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教學實踐證明,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將學生置于樂觀的情感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發現精神。
關鍵詞:初中數學;情境創設;方法
一、講故事創設問題情境,喚起求知欲
講故事是學生喜愛的方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淺顯平淡、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轉為妙趣橫生的學習活動,融知識教學于情趣之中,把課上得有聲有色,使學生百上不厭。例如,一位特級教師在講循環小數時,采取了故事引入:“從前有座山,山里面有座廟,廟里面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里面有座廟,廟里面有個老和尚……”隨著學生的不斷重復,教師適時板書“一次不斷,重復出現”的字樣,從而板書課題《循環小數》。這樣的教學情境使知識更形象,更易于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創設操作性問題情境,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數學教學中,過于強調結論只會促使學生單純的模仿和記憶知識,但如果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則能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物的態度、科學探索知識的能力以及勇于創新的精神。例如,在教學《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已知的兩條邊和夾角的三角形,然后剪下來,小
組間比較一下這些三角形的關系,發現這些三角形全等。學生通過操作、比較,發現了“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這一知識。使學生能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理解知識,并感受到動手操作學習活動的快樂與學習成功的愉悅。
三、利用游戲創設愉快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設計各種游戲、創設教學情境,以滿足學生愛動好玩的心理,產生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為了讓學生體驗隨機事件發生的概率,我組織學生們同桌兩個拋擲硬幣,正面一個人贏,背面另一個人贏,每次統計自己贏的次數,最后統計全班同學代表正面贏的次數,從而總結出:在充分多次試驗中,一個隨機事件的頻率一般會在一個常數附近擺動。拋擲一枚普通硬幣正面朝上的概率是50%。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學生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學中玩、玩中學,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結合生活事例,觸發情境,活躍學生思維
數學的有些知識是由自身的發展而產生的,有些是源于實際生活。因此,數學問題的引入可以聯系生產、生活實踐。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辦公室兩名老師準備利用假期帶領我們班若干學生去旅游(旅游費統一支付),他們聯系了兩家報價都是100元/人的旅行社,甲旅行社的優惠條件是:兩名老師全額付款,其余人按七五折(按報價的75%)收費;乙旅行社的優惠條件是:所有的人八折(按報價的80%)收費,選擇哪個旅行社更實惠?”接著我又說:“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考慮帶誰去,好嗎?”學生熱情高漲,都積極的思考問題,把自己融入到情境中,好像明天就要去旅游,趕緊為自己設計方案。這種情境的設定,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五、創設試誤型①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維的嚴謹性
學生在理解、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的過程中,常因各種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適當創設試誤型教學情境,可培養批判性思維。例如,在教學《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時,“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不少學生不強調“夾邊”,所以我創設了一個錯誤的情境:“兩角和它們的一組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學生經過討論,舉出了反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課堂因為情境而生動,因為生動而美麗,因為美麗而熱情,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在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數學課堂教學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5
作者簡介:張微,女,1983年3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鄭集鎮中心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