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就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初中歷史有效教學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新課標理念;有效教學
隨著初中歷史新課改的逐漸深入,傳統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方法等已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構建契合新課標先進理念課堂教學模式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鑒于此,我在自身日常的歷史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了如下探索與研究。
一、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我個人認為,傳統“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落后教育模式,一來未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激發與調動;二來更是嚴重制約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鍛煉與發展,并不利于他們的長遠發展。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歷史教學應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學生發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新課標這一精神的內涵在于:轉變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使他們學會學歷史,掌握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式方法。
我嚴格踐行了新課標的這一理念。例如,在學習了秦始皇建立秦王朝的相關內容之后,我為學生出示了以下史學材料:
“千古一帝”(李贄《藏書·卷二目錄》);
“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記》);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自《秦王掃六合》;
“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論》);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貞觀政要》卷八);
“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陳登原《國史舊聞》)
并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上述歷史材料發表自己的認識與看法。
通過認真分析與閱讀材料,學生很容易就能從中明白一個道理:作為我國封建社會地位君主的秦始皇,后人對他的功過始終存在著極大的爭議,有人肯定他的歷史功績,也有人嚴厲斥責其過失。由于立場、出發點的不同,不同的評論者對秦始皇這一人物有著截然不同的認識。最正確的方式就是既認識到他的功績,肯定其歷史作用,又要認識到其在位統治期間的殘酷與暴政,學會辯證地分析這一人物。
這樣一來,就將學生真正置于了一個自主探究的歷史學習氛
圍,為其獨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歷史綜合素養的切實發展與進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注重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整合,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歷史學習提供了更為便捷和豐富的信息來源,教師應當注重現
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有機結合,以此在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
學模式的同時,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及質量。”新課標的這一指示為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合理、科學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
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格外注重現代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如,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這節內容時,我就提前為學生搜集了大量的音像資料,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在課堂上依次播放給學生:平壤之戰后,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一場激烈的海戰,并大敗北洋水師,之后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血洗威海平壤;戰后雙方簽訂《馬關條約》,規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賠款。
如此,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既使得學生得以清晰、直觀地認識到了甲午戰爭的全過程:(1)朝鮮豐島,日本不宣而戰。(2)黃海大戰,中國將士雖奮勇抵抗但仍以失敗而告終。(3)遼東戰役中,日軍慘無人道地制造旅順大屠殺。(4)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后,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在日本馬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讓學生認識這場戰爭的性質(從日本方面來說它是一場侵略性戰爭,從中國方面來說它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性的戰爭),而且鄧世昌、林永升等廣大愛國官兵、頑強抗敵、視死如歸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更使他們受到了良好的情感熏陶,真正將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技
能”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雙重教學目標更好地落到了實處。
三、組織豐富多彩的歷史教學活動,實現歷史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鼓勵一線教師“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實現歷史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
通過對新課標這一精神的認真研讀與學習,我將其靈活運用到自身日常的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如,在教學“20世紀歌曲中的‘歷史”這一歷史活動課時,我便為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課后作業: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整理20世紀不同歷史時期的歌曲,在對這些歌曲背后的創作故事、中心思想等進行完整了解的基礎上寫一篇以“20世紀歌曲中的‘歷史”為題的歷史小論文。
這一新穎、獨特的作業形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及
熱情,其作業完成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如,有的學生以《松花江上》《黃河大合唱》及《義勇軍進行曲》這三首歌曲為引,展示了抗日戰爭時期炮火連天、人民苦不堪言的悲慘生活:日本發動對華的侵略戰爭,東北同胞首當其害,《松花江上》這首歌曲反映的就是“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流離失所、顛沛流離的處境以及心中憤懣難平、思念家園的凄苦思想感情。事實上,“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戰場逐漸擴延到了我國的各個角落,《黃河大合唱》就是在此背景下創作出來的,這首歌曲既展示了中華民族人民如今正承受的深重災難,痛斥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為,同時又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了中國人民團結一致、頑強不屈的民族斗爭精神。當戰爭之火肆意在我國燃燒的時候,全國人民團結一致、上下一心,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是中華民族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最根本原因。這一時期的歌曲代表作就是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歌曲以雄壯、豪邁的氣勢號召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者。同時,這首歌又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并最終因為催人奮進、雄壯激烈的情懷被確定為我們中國的國歌……
由此,借助這一歷史教學活動,不僅使學生重新回到了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幫助他們切實加深了對于抗日戰爭時期重要歷史事件的認識與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還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歷史課程資源的最合理開發與優化,為保證歷史教學活動的高效率、高質量提供了充足的形式保障。
總之,我們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必須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
上將其靈活運用到自身的教學實踐之中,這樣才能借助新課標先進理念的幫助切實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及質量。
參考文獻:
王天鏈.如何認識和把握初中歷史新課標教學理念[J].青海教育,2011(01).
作者簡介:劉平,男,1974年5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昆山市周市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