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惹石體
摘 要: 高效的數學學習得以發生的前提是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需要。要引發數學學習的內在需要,必先讓學生產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游戲的魅力是巨大的,是不可抗拒、不可阻擋的。在游戲中,學生除了學到數學知識外,還體驗到數學思維的方式、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調動他們喜歡數學的積極情緒。游戲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之花悄然綻放。
關鍵詞: 數學學習興趣 游戲 數的概念 空間觀念 計算能力
高效的數學學習得以發生的前提是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需要。而要引發數學學習的內在需要,必先讓學生產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絕大多數人對游戲與生俱來都有極高的興趣。假如能化讀書活動為游戲,那么讀書活動不是會變得更有趣、更快樂嗎?是的,游戲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地球的引力那樣,不可抗拒。尤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的游戲好比強大的磁場,能使許多學生喜愛數學,學生會在參與游戲的同時學到知識,開闊視野,拓展思維空間,更重要的是能使對枯燥數學從厭惡到喜歡。
一、借助生活情境,建立數的概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通過游戲展現在孩子面前,人的創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戲中表現出來,沒有游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直觀形象的數學游戲可以在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概括的數學概念知識之間架起橋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實際生活,設計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使數的多多少、少多少的概念在游戲中愉快、自然地被接受和理解。
例如:教學“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時,數的多多少、少多少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結合2008北京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所獲獎牌數設計游戲,將獎牌總數100、金牌數51、銀牌數21、銅牌數28,分別寫在精美剪紙大紅花、五角星、蝴蝶等的后面;借助老師的提示語“猜數”,誰最先猜出,大紅花就獎給誰(要到下課時才能兌現)。教師在學生猜測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猜測的數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適時給予幫助。在學生猜測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生想,更要讓學生學會聆聽同學猜測的結果和思考老師給予的提示。在猜測正確答案的過程中,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這樣,以生活情境為游戲題材,讓學生在游戲中既掌握概念,又對生活有進一步了解。
二、分享智慧板樂趣,發展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是因為兒童往往缺乏感性經驗。這種缺失只有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獲得直接經驗,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和推理,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例如:我們在圖與形的教學中,時常會遇到這個問題:“在平面圖形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易缺乏基本圖形的平移、旋轉、拼接、分割后圖形表象,以及由此引申的圖形基本特征的運用能力。”對此,我們可以用專門的課時讓學生操作“七巧板”。七巧板中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它的數目雖不多,卻能拼出很多種圖形,如能拼出從0到9的十個數字,或漢語拼音字母,也能拼出幾何圖形、動物、建筑物等。在拼圖活動中,激發學生對圖形的興趣,啟迪學生的靈性,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他們通過基本圖形的平移、旋轉、拼接,把對實物與形態之間的橋梁連接起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形狀分析及圖形間的轉化能力等。有了這樣親手實踐操作的直接經驗,有利于學生空間思維的發展,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利用撲克牌游戲,提高計算能力
在學習四則運算時,不少老師曾費盡心思地讓學生背加減法表和乘法表,進行大量的計算。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是學生會因此覺得非常枯燥乏味,效果往往也不顯著。而且時間長了易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逐漸厭惡數學。
例如:在教學四則運算中,結合教學內容進度設計撲克牌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提高對四則運算的熟練程度,發展計算能力。一、二年級學生,可以設計隨意抽取兩張撲克牌快速計算和與差;在學習了小數和分數的除法后,設計計算兩個數的積與商;到五六年級時,設計傳統的“湊24”游戲,還可適當增加難度,如出題:(5、5、5、1),(3、3、8、8),(8、9、7、2),等等。我們從學生在“湊得24”后眉飛色舞的激動;由羨慕同學的眼神;在苦思冥想、緊鎖眉頭的神態……他們是那么的投入。這樣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習進度,設計不一樣的撲克牌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避開純計算過程中的枯燥乏味。學生既愿意參與學習活動,又能在活動中提高計算能力,體會數學其實就在身邊,數學也很有趣。
游戲的魅力是巨大的,是不可抗拒、不可阻擋的。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和獨立思考及探索,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獲得對數學的理解,提高數學學習興趣。在游戲中,學生除了學到數學知識外,還體驗到數學思維的方式、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激發他們喜歡數學的積極情緒。游戲讓數學學習興趣之花悄然綻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