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那么面對新課程,信息技術教師應該怎樣備課才更有效呢?
關鍵詞:有效備課;新課程;學生
新課程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理念要更新,因為我們本來就應該站在教學改革的最前面,這個更新應該從哪里開始呢?我覺得應該從備課開始。
傳統的觀念認為備課就是寫教案,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很多教師按照要求,每年都在寫教案,每年寫的教案都類似,只不過是簡單的重復勞動,沒有任何創新。這樣的教師教到老也只能是當一名教書匠,而成不了真正的教育家。教師上課前的所有準備工作稱作備課,備課是全部教學工作的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那么究竟應該怎么備課才更有效呢?我認為在新課程環境下的備課我們應該這樣做:
一、做好傳統的備課工作
傳統的備課工作應該包括這樣幾項: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方法等,這些傳統的備課內容還是不能省略的。
1.備教材
作為一名教師,要對教材有充分的了解,這是搞好教學的前提。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信息技術教師認為教材比較簡單,不需要太認真備課,但實際上很多信息技術教師對教材一知半解,并不能真正掌握教材的內涵。
作為教師,在上一節課之前,要把這節課的內容搞清楚,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學生在哪個知識點會出錯,如何突破重難點,這些在課前都要搞清楚。對這一點大家都已明白,這應該是大家自然會關注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需要注意,備教材要有大局觀,不能光從每一節課去著眼,我們要一個學期,甚至是整個高中階段來關注教材,搞清楚每個知識點在整個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各個知識點的關系,合理地對待每個知識點,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備學生
我們應該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要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總而言之,要“因材施教”。
3.備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
教學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又包括學生學習的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講授、任務驅動、參觀、演示、實習、練習、課堂討論、欣賞、復習等方法。不同的課,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課由于其知識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如果一節信息技術課教師始終是處于講授狀態,那學生的學習不可能有很好的效果,這也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講授的時間一定盡可能少,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時間要盡可能增多,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
當然,備課的內容可能還有其他形式,這里也就不再一一
贅述。
二、做好教案的撰寫工作
在新課程環境下,在做好以上傳統工作的同時,我們還應盡可能地對備課工作做一些改變。
關于怎么寫教案的問題,我想闡述如下觀點。
寫教案是教師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工作,很久以來,很多教師都把寫教案等同于備課。究竟教案應該怎么寫,很多人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說要寫詳案,把每句話都寫明白,這樣上課就像是在背書。現在的很多公開課都是這樣,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導致課堂就像一臺經過演練的舞臺劇,確實精彩,但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我確實不贊同這樣的教學。如果一個教師的教學長期持續這樣的狀態,會使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
1.在一節課開始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課前準備的時候,不要寫過于詳細的教案,而是要做一個教學過程的預測,把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考慮到,包括要講到哪些知識點,學生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等,但不要把課堂上的每一句話事先都準備好。這樣的教學會更真實、更精彩、更有新鮮感,學生才愛聽。在一節課結束以后,則可以把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詳細記錄下來,并寫好自己的課后反思以及心得體會,總結自己在這節課中的優缺點。
2.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科學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在教學中的作用非同尋常。教材的編寫依據是課程標準,圍繞每個知識點,每個版本的教材編寫者會選擇不同的實例來說明知識點。但是實際上,有些教材中的實例不一定適用于實際的教學。
以選修課教育科學出版社的《算法與程序設計》為例,教材中的例子、教材上的內容并不適用于現在的高中生。那些例子過于復雜,有時候一個例子要用幾節課的時間才能講完。而我們每周就一節信息技術課,幾節課下來,教師雖然把內容講完了,但是學生在學習時就會學著新的忘記了舊的,學生對一個完整例子也沒有什么感覺。而我在進行教學時,是根據教學中的知識點,找一些合適的例子,把知識點穿插于這些例子中,一節課一個例子。也就是說這些例子復雜度要低于教材上的例子,但是這些例子已經包含所有教材中的知識點。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僅保證了每節課的知識點都能體現,同時每節課一個完整的例子,更有助于學生學會寫一個完整的程序。經過實踐證明,這樣的做法更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備課是教學工作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只有備好課才能上好課。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充分重視自己的備課工作,我也相信只要我們做好了充分的備課,上好課并不難。
參考文獻:
[1]李藝.論技術教育價值問題的困境與出路[J].電化教育研究,2007(8).
[2]包正委.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現狀與反思(上):基于9省份5版本教科書使用狀況的問卷調查[J].中國電化教育,2014(3).
作者簡介:楊超,男,1976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