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欣欣
摘 要: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單純的灌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道德教育的新要求,為了增強中等職業學校財會專業學生道德教育效果,必須將注重灌輸的教育模式轉變為強調啟發主體自覺性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 中等職業學校 財會專業 道德教育 灌輸教育模式 啟發教育模式
社會需要德才兼備的財會從業人員,為了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財會專業人才,中等職業學校必須切實提高財會專業學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時代在變,要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必須將注重理論灌輸的教育模式轉變為強調啟發主體自覺性的教育模式。
一、道德教育中的灌輸模式及困境
道德教育中的灌輸論認為,通過對受教育對象進行理論灌輸,可以實現對受教育對象的塑造。在灌輸論的指導下形成道德教育模式,通常對教育對象反復宣講特定的道德理論,以期實現既定的目標。由于灌輸模式操作起來比較簡單,因此理論灌輸既是傳統道德教育中極為重要的方法,又是以往中等職業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不可否認,灌輸模式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甚至無法取代的作用。然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單純理論灌輸模式的不足日益暴露。
第一,受教育對象的復雜化,使灌輸模式捉襟見肘。傳統社會,受教育對象相對簡單,灌輸模式無疑是快捷而有效的選擇。但是,隨著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也變得復雜起來,這種變化在中等職業學校尤其明顯:以前學生思想單純而成績較好;現在情況則不同,他們頭腦中充滿了奇怪的想法而成績并不理想,因此對道德理論的需求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集中體現為他們接受一種道德理論之前會發問:這種理論正確嗎?就算正確,這是我需要的理論嗎?管他什么道德,關我甚事?面對這種發問,尤其是后兩種充滿道德實用主義和道德虛無主義色彩的發問,如果還簡單強調理論灌輸,不僅無法實現既定目標,甚至會激起受教育對象的反感。這就對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讓受教育對象心悅誠服并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須避免理論的簡單灌輸。
第二,各種道德思潮紛至沓來,使灌輸模式無所適從。價值多元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特征,一方面解放了人們的個性,另一方面給道德教育帶來了諸多挑戰,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這種挑戰變得更為激烈: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接觸“新鮮”事物,隨時隨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幾乎不負責任。于是,各種道德思潮或意見蜂擁而至,而這些思潮或意見說得“似乎都很有道理”,甚至在有些人眼里(尤其某些叛逆心極重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算沒有道理只要我喜歡就行。那么,在紛繁的思潮或意見中,究竟哪一種才可信、可行?如何讓真正有價值的道德理論深入人心并化為行動?這顯然不是簡單的灌輸模式所能勝任的,這就要求道德教育工作者轉變工作方式。
第三,教育媒介的多元化,使灌輸模式微不足道。道德灌輸模式的主要陣地是學校或課堂。傳統時代,由于受到外界影響較少,因此道德灌輸往往能起到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但是,今天則大不相同:學生在課堂上接受道德教育,更會受到各種媒介的影響,如電視、電影、網絡等。并且這些影響并非都是正面的,如課堂上講究注重心靈美,但廣告中卻宣揚美就是白,各種肥皂劇和網上各種不負責任的噴子對課堂教育的消解作用尤其明顯,真可謂“一傅眾咻”。如此看來,僅僅在課堂上進行道德灌輸,若不能啟發學生的自覺性,很難讓追逐時髦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真正做到德才兼備。
二、道德教育中的啟發模式及實施
與道德教育中的灌輸模式不同,啟發模式的道德教育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主張在培育理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判斷與選擇,避免教育中的強制性與被動性,凸顯教育對象的主動性,因此更能適應當前實際情況。同樣,中等職業學校道德教育要想取得預期效果,必須實現從以單純的理論灌輸為主到注重對教育對象進行啟發的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相信學生有追求道德的需求,充分調動學生對道德的熱情。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說人生下來就是善的,而是說人生下來就具有為善的種子,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善端”(《孟子·公孫丑上》)[1]。這善的種子首先體現為人都有向善的需求。可以說,追求道德乃人類的本性之一,因為,道德上的完善及人的完善的重要方面,這一點只要我們反躬自省十分容易理解,沒有誰會心甘情愿地做惡人,這對年輕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因此,只要方法得當,學生對道德教育必然會表現出應有的熱情。當然,在教育過程中,有些學生可能會表現出對道德的漠視乃至排斥。其實,如果教育者是個有心人,就會發現,排斥的背后往往是對道德或善的渴望。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認識真正的道德,不僅闡發道德理論客觀的合規律性,還要說明其主觀的合目的性,最終喚醒學生沉睡的熱情。
第二,要相信學生能夠認識道德理論的真精神,提倡探索式學習。道德教育中的灌輸模式之所以通行,一方面因為操作起來簡單,更重要的原因是不相信學生有自覺,因此教育過程中,往往更多地告訴學生“是什么”,而很少問“為什么”。啟發模式則建立在對受教育者充分信任的基礎上:首先,要相信學生有向善的需求,有道德的訴求;其次,要信任學生有向善,即成為道德人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啟發模式的道德教育提倡在探索中學習,不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為什么”,也就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此,學生就從簡單的道德理論“接收器”變成了道德的追求者,在與錯誤思想的斗爭中,學生不斷發展和完善自身道德素養,最終變為外在的德行。
第三,在啟發過程中,要把握一個“度”。所謂“度”的把握,就是要堅持孔子提倡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2]的原則,不可越俎代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啟發不是將一個問題分成若干個小問題逐漸告訴學生,那種一點一點告訴的做法仍然是灌輸;啟發是在學生困惑時點撥一個可能的思考方向,是在學生有可能出現錯誤時的一個提醒,是在學生失去信心時對其探索欲望和好勝心的激活,是在學生鉆牛角尖時對其眼界、思維和心胸的開導。
第四,要有意識地將學生引向需要結果,而不能被學生牽著走。在啟發模式教育中,很容易出現無法掌控或掌控不好的局面。因此,教師如何掌控局面,做到既打開學生的思路,又及時將其思緒收回來;既能體現探索結果的開放性,又能保證探索結果的正確性,則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教學藝術。
第五,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敏銳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發現學生的每一個進步,對這些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但賞識不是無原則地表揚,在賞識的同時恰當地點出其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
三、結語
道德教育是一個比知識教育更復雜的問題,要提升其有效性,必須實現從灌輸模式到啟發模式的轉變,實現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最終做到化規范為德性、化德性為德行。但是,強調啟發模式的道德教育并不是不要灌輸模式,而是要變灌輸模式為主為啟發模式為主。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80.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