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亮
摘 要: 作文教學不能只集中在課堂上,教師應遵循“少教多學”的原則,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寫作環境;鼓勵其增加閱讀量、知識儲備;積極引導學生走入生活,感悟人生,加強思考。
關鍵詞: 少教多學 自主閱讀 作文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創新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因此,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少教多學”的原則。
“少教”,即啟發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造性地教和發展性地教;“多學”,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深度學習、積極學習、獨立學習。
一、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寫作環境
傳統作文教學中一般遵循“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教師評改”這一模式,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安排下,為了完成而完成,只會寫出平淡如水、千篇一律的文章。怎能寫出新穎、獨特的好文章?只有打破傳統模式,讓學生“從我手寫我心”,自覺關注真實內心,才能寫出千姿百態、富有個性的作文。只有“自主”,才會還學生“自由”,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和寫作興趣。大量成功的作文,常常是在“我要作文”的強烈動機下寫出的作品,而不是“要我作文”的產物。只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寫作環境,激發學生的熱情,才會在較大程度上促使學生有創新靈感,寫出更多的好文章。
這對語文教師來說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語文教師既要大膽“放權”,又要宏觀調控,把握既定的教學目標;既要鼓勵學生張揚個性,突破舊條框,讓學生寫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又要讓學生明白張揚個性并不是一味追求“標新立異”,而應當把握尺度,切不可違背作文的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合乎邏輯,二是尊重歷史。因此,在為學生創造自主寫作環境的過程中,語文教師絕不是“多余人”,而應該“苦練內功”,提高自身修養,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寫作的“領航者”。
二、加強閱讀,重視知識積累
古人講究“厚積薄發”,作文更是講究底蘊。這底蘊,在很大程度上來自長期的、不懈的閱讀,現在中學生寫作的主要問題是寫作內容貧乏,寫作空間過于窄小,僅限于學校、家庭這兩點一線上,寫出的文章缺少必要的生活體驗,何談創新?因此,拓寬學生的寫作空間尤為必要。來自課內外精彩的閱讀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1.重視課內閱讀,加強背誦。新課標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初中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經典名篇,如果我們把課文中的名言警句運用到寫作中,將讀和寫結合,就能使寫作內涵豐富,表現力增強。除了引用名句外,我們還可以引用甚至活用課文中的故事、情節、典故,使之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定要利用好這個現成的材料。
2.廣泛開展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只靠課內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隨著時代的發展,從以紙為主要載體的閱讀已經發展到了以電視、網絡為載體的閱讀,閱讀的含義更寬廣。語文教師應當正確引導學生看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電視節目,如“讀書時間”、“科技博覽”、“人與自然”等,或上網獲取一些有益的知識。如果我們能正確、有效地教學生利用這些現代化閱讀工具,那么,對于課外積累,對于寫作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
三、積極引導學生走入生活,感悟人生,加強思考
現在有些學生缺乏對現實的了解,文章僅停留在現象的表面,不能深入揭示本質。蜻蜓點水,空話連篇。讓學生走入社會,用心感受社會的不同變化是創新作文必不可少的。
歌德曾說:“題材是人人都能看見的,意義內容則只有經過一番琢磨的人才能把握。”現實生活中,對于家庭、學校、社會發生的宏觀事件,學生都能夠注意、捕捉,但通過“一花一草”、“一顰一笑”窺探出事情的本質、人們的心靈世界,這一點一般學生是不具備的。一些同學身上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父母、老師、同學就生活在自己身邊,卻總體會不到親情的溫暖、老師的愛護、同學的關心。一寫這樣題材的文章,總是落筆無文,不知道從何處下筆,文章泛泛之談、無滋無味。因此,需要培養學生敏銳的思維力和思考力,讓學生體會“一花一草”、“一顰一笑”所折射出的事情的不同本質及人們的不同心靈世界。
當然,作文教學不可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它是一個系統的、從簡到難、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相信只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秉持“少教多學”的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一定能從根本上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率,讓“少教多學”在語文作文教學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龐貴洲.新課程理念在作文教學中現實化的探討.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巴衛軍.少教多學.
[4]陶又德.直面困惑,探索作文教學新思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