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摘 要:“風險社會”以其不穩定性、復雜性和破壞性的特點日益引起了當今人們的關注及反思。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正步入風險的高發期,風險社會問題頻發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嚴重影響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因此加強風險社會視域下政治認同的教學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風險社會; 政治認同; 困境; 引導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3-0130-03
“風險社會”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貝克對現代性社會的核心概括。風險社會以其不穩定性、復雜性和破壞性的特點日益引起了當今人們的關注及反思。貝克指出,當代中國社會因巨大的社會變遷正步入風險社會,甚至將可能進入高風險社會。[1]他基于西方價值立場的表述與中國現實情況相比可能有所偏頗,但也提醒我們轉型期中國社會所面臨的諸多風險與挑戰。當代中國正處于從封閉傳統社會向現代開放社會轉型的過程之中,社會整體結構、制度體制與社會心理、大眾思維方式正經歷著深刻變革,這種變革使原有的社會平衡狀態和風險防范機制被打破,在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不同地區以不同方式呈現出的社會風險逐漸積累起來,使當代中國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風險社會的某些特征。具體來講,這些特征體現在風險的多元化,即經濟風險、生態風險、科技風險、階層矛盾以及各類不確定風險共存;風險的歷時態,前工業社會風險、工業社會風險和信息社會風險同時出現;風險的互連性,即某一方面、層次的風險可能激發引起其他方面層次的風險。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以歷史濃縮的形式,將社會轉型期間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呈現出來,帶來前所未有的文明沖突和文化碰撞,也給當今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提出了嚴峻挑戰。
一、風險社會視域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困境
政治認同是社會成員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對政治體系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在復雜的社會政治生活中,人們往往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因而政治認同的對象也是多種多樣的。對于大學生來說,其政治認同主要是對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執政黨、具體制度及政策等理解趨同的過程。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所在,而風險社會問題頻發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第一,風險社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和全球化導致大學生對認同對象的困惑或者邊緣化擱置。其一,在風險社會中,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多樣性影響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經濟全球化時代伴隨著風險的全球化,不同生活方式的影響變得更加直接和深入,也增加了某些帶有政治目的的組織深入他國境內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家的權力,影響民眾對國家的政治忠誠。同時,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刺激著人們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因而出現了某些人包括部分大學生只以現有的經濟、科技差距作為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的標準,對西方國家產生崇拜,盲目追求西方的價值觀,對社會主義產生懷疑。其二,風險社會視域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西方意識形態的強勢滲透影響著大學生對當今社會的政治認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僅運用“經濟牌”,同時也利用電視、電影和互聯網等媒介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這對大學生樹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價值觀,增強政治認同有著不良影響。西方國家這種隱蔽多樣和無孔不入的滲透確實給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難度。風險的全球化沖擊著當代國家賴以維系的價值基礎,導致大學生缺乏對政治體系的歸屬感,對社會主導價值難以認同,因而無法有效付諸具體的政治行為。正如有學者認為,風險的不確定性、反思性使人們對主導價值規范產生理性質疑和邊緣化擱置,從而影響著主導價值觀功能的發揮,不能對多元利益和多元價值觀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導致一定的價值認同困境。[2]
第二,風險社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加大了大學生對認同對象的反思和批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雖然“公平正義”及“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歷來被黨和政府極力倡導,但改革是在摸索中進行,而且在風險社會價值評判的實踐中,公平正義的內涵具有相對性,其最終判斷通常具有不確定性。同時,由于制度缺失和不完善帶來的弊端也會損害弱勢群體和底層民眾的利益,從而導致民眾產生公正失衡的認知,進而影響社會成員的政治認同。風險社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還表現在責任主體的模糊和缺失,這必然造成社會成員對政府職能和執政黨執政能力的質疑和批判,影響社會成員的政治認同狀況,從而引發民眾對政府權威的信任危機。當今社會信息的傳遞非常迅速,大學生獲知各類信息的途徑也非常便利,而且大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其認知水平較中學生而言已有所提高,因而風險社會中各類事件的發生會刺激大學生對認同對象的反思和批判,可能引發社會主義價值認同和制度認同危機。因此,正確對待風險社會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加強風險社會視域下政治認同的教學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二、風險社會視域下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引導路徑
1.關注風險案例,加強風險認知
一般來說,民眾比較關注現實生活的價值取向。全球化時代,隨著科技發展與工業生產帶來的人為災難,如核泄漏、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潛在風險的不斷發生,人們對社會的不安全感變得越來越強烈,風險問題也日益引起了當今人們的關注。風險案例教育以現實內容為突破口,具有生動性、實踐性和啟發性的特征,因此把風險案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對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加強國內風險案例的分析與解讀,把理論和現實案例結合起來,增強風險認知和政治認同。就前些年來說,非典、雪災、地震、三聚氰胺奶粉、金融危機以及近年出現的甲型H1N1流感,讓我們感受到風險的不確定性,而分析和解讀政府治理風險的進程以及黨和政府對社會風險的反映和舉措,對主導意識形態可以起到很好的詮釋和宣傳作用,有助于增進政治認同。其二,讓學生認識到風險具有全球化特點,可以適當增加國內與國外風險應對的比較。全球化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要在保持核心價值體系不受損害的前提下,以開放的胸襟和創造性精神,增加國外風險和西方文化的內容,在開放中比較,找出差距,并在比較中深刻認識當今中國社會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通過國內國外各種風險的分析、比較和鑒別,可以幫助受教育者破除“國外的月亮比中國圓”的迷信,感同身受地認識到中國攤子大、問題多、任務重的現狀,從而引導學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責任。其三,增加應急求生方面的隱性教育內容,促進大學生對主導意識形態的心理認同。可以說,在促進政治認同方面,應急求生教育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教育目標殊途同歸。在風險社會,環境和技術危機的時常來臨會暴露這些社會的政府能力不足,還會加劇公眾的不安全感。然而,風險社會并不是注定要面對一個具有無限憂慮的未來的,因為它們都有機會選擇一條能夠克服慢性焦慮的發展道路。[3]因此,避險求生等非意識形態內容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能更有效地滿足民眾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對于風險所造成的不安進行心理疏導。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堂中,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或現實熱點可設計應急求生教育內容,包括處理突發事件、搶險救災、防洪防汛防火、地震逃生等一系列急救常識。當然,更具有系統和規范的應急教育內容和實踐的課程應該普及于校園或各個社區。這種教育方式以其獨有的自然性和隱蔽性更容易使受教育者潛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認同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規范。
2.呼喚價值理性,培育責任倫理
風險社會中的風險問題既表現在地震、洪水、冰雪和干旱等自然災害上,也涉及道德滑坡、失業問題、腐敗問題、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環境污染及資源短缺等社會問題。這些風險問題的出現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和制度因素,以及由于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帶來的副作用和負面效應所釀成的自然風險。
貝克在《風險社會》中談道,科學變成了水、空氣和食物的全球性工業污染,以及相關的普遍化疾病和動物、植物與人的死亡的合法保護人。對科學和技術的批判是因為科技理性在面對文明的風險和威脅的增長時的失敗。[4]可見,風險社會凸顯工具理性的潛在危機,呼喚價值理性的重要。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價值理性的缺位會導致全球經濟受損,社會問題增加。在風險社會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在尋找責任主體時無法得到明確的答案,出現了有組織的不負責任。在風險社會,人類面臨著威脅生存的社會風險。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充斥著組織化不負責任的態度,風險的制造者以風險犧牲品為代價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種無責任狀態只會加劇社會矛盾與不安全狀態,因此在制度重建基礎上的責任倫理培育值得重視。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大規模的市場入侵跨越了國界,導致了這樣一種風險:它使世界范圍內所有的居民都規避相關的產品,從而給那些本身與這些風險制造企業毫無直接關聯的工業和行業造成很大的負擔。[5]風險社會中有些風險的出現是由于人為因素,如毒奶粉、蘇丹紅鴨蛋等。問題奶粉、紅心鴨蛋等都造成相關行業的寒流,致使一些合法企業利益受損。現代網絡的發展更是加速了信息的傳播。因此,增強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喚起民眾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責任和意識,不亂傳播不負責任的信息,通過正當途徑和合法手段獲得利潤,增強責任倫理的自律等教育內容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3.加強課堂對話,激勵政治參與
加拿大女王大學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邁爾克·梅赫塔認為:從本質上講,風險沖突是一種政治沖突。其中,對民族智慧和常識的訴求以及對歷史優先性的考慮,比技術專家確定政治爭論語言的方法以及規范這種方法的技術統治程序更有可能使廣大民眾感到滿意。這種對待風險和公共政策的方法將封閉的規制環境變為更加開放和有責任心的環境。同時,哈貝馬斯提出了這么一種可能性,即通過適當的“交往行為”——運用國民投票決策代替技術專家決策以及政治的科學化——實現一種普遍的理性。[6]也就是說,風險社會期待公眾對風險決策的公共參與。風險社會視域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對話,激勵大學生積極思考社會問題,嘗試參與社會決策是提升大學生能力素質及政治認同的重要路徑。
其一,消解教師課堂話語霸權,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并建立有效的信息傳遞與反饋路徑。對風險社會中出現的困難、問題和矛盾不回避,可以批判,但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分析和研究,講清問題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風險社會,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沖擊著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學生的視覺。面對豐富的信息來源和嚴峻的信息挑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者應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和建設性的姿態,堅持批判性與建設性相統一。手段單一,方法單調,教育內容老套,空洞、單調地說教已不能適應全球化發展的要求。同時,對西方各種“泛意識形態”思潮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做出分析和批判。在對現實批判和對未來展望的教育過程中,增強學生和民眾明辨是非的能力,堅定他們的社會主義信念。面對風險事件和案例,問題的設置和教師根據學生思想狀態的臨時發問和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師生共享話語權,思想、情感得到溝通與交流,其政治認同的情感基礎才得已實現,才有可能外化為積極的政治行為。其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對話中,除了要“破”,更主要的是要“立”。風險社會的問題常常體現政治真空的存在。風險社會要求社會成員能夠對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進行深層次的反思,而不是任由人類社會陷入風險或災難的宿命。風險社會需要社會各個領域都發動起來,確立生活政治的思維方式,積極參與政治生活。面對風險社會中的問題,要充分發揮民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出他們的創造性和活力,引導他們為解決我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出謀劃策,提高民眾的政治參與能力。置于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方勢力將會成為風險社會越來越重要的政治力量。因此,面對風險問題的矛盾和問題,作為大學生不應當一味地抱怨和冷漠,而應當有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與責任,主動思考及獻計獻策。教師應積極創設平臺,采取多樣化手段和途徑激勵學生關注熱點社會問題,如討論、辯論及引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或撰寫提案等。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把傳統方式和現代方式相結合,增強政治參與度,這不僅是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積極反映,也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參政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薛曉源,劉國良.全球風險世界:現在與未來——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風險社會理論創始人烏爾里希·貝克教授訪談錄[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1):48.
[2] 閆紀建,范迎春.風險社會視域下的政治認同[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3):137.
[3][5][6] 薛曉源,周戰超.全球化與風險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09,16,268.
[4] 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M].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69.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