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手操作是學生建構數學認知、形成數學能力、發展情感的過程。教師實施策略包括材料準備、方法指導、結果運用。
關鍵詞:動手操作;有效性;策略
動手操作是指為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創設一定的環境,學生借助合適的學具——實物、半實物操作材料,按一定的要求參與探究的學習方式。盡管多媒體技術已廣泛進入數學課堂,并日益顯示出一些優勢,但讓學生擺弄學具這種學習方式對于一些適宜的教學內容來說,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動手操作的心理特征
動手操作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各種數學經驗并運用各種數學經驗調節自己的行為,實現心理的發展。
1.動手操作是建構數學認知的過程
動手操作的本質是一個認知的建構構成,即是學生主動與活動相互作用的過程。它是一個由三個基本環節組成的環狀結構。(1)定向環節,這個環節解決個體行為的定向問題,受學生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影響。(2)行動環節,這是認知建構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學生主動獲得意義理解的中心環節。(3)反饋環節,它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卻又非常容易被“壓縮”的環節。
2.動手操作是兒童形成數學能力的過程
從“數學學習的本質就是數學問題的解決”角度看,動手操作的過程就是發展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動手操作的屬性主要包括:(1)動手操作是一種心理活動,即人們在日常生活或社會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境,而一時又沒有現成的解決對策時,所引起的探究并設法解決的心理活動。(2)動手操作是一種過程,即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的問題情境中的新問題的一個過程。(3)動手操作是一種能力,即將一種問題解決策略運用于不同情境或不同課題中的能力。
3.動手操作是學生發展情感的過程
動手操作還是一個發展學生情感的過程,主要包含著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1)學生對數學及其操作活動的興趣。(2)學生在主動參與到操作活動過程中,只有不斷獲得積極的體驗,才可能建立數學學習的信心和刻苦探究的毅力。(3)積極良好的過程體驗又能促進學生學習態度的發展。
二、動手操作的實施策略
(一)操作材料準備的策略
直觀、實用的學具是進行操作活動的必備條件。無論是教師給學生準備學具,還是教師讓學生自制學具,在學具的選材和制作過程中,一定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的年齡特點來合理選材制作。
1.材料選擇要有學具價值。選擇操作材料的標準,首先要看操作活動是否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是否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其次再去考慮它的生活化、趣味性和開放性。如果教師過多地考慮后者,學具可能就會變成“玩具”,事與愿違,起到消極的作用。如,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給每組提供兩套實驗材料,一套是空心的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另一套是空心的底、高都不等的圓柱與圓錐。然后讓兒童借助水和沙子等材料,利用這些材料分組實驗,探究圓錐與圓柱的體積之間的關系。
2.材料選擇要有思維價值。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不是動手操作而是數學思維。所有的動手操作都是實現發展數學思維的一個載體。教學中只有操作是不夠的,教師還要使操作材料與數學思維緊密聯系,具有足夠的含金量,達到動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二)操作過程指導的策略
完整的操作活動,不僅是學生的有序動手過程,更是學生的有序思維過程。學生有序的操作,是有序思維、有效思維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在操作過程中努力讓學生以有序的動手操作促進有序思維。
1.操作步驟有序。操作活動中,應該有一個學具準備和使用結束后整理學具的過程。如,在進行“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教學中,學生模擬小猴子分桃的過程中,教師在上課前先讓學生將小棒放在桌子右上角;在操作結束后,讓學生將小棒整理后放進書箱內,然后再進行下面的學習。這樣的有序操作習慣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在操作后開展后面內容的學習。
2.操作目的明確。操作目的明確是有序操作的重要保障。操作本來就是一件讓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如果教師的任務不明確,操作活動就會變成學生們好玩的游戲。如,“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在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猜想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后,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進行驗證時就用投影儀呈現出了這樣的活動要求:(1)先用我們猜想的“長×寬”的方法,計算出長方形卡片的面積。(2)然后從老師提供的材料中選一種,來測量出這個卡片的面積,看測量的結果和我們計算的結果是否一樣。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活動要求中不僅告訴了學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還告訴了學生怎樣干,思考什么。這樣明確的要求,有效地保證了操作活動的有序進行。
(三)操作結果運用的策略
在學生操作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操作的結果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結論。這個過程是對操作結果的一個提升,是整個操作活動的核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摒棄非本質的東西,實現對新知識學習的有效探究。
1.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凡是學生能在座位上匯報的就不浪費時間到講臺上匯報;凡是教師能走下去幫助學生的就多跑兩趟為學生做好服務。如,在教學“角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在讓學生做活動角后,就根據節省匯報時間的原則讓學生站在座位上進行展示,而教師則走到學生身邊邊引導大家觀看邊進行評價。
2.引導分析,提高效果。在對操作結果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有效的引導能讓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迸發,讓學生的邏輯思維列車提速,達到對新知識的高效學習。如,在“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在引導學生通過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擺成長方形后,猜想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的引導過程中,教師引導提問:“這個長方形的長有幾個長度單位?它的長度單位的個數就是幾?寬是2厘米,就有幾個長度單位?”教師緊緊抓住了知識的提升點:所拼擺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有幾個這樣的長度單位,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幾。引導學生完成這個轉化后,也就完成了由動手操作向有效思維提升的過程。
3.語言表達,提高效益。在動手操作中,教師仍然需要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為了促進操作和思維的融合,必須充分地讓學生描述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我們可以把點名發言、小組交流和同桌兩人對講等不同方式結合起來,使學生人人都有口頭表達的機會,可以通過傾聽他們的表達,發現學生操作、思維過程中的閃光點與存在的問題,給予肯定或糾正。同時,通過組織學生認真聽取伙伴的敘述,參與評價他人的操作過程和思維過程。教師要有意識地鼓勵、指導學生發言,促進和推動他們積極思維,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楊金俠.培養小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J].成功教育,2011(04).
[2]楊慶余.小學數學教學研究[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周茂利,男,1972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泗陽縣城廂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