家,因此拉低了分值,這在小企業(yè)中表現的不明顯,是因為與其合作的企業(yè)的電子商務能力本就存在限制。
3. 國際電子支付環(huán)節(jié)
在國際電子支付環(huán)節(jié),我們選取了7個重要因素,分別為:國際電子支付時的密碼泄露問題(V1);消費者的網絡支付工具(V2);使用電子現金進行國際電子支付頻率(V3);使用第三方支付進行國際電子支付(V4);使用電子信用證可以更有效確保交易資金按條件、按期限、按金額結算支付(V5);第三方網上支付機構尚不能直接提供本外幣轉換支付服務(V6);在境外市場對應用電子支付企業(yè)收取的手續(xù)費率不合理(V7)。以上7個因素依次對應問卷第二部分的13、14、17、20、22,以及第三部分的11、19。KMO和Bartlett檢驗③同樣顯示數據滿足進行主成份分析的前提。通過spss分析,得到能夠解釋原有變量總方差的80.344%的4個主成分。第一因子解釋V3、V4、V5,即企業(yè)本身的電子支付手段選擇(F1),第二因子解釋V6、V7,即跨境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滿意度(F2),第三因子解釋V2,即客戶的網絡支付手段(F3),第四個主成分解釋V1,即電子支付安全度(F4)。
由spss得出的主成分標準化得分及綜合得分④見表5,可以發(fā)現各規(guī)模企業(yè)在電子支付環(huán)節(jié)的得分沒有顯著差別,且都停留在中間平均水平,盡管大企業(yè)表現稍好一些,但也不突出。產生這種結果是因為,各規(guī)模企業(yè)在選擇支付手段時相似度很高,表6顯示被選擇的260家企業(yè)中各企業(yè)支付手段所呈現得特點,即各規(guī)模企業(yè)都傾向于選擇支付寶、網上銀行、西聯、paypal以及電匯作為主要支付手段。并且,現階段諸如西聯、paypal等都是國際上知名的支付平臺,其能夠滿足大多數企業(yè)及客戶的基本要求,且提供比較完善的服務,因此各企業(yè)對于支付平臺的滿意度都趨同,且處于中間水平,只要支付平臺系統(tǒng)自身功能性、安全性的提升,就能帶動企業(yè)整體支付水平的提升。
4. 電子通關
與傳統(tǒng)外貿通關相比,電子通關優(yōu)勢明顯,外貿通關變得更省時、省力、省錢。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選擇6個重要因素,分別為:我們已經完全實現無紙通關(V1);我們完全熟悉無紙通關的流程(V2);我們完全實現進出口商品的電子報檢(V3); 我們對報檢的有關管理規(guī)定非常滿意(V4);我們非常熟悉海關稅費電子支付系統(tǒng)(V5);我們使用的海關稅費電子支付系統(tǒng)非常完善(V6)。以上6個因素依次對應問卷第二部分的23、24、25、26、27、28。通過主成分分析⑤,從中提取的3個主成分包含了原有因素89.593%的信息。根據旋轉成分矩陣,我們對原有因素進行歸類,發(fā)現F1解釋V5、V6,即稅費征收,F2解釋V1、V2,即電子報關,F3解釋V3、V4,即貨物查驗。根據spss 計算出的標準化得分以及綜合得分⑥可以得到下表7。
由綜合比分可以發(fā)現大型企業(yè)在電子通關方面表現最好,其次是中型企業(yè),小型企業(yè)的評分則在平均水平之下。具體而言,三種規(guī)模的企業(yè)在F1上的差別最明顯,在稅費征收方面小規(guī)模企業(yè)的滿意度最差,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我國關于出口稅收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盡完善,留給企業(yè)不少鉆政策空子的機會,譬如,外貿電商通過偷稅漏稅降低成本,或者利用政府扶持出口退稅政策,騙取退稅款(最高可達17%的退稅率),而這其中屬小企業(yè)監(jiān)控難度最大,因此其秩序相對更差。
5. 國際電子商務物流
國際電子商務物流是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huán),物流速度的提高、物流成本的降低一直是外貿行業(yè)發(fā)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選取的6個因素為:我們已經在物流中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V1);我們可以運用電子商務供應鏈來減少供應鏈條、提高商品的流轉速度(V2);我們已經運用電子商務供應鏈減少交易成本(V3);物流通關時間已明顯縮短(V4);海外郵寄所需支付的物流費數額沒有合理的標準約束(V5);境外物流更容易發(fā)生丟包事件(V6)。以上因素依次對應問卷第二部分的30、32、33,以及第三部分的18、20、22。經過主成分分析⑦,得出能夠解釋原有變量總方差的84.454%的3個主成分。其中,F1解釋V1、V2、V3,電子商務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及成果;F2解釋V4、V5,跨境物流成本與效率;F3解釋V6,跨境物流安全性。
從綜合得分⑧來看(參見表8),小規(guī)模企業(yè)的電子商務物流表現還是與大規(guī)模企業(yè)有很大差距的。其中區(qū)別最大的是F1,即小型企業(yè)對國際電子商務物流技術的應用程度偏低,這主要是因為企業(yè)對電子物流技術在國際上的運用普遍有著更高的要求,對于國內物流,由于地域范圍有限且交通運輸的日益便捷化、網絡化,其呈現出速度越來越快,一般物品風險越來越小的特點。但是相較之下,國際物流就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其特點為地理環(huán)境復雜,運輸周期長,這就加大了物流監(jiān)管難度。電子商務信息技術能夠幫助企業(yè)降低監(jiān)管難度、整合供應鏈資源、縮短物流時間、減少風險,但是要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技術系統(tǒng),對大規(guī)模企業(yè)或許可行,且有利可圖,而對于小型企業(yè),由于負擔不起高昂的成本,其物流環(huán)節(jié)呈現出的特點是專業(yè)化程度低,且缺乏規(guī)模效益和科技含量,因此,小型企業(yè)往往選擇依托于第三方物流公司來幫助自己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但是,跨國物流公司雖然能滿足小企業(yè)對物流技術的需求,其費用相對也不低。這就造成了表中呈現出的結果,即各規(guī)模企業(yè)的F2得分有差別,但差距不大。
F3主要考察國際物流安全性的內容。如前所述,由于地理因素影響,運輸途徑多為海運、空運,若考慮成本因素,選擇海運,其運輸周期也隨之拉長,風險隨之增加,比如食品變質、材料受潮、海盜劫船等等。在這方面的保護措施,無疑是規(guī)模越大、交易量越多、重視程度也越高,影響也越大。
四、調查結論
1. 我國企業(yè)跨境電子商務應用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1)通過對不同規(guī)模企業(yè)的外貿電子商務應用情況的比較,應用水平由小型企業(yè)、中型企業(yè)到大型企業(yè),逐步升高,其中在網絡營銷環(huán)節(jié)表現的最為明顯,其次是電子商務物流環(huán)節(jié),而在電子支付環(huán)節(jié)各規(guī)模企業(yè)的得分幾乎持平。小規(guī)模企業(yè)的各項因子得分全在平均水平以下,體現出大部分小型企業(yè)對國際電子商務的發(fā)展趨勢仍然認識不足,對國際電子商務的競爭態(tài)勢反應遲緩,對觸碰這一新興領域仍然有所顧忌。
(2)電商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日用品、玩具等科技含量較低的產品,這主要還是依靠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偏低形成的價格優(yōu)勢,缺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一旦以上因素不復存在,電商外貿行業(yè)將不能找到替代優(yōu)勢以保持自身在跨境電子商務中的競爭性。
(3)國際電子商務活動大部分環(huán)節(jié)都依賴于互聯網絡與計算機科技,兩者給跨國交易帶來便利連同隱患。數字化、虛擬化、全球化給監(jiān)管帶來了麻煩,諸如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稅收征管等問題接踵而來。而我國現行法律規(guī)定對于這一新興領域的規(guī)范還存在較多漏洞。此外,國際上也缺乏針對電子商務的國際規(guī)范,各國之間電商企業(yè)在發(fā)生糾紛時很難協調,交易雙方的法律關系和法律責任,很難得到充分保障,在國際電子商務市場上,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惡意欺詐以及違法犯罪等問題相較于國內電子商務,更難追責。國際電子商務領域市場的監(jiān)管、信用體系的建設以及法律法規(guī)體系的構建等亟待推進,刻不容緩。
(4)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高速發(fā)展,各規(guī)模企業(yè)對快速通關、精簡成本、便利退稅有了更高的需求。但現階段以上因素的革新速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此外,電商交易并非完全脫離線下服務,跨境電商企業(yè)也面臨著線上線下相互配合的難題,為了使線上線下聯系更緊密、流暢,企業(yè)需要下足功夫。
(5)由于電商行業(yè)的發(fā)展在近幾年才尤為顯著,造成電商行業(yè)缺乏既掌握商務貿易,又了解管理知識,并且對計算機技術也有一定程度認識的復合型人才,而跨境電子商務的膨脹式發(fā)展又使這種供需不平衡被放大。
2. 調研建議
(1)從企業(yè)層面考慮。中小規(guī)模企業(yè)需要對外貿電子商務應用狀況、發(fā)展前景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對自身的發(fā)展方向有明確的認識。中小企業(yè)雖然無法在網站建設、設計以及維護方面與大企業(yè)抗衡,但也可充分利用社交性網絡平臺和搜索引擎,如Google、Yahoo、Facebook及其他國際平臺展現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并通過大數據的分析,預測客戶的需求、偏好,以求因地制宜。大型企業(yè)可以借由電子商務應用改造企業(yè)的組織結構,電子商務可以使企業(yè)工作流程規(guī)范化,便利化,企業(yè)要實現線上線下的緊密結合,就必須尋找到相適應的組織架構模式,以充分體現電子商務的價值,即要從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轉向扁平化的組織結構。
(2)從政府層面考慮。政府應該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加大外貿電商優(yōu)勢的宣傳,加強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的監(jiān)管,規(guī)范外貿電子商務各環(huán)節(jié)的秩序;要在經濟、政策上鼓勵、扶持中小企業(yè)跨境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并盡快改善跨境電子商務的支撐環(huán)境和基礎設施條件,制定從生產、管理、融資到營銷等整個經營過程的優(yōu)惠政策。
跨境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對政府資源整合能力也有更高層次的要求,它需要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國家郵政局以及銀行等機構的通力協作,各部門之間的溝通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2013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所提出的“制定便利通關辦法,抓緊出臺‘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改革方案,并分步在全國口岸實行”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⑨
從國家角度考慮,跨境電子商務的發(fā)展需要建立在信息安全之上,我國需要逐步建立自己的跨境電子商務管理規(guī)范,制定跨境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跨境電子商務參與者的行為,保障生產性企業(yè)、外貿企業(yè)的權益得。同時,我國也需要與交易伙伴國積極協調建立互相認可的交易規(guī)則,并充分參與到國際電子商務規(guī)范的制定中去,以維護本國企業(yè)的利益。
[注 釋]
① 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3年春季)(2013-04-28)[2013-07-05]. 商務部網站: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1304/2013040
0107526.shtml.
② 綜合得分計算公式:FT=(62.7?鄢F1+10.234?鄢F2+8.798?鄢F3)/81.732,其中FT表示綜合得分,F1、F2、F3依次代表三個主成分,數字62.7、10.234、8.798代表各主成分在綜合得分中所占權重。
③ 取樣足夠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為0.761,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Sig.值為0.000。
④ 綜合得分計算公式:FT=(41.249?鄢F1+19.251?鄢F2+10.873?鄢F3+8.971?鄢F4)/80.344,其中FT表示綜合得分,F1、F2、F3、F4依次代表三個主成分,數字41.249、19.251、10.873、8.971代表各主成分在綜合得分中所占權重。
⑤ 取樣足夠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為0.858,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Sig.值為0.000。
⑥ 綜合得分計算公式:FT=(72.347*F1+10.597*F2+6.649*F3)/89.593,其中FT表示綜合得分,F1、F2、F3依次代表三個主成分,數字72.347、10.597、6.649代表各主成分在綜合得分中所占權重。
⑦ 取樣足夠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為0.758,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Sig.值為0.000。
⑧ 綜合得分計算公式:FT=(51.779*F1+22.806*F2+9.869*F3)/84.454,其中FT表示綜合得分,F1、F2、F3依次代表3個主成分,數字51.779、22.806、9.869代表各主成分在綜合得分中所占權重。
⑨ 李克強. 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2013-07-24)[2013-08-20].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7/24/c_125060499.htm.
[參考文獻]
[1] Helen B.Junz,Rudolf R.Prices and ExportPerforrmance[C]. Procee-ding of the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Section.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64.
[2] 池毛毛,趙 晶.E—SCM中電子商務能力與績效關聯效應的實證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12(3):116-123.
[3] 戴勇.電子商務虛擬物流研究趨向[J].商業(yè)研究,2009,10(總390): 147-151.
[4] 鄧若鴻, 王武義,于朝江.電子商務障礙因素演化模型的研究與實證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7,12(24):21-26.
[5] 李衛(wèi)寧,藍海林.電子商務時代的競爭結構分析[J]. 山西大學學報,2001,24(1):43-46.
[6] 劉博洋,康亮.影響我國中小型企業(yè)參與電子商務的動因分析[J].商業(yè)經濟,2011(12):70-77.
[7] 彭賡, 和利方.電子商務產品的網絡營銷適應性評價指標及實證分析[J].經濟縱橫,2009(10):117-119.
[8] 商務部.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2)[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9]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3年春季)[R/OL]. 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1304/20130400107526.shtml.
[10] 吳養(yǎng)學,彭暉加.中國電子商務企業(yè)生存的實證分析[J].北京:經濟管理· 新管理,2006,10 (20):76-80.
[11] 謝春.2012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成為網民第二大電子支付方式[EB/OL]. http://ec.iresearch.cn/e-payment/20130401/19629.
[12] 楊堅爭,汪堯明.電子商務對上海企業(yè)影響狀況調查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1(11):104-113.
[13] 楊堅爭,李玲.我國不同規(guī)模企業(yè)電子商務應用狀況調查分析[J].北京:電子商務,2011(12):2-3.
[14] 鄭月明.電子商務對我國外貿企業(yè)的影響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6(4):132.
[15] Zhu K. The complementar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 logy infrastructure and e-commerce capability: A resource-based assessment o f their business valu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 21(1): 167-202.
[16] Sanders N R. An empirical study o f the impact of e-business technologies on 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 25(6): 1332-1347.
[17] Soto-Acosta P, Merono-Cerdan A L. Analyzing e-business value creation from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 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28(1): 49-60.
[18] Zhu K, Kraemer K L. E-commerce metrics for net- enhanced organizations: Assessing the value o f e- commerce to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2, 13(3): 275-295.
[19] Kohli R, Grover V. Business value of IT: An essay on expanding research directions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 s, 2008, 9(1): 23- 39. Based analysis[J]. M IS Quarterly, 2005, 29(4): 625-652.
[20] Lauer T W. Side effects of mandatory EDI order processing in the automotive supply chain [J].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6(5): 366-375.
[21] Eikebrokk T R, Olsen D 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mpetency factors affecting e-business success in European SME s [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7, 44:364-383.
[22] Pavlou P A, E lSawy O A. From IT leveraging competence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 cas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6, 17(3): 198-227.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analyzes the e-commerce application level of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ross-border transactions faced by enterprises of different sizes. The study finds that cross-border e-commerce application level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urn from small-sized enterprises,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large enterprises; for different scale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lectricity is different, and the enterprises with the same size also perform distinctively in different links of e-commerce in the cross-border trans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cross-border e-commerce application level from the aspects of enterprise, government and state.
Key words: cross-border e-commerce;e-commerce application;enterprise scale;factors
(責任編輯:張丹郁)
[22] Pavlou P A, E lSawy O A. From IT leveraging competence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 cas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6, 17(3): 198-227.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analyzes the e-commerce application level of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ross-border transactions faced by enterprises of different sizes. The study finds that cross-border e-commerce application level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urn from small-sized enterprises,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large enterprises; for different scale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lectricity is different, and the enterprises with the same size also perform distinctively in different links of e-commerce in the cross-border trans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cross-border e-commerce application level from the aspects of enterprise, government and state.
Key words: cross-border e-commerce;e-commerce application;enterprise scale;factors
(責任編輯:張丹郁)
[22] Pavlou P A, E lSawy O A. From IT leveraging competence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 cas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6, 17(3): 198-227.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analyzes the e-commerce application level of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ross-border transactions faced by enterprises of different sizes. The study finds that cross-border e-commerce application level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urn from small-sized enterprises,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large enterprises; for different scale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lectricity is different, and the enterprises with the same size also perform distinctively in different links of e-commerce in the cross-border trans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cross-border e-commerce application level from the aspects of enterprise, government and state.
Key words: cross-border e-commerce;e-commerce application;enterprise scale;factors
(責任編輯:張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