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廣鋒
摘 要:通過觀念的更新、語言的運用、積極的反思,合理運用評價方式來闡述營造良好師生關系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和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要訣。
關鍵詞:體育教學;民主和諧;設疑;互動
近幾年來,我在體育教學中就是在這種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高質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的,也使自己的專業技術的素養得到極大的提升,本文就體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創設師生互動合作平臺,提升課堂實效,談一談我的教學心得。
一、引導探索促互動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創設教學預設環境。教師應在教學時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我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創造條件與空間,促進師生互動。
例如,課時45分鐘,活動內容“游戲——負重腳帶實心球”,我預設的游戲規則是:身背一同學,在五秒鐘時間內,用腳將二公斤重的實心球帶到距起點十米,且半徑只有二十厘米的圓圈內;我的教學組織是:由各互助小組組長負責組織好本組以二人為一組的游戲活動參與小組,并由組長安排好各小組參加游戲活動的次序,然后按各小組排列的參與順序,輪流參加游戲活動,并規定在規則所規定的五秒鐘時限內,必須把球帶進圓圈內,否則視為失敗,對失敗組別的兩位同學象征性罰做俯臥撐三次。當本課的游戲活動內容、組織方式及規則等向同學們宣布完后,全場立即引爆出一片熱烈的歡呼聲,一時,同學們要求參與游戲活動的激情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很快,各互助小組就組建好了參與小組,繼而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參與者始終全身心投入,場上不時傳出陣陣加油助威
聲,使課堂活動變成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競爭的一種快樂學習方式,這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他們越比越來勁,越練越興趣。課后小結時,我借學生余興未盡之機,有意識地向他們提出一道思考題,目的是啟發學生在活動中既能動手又動腦,讓他們好好地思考一下,即:能否在今天的游戲規則和內容要求等方面,更進一步設計出能加大游戲參與者的參與難度和趣味性?這話一出,馬上把每個學生帶進了積極思考之中,片刻就有學生提議,可在這一游戲方法的基礎上,將負重學生的眼睛蒙上,這樣,當負重學生腳帶球找目標時,就必須依靠背上學生的指揮,才能把球帶到目的地,這樣雖增大了活動難度,卻能在游戲中體現共同合作的團隊精神,這一創意提法馬上得到全體學生的贊同,同時不少學生還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補充意見,不多時間,一種參與難度更大、趣味性更強的游戲方法,在學生集體醞釀中形成了,它所獲得的教學效果也恰恰是教與學所期望的師生互動,更可喜的是,它讓學生在這一參與過程中,真正得到了參與、交流、合作的親身體驗,同時享受著與教師共同互動所獲得成功的快樂。
二、民主和諧促互動
在體育教學中,常因學生的身體素質、協調性等存在區別而使教學同一性、差異性受到影響,特別是身體素質差、協調性不好的學生,由于存在學生差異容易導致厭學,從而對體育課失去興趣。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學中,提供幾種不同的高度,讓學生根據自己能力和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高度,然后再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增加高度。教師只是做教學引導、思想鼓勵、安全保護的教學組織工作。在整個教學中,不管體育基礎好的還是身體素質差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向我提出,如何才能跳的更高,不同組別的學生或本組的學生都會互相交流動作要領技術要求,大家都心懷更高目標,不斷地練習。這樣的做法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在運動學習中的不同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課后設疑促互動
我在體育教學時,利用課后小結設疑來促進師生互動。例如,你們想知道什么指身體形態嗎?你們了解自己的身體形態嗎?若想知道其答案的話,就請學生去認真翻閱課本第4~7頁的知識內容,它將會告訴你想知道的一切,同時,只要你認真地把課文中的內容理解消化,它還將使你懂得自己在不同生長時期的“克托萊指數”的計算方法,以及你們現在初中階段的身體形態發育有哪些特點、參加體育鍛煉對促進身體形態發展有哪些好處等。這是在一節體育課的課后小結時,有目的地給學生提示的一段話,在提示時,還預告學生,下一節體育課,我們將在教室里上體育與健康知識講座課,到時會請學生來回答和討論這方面的問題,你們也比一比誰對這方面的知識了解得多。這種課后小結設疑,課前預先設問,預設課堂教學話題,目的是想激發和利用學生好奇、好勝的求知心理,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實踐證明,一堂室內的體育與健康知識講座課上得非常成功,原本對于大部分學生都不太喜歡的室內理論課,變得生動有趣。其中通過師生間、學生間相互提問、置疑、討論,教師適時點撥,課堂教與學的氣氛極為濃厚,教學效果也是無可置疑的。
近幾年來,通過學習新課程改革相關理論,參與課程實驗教學,給我一個啟示:教學必須改革,改革的根本在于教學方式的轉變,核心在于教師教學理念的與時俱進。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追求創新高效課堂,實現師生共識、共享、共進是每一位教師投身教學改革實踐的共同目標,也是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成長方向。為了教育的明天,讓我們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周偉華.體育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