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高+黃紅寶
摘要:指出了經濟林是一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富民產業,對山多地少且貧困問題比較特出的山區來說尤為重要,磐安自復縣以來同其他地方一樣為發展經濟林作出了艱苦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嚴重不足,針對該縣現狀,從經濟林發展的縱向和橫向分析了原因,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經濟林;富民;現狀;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S7文獻標識碼:A
1磐安縣經濟林發展現狀
1.1發展經濟林基地背景
經濟林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富民產業。國家、省、縣、農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發展山區經濟。經濟林,為實現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重大調整、改變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為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體現了黨和政府為民謀福利的宗旨,寄托著農民們渴望早日脫貧致富、建設秀麗家園的美好愿望。浙江省內慈溪、溫州、仙居、蘭溪的楊梅,常山胡柚,金華的源東大白桃、乒乓葡萄,奉化的水蜜桃,安吉的毛竹、食用筍產業,臨安的山核桃、食用筍、毛竹產業,諸暨市香榧、食用筍、花卉苗木、銀杏等等,舉不勝舉。經濟林已成為浙江重要的地方經濟支柱產業,成為山區農業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長點,鼓起了農民腰包,富了一方山水。
1.2磐安縣為發展經濟林的成效分析
1.2.1縣委、縣政府在產業政策、資金上的大力支持
1983年,磐安恢復縣制后縣政府就下發了《關于發展水果生產的若干意見》文件,20世紀90年代,縣委相繼下發了《關于加強經濟林基地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農業綜合開發的若干意見》文件,《關于1995年鄉鎮工作目標考核的意見》規定;2001年,縣人民政府下發21號文件《關于加快實施退耕還林的若干意見》,2002年以來,縣委連年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若干意見》文件。特別是近年來業每年拿出300萬元用于經濟林產業發展。
1.2.2職能部門、鄉鎮政府和農民的協同合作
2002年,縣政府組織各區域水果歷史現狀調查,全縣有水果2519畝,品種有紅心李、板栗、楊梅、柑桔、香榧、柚、桃、蘋果、青棗、杏等。據2008年森林資源調查,全縣經濟林面積為12萬畝,竹林15萬畝,經濟林品種為油茶、香榧、油桐、烏桕、板栗、棗、柿、銀杏、楊梅、山核桃、獼猴桃、杜仲、棕櫚、漆樹、柑桔、茶、桑、果園、其他。經濟林基地建設,無不傾注了職能部門、鄉鎮政府和農民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1.2.3經濟林成效不明顯
經濟林在磐安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用并不明顯,據最近調查資料,發展面積最大的板栗保存量最多,約1.6萬畝,但大多疏與管理,產量低,平均年產量不足50kg;萬畝杜仲、厚樸基地和原來的油桐、烏桕、漆樹、柑桔、山核桃、棗基地已基本消失;萬畝食用小竹筍基地保存不到300畝;3000畝左右的銀杏基地現保存1000多畝,近6000畝的獼猴桃基地除大盤山外,大都處在自生自滅狀態;可圈可點的有老祖宗留下的古香榧有較好產值,油茶在仁川、方前兩鎮保存較好。
磐安縣發展了近30年的經濟林,縣委、縣政府不滿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用并不明顯;農民更不滿意,有的農民甚至將這一切視為政府的瞎折騰、勞民傷財,抵觸情緒大,“一年栽、二年砍、三年挖”,致使“年年造林不見林”,不管是“千元山”還是“金帶子、銀帶子、綠帶子”,有的依然成為農戶的玉米地、蕃薯地、元參地;職能部門和有的鄉鎮歸結為農民思想意識落后,跟不上形勢,“幫你娶了媳婦,還要幫生孩子?”的反問就是代表;有的認為是經濟林選擇的項目品種有問題。
2原因分析
2.1沒有真正認識林業是弱質產業規律
林業是弱質產業,經濟林是弱質中的弱質產業,其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投資時間長,見效慢;靠老天、靠年成;要適地、適樹、適人,不符合適地、適樹要求致使失敗的有:方前山東大紅石榴、尖山加州李、布朗李等基地;適人即要適合當地的經濟基礎、傳統習慣、生活方式、市場化程度等影響,食用小竹筍、銀杏、楊梅等基地就存在這方面問題;需要林業科技提供全程服務,即從項目的選擇、品種的優選、種子種苗的培育、栽培、撫育管理、采收、貯運、深加工、包裝;需要產業協會和產業孵化,即經紀人員的培養和市場的開拓,龍頭企業的做大做強;因此,對經濟林產業的弱質性要有充分的認識。磐安在發展經濟林中缺損了多個服務環節。
2.2現行的政績考核制度是經濟林產業發展的障礙
現行干部選拔、考核制度和行政管理體制都存在明顯缺陷,對權力運行的社會監督機制也很薄弱。在領導干部新舊更替前后,為了凸顯近期短期的經濟效益,急于樹立政績,往往新官上任三把火,制造另一種形式上的眼球經濟。經濟林發展的冷熱存在著不良的政治誘因和政治動因,領導三年、五年一變,發展的經濟林品種也為之一變,基地也為之一變。立竿見影、拔苗助長的政績考核制度使經濟林的許多好項目功虧一簣。
2.3沒有充分認識經濟林開發的主體是農民
經濟林開發的主體是農民。然而,現行的經濟林發展機制,是國家、省、縣三級政府層層下指標、撥資金,縣職能部門再下到鄉鎮到村并組織實施,再由縣、市、省、國家組織考核驗收的辦法;從實踐操作上看,發展經濟林大都以縣職能部門、鄉、村,或村、鄉、縣職能部門,這兩種方式使政府和職能部門成了經濟林開發的主體,農民利益某種程度上受到侵害。小竹筍基地,杜仲、厚樸基地,銀杏基地、楊梅、梨、李基地,和其他徹底被毀壞基地的矛盾焦點正源于此。
2.4沒有充分培育經濟林產業市場
發展工業需要孵化,發展經濟林同樣需要孵化,即充分培育經濟林產業市場,分析磐安縣多年來的實踐,對這一點沒有足夠的認識。為完成造林任務而完成任務,為應付上級考核而應付,對農民如何能從經濟林項目中增收,卻考慮得不多,有的甚至認為,“幫農民娶了媳婦,還要幫生孩子?”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少有地方政府去培育經濟林“經紀人”,把經濟林產品推向市場。當然有些經濟林產品有現成的市場,如:茶葉(有新昌市場)、藥用經濟林(有藥材市場)等,但更多的品種的發展階段是沒有現成的市場的,如我縣的小竹筍基地,獼猴桃、杜仲、厚樸基地,銀杏基地,板栗、棗、柿、杏、桃、楊梅、梨、桃、李基地等。endprint
2.5科技支撐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定位不明確
磐安縣有科技支撐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在眾多的匯報材料中是最齊備的。縱向,從農村的鄉土林技員、鄉鎮林業站、縣技術推廣站,一直到省、國家林業院校和科研機構;橫向從農、林、牧、付、漁、科技、科協樣樣齊備。但少有專門的科研人員,少有專項科研經費,少有針對性和自己的研究項目。因工資、人事隸屬關系,鄉、鎮林業技術員大多不專業從事林業工作,更談不上為經濟林基地提供系統的服務了。不管是鄉鎮或縣里的林業技術員的立足點在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務,應付考核。林業技術干部的科技知識更新和創新能力較低。
3發展對策
3.1真正認識經濟林的弱質性,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林基地建設
林業是一個基礎產業,一個效益較低的弱質產業,一個嚴重滯后的薄弱產業,一個兼有生態、社會效益的資源限制性產業;但經濟林產業在山區具有其他短、平、快項目所無法替代的優勢,它不僅是人們提高生活質量的必須品,而且對農民增加收入、減少生產性投入、減輕勞動強度和改變生存狀況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占三分之二國土、三分之一人口的山區有其積極意義。
用科學發展觀制定2006~2025年《磐安縣經濟林發展規劃》,明確經濟林產業總的思路:即以富山富民富縣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依托,立足資源優勢,突出名特優品種,形成區域特色,實行規模化經營,科學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構筑產供銷一條龍、貿工林一體化的發展新格局,整體推進磐安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3.2建立相應的考核經濟林產業發展的辦法
(1)欠發達山區經濟林產業發展程度集中體現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貫切落實情況,體現執政能力建設。考核的著眼點首要的是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能為山區農民增收、可持續發展、致富奔小康做出貢獻,就是政績;前任發展的項目,后任必須接著干,前任失誤了,后任發揮才能把它修正了,走上了正確規道,也是政績;后任在前任的基礎上擴大成果,那更是政績。經濟林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要發展發展需要地方黨委和政府接力棒精神,政績考核應考慮這些特殊性,這是責任,也是義務。
(2)建立經濟林長效考核辦法。根據經濟林生長規律,改變當年栽,當年一次考核方法,建立根據經濟林品種的生長期來決定考核期限,經濟林的生長不可能像工業產品,那么整齊劃一,一次或二次檢驗就行了。經濟林生長期長,每年都有適者生存和自然蹈汰,因此,應讓經濟林彌補每年淘汰部分,直至成林,出效益,考核也應如此,不僅要考核成活率,而且要考核成林,考核產品質量和產量,考核扶持龍頭企業和品牌建設,走向市場。
3.3培育和建設營林市場
(1)完善的營林市場機制要求政企職能分開,管理監督職能與技術、服務職能密切合作又嚴格分開,即要有營林科的管理監督職能又要有林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服務職能,而不是在管理就是服務的口號下,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讓政府不知不覺中充當了經濟林開發主體。
(2)職能部門將營林規劃、營林項目推向營林市場,向社會公開,公開政策、公開要求,通過項目工程市場確定營林主體或經濟林開發業主,采用轉包、山地流轉、租賃、轉租、入股、合伙等多種合法形式,業主自我核算、自負贏虧、較好的覆行合同。行政職能部門對合同執行情況定期進行跟蹤檢查監督,讓每一塊經濟林基地都產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從而解決一年栽、二年砍、三年挖問題和農民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真相兼顧問題。
3.4培育孵化經濟林產業市場
(1)經濟林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要做大做強必須培育孵經濟林產業市場,用現代工業理念經營經濟林產業,主動出去跑市場、找訂單、推銷果品、搞活流通、促進生產,既培育民間流通組織(協會)和農民經紀人,又大力培育農村協會組織,既為經濟林生產服務,又能跑市場、找訂單,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
(2)政府以及職能部門要轉變職能,一手抓優化產地生產管理,進行標準化生產;一手抓培育和壯大產業協會、龍頭企業,將兩者做大做強是經營現代經濟林產業的核心和主體。家庭承包經營是基本的經營制度,分散的果農面對市場的變化是盲目的、趨同的,政府不能干預林農及企業的自主生產和經營活動,只有把協會和企業培育成能夠代替林農成為經營的主體,使之擔當組織生產,又面向市場,成為市場開拓和競爭的主體。
(3)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立電子網絡銷售平臺,與全國綜合性的大網站建立密切聯系,及時為企業、農民及各級政府提供市場、產銷、價格等信息,通過網絡擴大宣傳、提高知名度,共同把產品推向市場。
3.5建立適應經濟林產業發展的林業科技服務體系
(1)建立“政”、“技”分開的多層次的經濟林技術推廣體系,讓林業技術人員姓“林”從“技”,是建立適應經濟林產業發展的林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前提。
(2)制定符合經濟林產業特點的科技獎勵辦法鼓勵林業科技人員,建立相應的研究機構,安排一定的課題經費,鼓勵技術人員從事課題研究,因為研究的過程本身就是先進的技術和本地實際結合的過程,出臺鼓勵政策,讓科技人員通過創辦科技型企業、建立科技示范點、開展科技承包和技術咨詢服務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注重培養經濟林復合型人才,知識結構合理,理、工、文溶為一體,堅實而較寬的基礎理論,能夠適應經濟林生產、加工、流通工作的林業科技人才。
(3)完善林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廣服務隊伍,推行多樣化的服務形式。積極推進林業標準化工作,建立健全林業質量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加強林業種子種苗工程建設,加快新品種的選育和新技術的應用,收集整理和保存種質資源。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參考文獻:
[1] 祝光耀.我國經濟林生產形勢存在問題和對策[J].經濟林研究,1990,8(2):1~4.
[2] 喬培瀛.山東經濟林發展探討[J].經濟林研究,2005,23(2):81~85.
[3] 肖正東.安徽省果樹生產結構現狀與發展建議[J].經濟林研究,2005,23(2):76~80.
[4] 董春耀.關于加快經濟林復合型人才培養之淺見 [J].經濟林研究,1990,8(1):91~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