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燕
【摘要】本文針對仍然采用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的高校,結合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的理論基礎,結合高校英語教學現狀,提出行之有效的大學英語互動式教學策略。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 大學英語 互動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負責教,學生只負責學,教學只是教師單向地對學生進行“灌輸”,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互動逐漸喪失,這既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和探索精神。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培養計劃的一次次修訂,教育改革不斷深入,課堂教學學分不斷壓縮,課內實踐內容不斷加大,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大學英語互動教學的基本理論基礎
1.基于人本主義理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人本主義者特別關注學習者的個人知覺、情感、信念和意圖,認為它們是導致人與人的差異的“內部行為”,因此他們強調要以學生為中心來構建學習情景。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人類具有天生的學習愿望和潛能,這是一種值得信賴的心理傾向,它們可以在合適的條件下釋放出來;當學生了解到學習內容與自身需要相關時,學習的積極性最容易激發;在一種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環境下可以更好地學習。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知識,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方式,至于應當如何學習則應當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20世紀90年代出現在心理學領域中的一股強大“洪流”,建構主義理論對學習賦予了新的意義。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件背景下,利用必要的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生學習獲得正是憑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主動地生成信息的意義建構的過程。學生是知識學習的主體,學習主動性決定其獲取知識的多少。
二、大學英語互動教學的實現策略
1.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豐富互動性教學內涵。高校課堂是表達一定社會意義的各種符號所組成的社會環境,校園生活或課堂生活過程實際上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以符號為媒介的社會互動過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有意義的符號互動論,結合學生所處教學環境、所學專業,以及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建構生動有趣、具有對話性質的教學情境,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安排教學內容,在互動中展現學生想學和老師樂教的精神,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在創建教學情境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選擇適合學生認知結構的方式,創設各種情境教學形式,使情境學習形式與學生認知結構相匹配,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創新課堂提問環節,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探究意識。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通過學生和老師的雙向提問,生生之間的相互提問,學生自問自答,展現課堂提問的主體多樣化,確保英語教學取得實效。無論是語言學家提出的“封閉式提問”(closed questions),和“敞開式提問”(open-ended questions),還是展示性提問和咨詢性提問,關鍵在于是否能夠真正傳遞的信息,促進師生溝通、交流。大學英語互動教學中應采取展示性問題與咨詢性問題相結合的形式,提高咨詢性問題的比例,為學生提供自己組織語言進行交流的機會。即,不論是展示性問題還是咨詢性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層層深入的提問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從而得出問題的答案。
3.利用信息差互補原理,讓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受益。利用信息差進行互動的語言本身就是信息載體。Lanme曾提出語言學習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原理:即交際雙方必須存在“信息差”。即交際A方想從交際B方那里得知他所不知道而又想要得知的信息。實際上,利用信息差創設一種A、B雙方進行信息差互補的交際活動,在不斷地交流中,逐步縮小消除信息差。從語言實踐效果來看,不斷消除信息差的同時,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差原理,就是根據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和獲取信息的需求,激發學生保持學生運用英語的興趣和動力,可以通過group discussion, pair work, question game 等活動,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這些活動可以是生生、師生間的相互交流。這種互動方式有利于學生對知識意義的多樣性建構,以及對多元化文化的理解。
4.加強課堂管理與情感溝通,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同感。首先,互動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管理能力有一定的聯系,良好運行的課堂秩序可以形成積極上進的課堂學習氣氛。如果教師缺乏管理能力,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課堂內個人和集體合理的需要,就難以激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教學秩序可能陷入混亂。教師應善于課堂教學管理,熟悉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恰當安排教學內容,精心組織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
其次,大學英語互動教學中,應該注重情感因素影響。英語互動教學作為一種認識與實踐活動,情感的參與和相融缺一不可。有關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教師提出問題后,需要3-5秒鐘或更長時間的等待后,才可重復或重新表述問題。這樣一方面利于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理解和思考問題;另一方面,教師的耐心等待也是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一種鼓勵。同時,教師也要注意糾正的方式。如當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發音、語法等方面的錯誤時,教師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暫且不打斷學生回答問題,并鼓勵學生大膽地參與表達。又如學生回答問題時,在不流暢、需要停留思考的情況下,教師應該耐心等待。大量的事實表明:學生在正確對待地完成回答任務時,給予一定的贊揚,或者即使學生沒有完成相應的回答,教師同樣給予積極反饋,相比消極反饋來說,更有助于增強他們的學習的信心,讓學生產生對英語學習的認同感。
5.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互動中探索英語知識。我們發現,一些大學英語教師在傳授英語知識的過程中,具有依賴心理,難以發揮出自己的教學主觀能動性,不知道采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也沒有引導學生在課堂互動教學中積極探究英語知識。鑒于此,我們認為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學會指導學生進行英語自主學習的情景創設,也要指導學生學會自主設計英語學習活動與方法,并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學會獨立完成英語知識的自我建構與自我生成。課堂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與掌握英語學習知識的方法。獨立英語學習方法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大學英語教師為何不去嘗試運用情景設計與精心設計互動教學的內容的方式來培養他們的獨立學習方法呢?其實培養獨立的學習方法并不難,教師可以事先設計好相關的學習情境,然后給予示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至于教學活動的后續情景設計與后面的教學活動安排則可安排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這樣一來,就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英語獨立學習方法。
6.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互動中了解并激勵學生。英語教師就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主導者,其主導作用不可忽視。如果英語教師可以較好地發揮出自己的主導作用,則可以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的進步與提高。英語教師應該了解并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不斷朝著自己既定的英語課堂教學目標前進。英語教師可以按照不同學生的英語學習的具體情況,靈活安排與設計難度適中的教學內容,認真組織英語課堂活動有序地展開,并要確保英語課堂教學計劃順利實施與完成。比如,英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實際,從教材中適當篩選出一些知識性強、趣味性濃與文化性高的英語教學單元來引導學生不斷練習,使之有效掌握誦讀、口譯與寫作等能力。與此同時,英語教師可以積極地引導并鼓勵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大膽地參與和開展英語交流練習學習活動,并且在具體的英語教學過程中運用pair work,group discussion等交互方式,從而確保學生可以在積極參與活動中不斷汲取到英語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交流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屬于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應用性課程。課堂互動教學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學會英語交流的重要載體。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強調的是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指導的原則,強調學習與教學情境的構建以及學習者之間的相互協作。英語教師應該結合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的理論基礎,有效發揮出學生的英語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交際水平。
參考文獻:
[1]龔少英,劉華山.基于建構主義的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嘗試[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2).
[2]陳慧.建構主義下的英語學習研究[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
[3]梁悅.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05).
[4]曾慶麗.淺談建構主義框架下的信息化高校英語教學[J].時代教育,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