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前兒童進行集體教養的教育機構,這種“人為的”情景本身就蘊涵著幼兒園游戲的教育特性。事實上,幼兒園的游戲與課程是纏結在一起的。民間游戲引入幼兒園課程是對現有課程的補充和適應。游戲是課程的內容,活動是課程的載體,也是課程實施的途徑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講,系列化、規范化的游戲活動即是幼兒園的課程內容。
關鍵詞:課程;民間游戲;實踐
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實施方法,不同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鑒。作為課程資源的一種,受其獨特的形式所影響,民間兒童游戲可以通過環境滲透、區域貫穿、家園互動等途徑引入幼兒園課程。嘗試將民間游戲融入幼兒的一日活動中。
一、環境滲透
一個良好的環境是一個滲透著教育者意圖,充滿智慧和兒童生活情趣的空間,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物質空間,而是一個布局合理、材料豐富、幼兒可以充分活動的游戲環境。為了達成這樣的環境,教師需要根據民間兒童游戲的種類,創設與之相關的物質環境和心理氛圍,便于幼兒自主、自由、充分地活動,進而獲得發展的經驗和體驗。
1.環境要有趣味性,凸顯兒童主體地位
環境不僅是一所幼兒園的外部裝飾,同時還是彰顯幼兒園教育信息和課程理念以及價值取向的重要窗口。環境創設以兒童為中心,圍繞他們的生活以及經驗進行。把引導、支持、促進幼兒發展作為環境建設凸現兒童意義的核心,把兒童文化作為環境建設媒介。從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利用木頭、沙、繩子、石頭、草坪等自然物開辟出孩子們喜歡的鉆圈、爬網、吊橋、梅花樁等大型玩具,讓兒童回歸自然。
2.環境要有教育性,突出主題活動重點
環境是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課程的鮮活生命體,環境的變化與發展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教師和幼兒積極、主動建構教育經驗的過程。當環境的每一個細節都較好地體現著課程理念與目標時,環境就是課程,環境就是教育,環境就是老師,環境就是對課程實施最生動的演繹。在樓層地面,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認知特點,畫上了難易程度不同的迷宮、跳房子等,讓孩子隨時隨地都能游戲。
3.環境要有民族性,彰顯個性特色
瑞吉歐認為:“環境生成課程,課程主題來源于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作用。”她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民間兒童游戲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們喜歡用諸多民俗美術元素的手段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如,剪紙、編織、年畫、布貼、泥塑等。我們精心設計,將這些帶有濃郁民間色彩的文化融入環境中,每個樓層呈現不同的民俗表現形式。一樓的京劇臉譜、麥秸畫;二樓的農具、草編;三樓的剪紙、編織等,展現在孩子面前,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整體感受和認識,讓環境成為“活”的課程。
二、一日活動
幼兒園一日活動是指幼兒從來園到離園的整個過程,包括鍛煉、學習、游戲、進餐、午睡、離園等各項活動。這些活動對增強幼兒體質,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激發求知欲,萌發幼兒情趣,促進其社會化,都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在一日活動中怎樣按各環節實際要求選擇合適的民間游戲呢?經過探索,我們認為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選用。
1.晨間活動中引進民間游戲
晨間活動多是小型分散活動,一般以玩運動器具、小型體育玩具和小游戲為主。其間,一般可以安排一些活動量適宜,或可以培養幼兒交往、謙讓、合作精神的民間游戲。例如,跳竹竿、踢毽子、滾鐵圈、揪尾巴等,幼兒可以根據意愿,自由尋找伙伴,自選玩具,自選玩法或自己商量制定規則、改變玩法。
2.集體教學活動中融入民間游戲
集體教學是幼兒園的傳統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一定的原則,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面向全班幼兒實施教學的活動。小班課題組成員嘗試在收集—篩選—改編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內容融入集體教學活動中。
3.過渡環節中引進民間游戲
在幼兒活動中有許多零散的時間,如,來園后、離園前,生活活動,餐后散步等環節選擇一些不受時間、場地限制,準備簡單的徒手的民間游戲,如,石頭、剪刀、布、頂鍋蓋、公雞頭、手指游戲等。小朋友們在熟悉游戲的基礎上可以自己組織游戲,在遵守游戲規則的前提下自由組合,自己交換角色。游戲讓幼兒減少了等待時間,使這些環節過渡自然、活而不亂,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家長放心、教師省心、孩子開心。
參考文獻:
[1]朱家雄.幼兒園課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簡楚瑛.學前教育課程模式.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韓玉梅,女,1977年9月出生,本科,鎮優秀教育工作者,區優秀班主任,任職于揚州市江都區北城區幼兒園,是江蘇省第九期教研課題《民間游戲引入幼兒園課程的開發的研究》課題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