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震++楊曉明++馮永玖
摘 要: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中,大學承擔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如何培養具備實踐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是普通高校關注的課題。該文以上海海洋大學為例,從專業定位、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研究、實驗室建設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海洋技術 實踐創新 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a)-0153-02
上海海洋大學是一所以海洋、水產、食品學科為特色,教育體系完備,學科門類眾多,農、理、工、經、文、管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具有百年歷史的大學。海洋技術專業屬于上海海洋大學重點建設的涉海專業,面對國家海洋產業發展和地方社會經濟的需求,以及創新國家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以特色專業建設為主要內容,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進行了海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1 專業定位
根據國家和上海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的定位是立足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構建具有“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等特點的專業培養體系,培養具備堅實的數理基礎,掌握海洋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海洋信息探測與應用方面的基本訓練,能在海洋信息技術、空間測量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及其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管理及技術工作的高素質的海洋科技人才[1]。
2 師資隊伍建設
根據專業定位,海洋技術專業進行了師資隊伍建設。專業課程教師目前達到20人,其中主干課程教學任務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其中20~29歲教師占教師總數5%;30~39歲占50%;40~49歲占35%;50歲以上占10%。在這些教師中,具有海洋學、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水下信息探測、水聲學等學科背景,能承擔所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專業授課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到85%。針對海洋技術專業青年教師數量多的情況,本專業采取“傳幫帶”制度,為每位青年教師配備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作為導師,新進青年教師必須參加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開發研修班,并制定《新進青年教師培養方案》,并對新進教師和新開課教師進行試講。
為了進一步提高師資水平,派出專業教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進修,促進了海洋技術專業教學的內涵建設,縮小了上海海洋大學在海洋技術專業教學方面與國內其他院校的差距,同時也提升了學校海洋技術專業的國內外影響力,逐步形成了教師培訓、交流和深造的常規機制。
3 課程設置
根據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和上海海洋大學《關于制定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的精神,制定了海洋技術專業培養方案,構建了以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有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符合教指委建議的專業規范。海洋技術課程體系和教指委規范總體吻合,在專業方向選修課程上,上海海洋大學注重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聲學等課程內容,通過選修課體系,拓展學生的視野。加強了基礎課的建設力度和專業課程中的實踐能力培養,課程設置注重通用性與專業性的結合,將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相關選修課、實驗實習、畢業設計相結合,突出了學生知識運用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注重新技術在本學科和專業中的應用,建設了集海洋科學、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聲學為一體的專業課程體系。與其他國內各高校海洋技術專業相比較,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建設了體現海洋信息探測與應用學科特點,在海洋資源環境遙感信息技術、基于3S的漁情預報技術和水下信息工程三個方向具有明顯的特色。
4 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研究
海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特色明顯。兩年來,加大了實驗課程開設力度,并積極開展實踐競賽和大學生創新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推動了理論與技術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2]。
海洋技術專業十分注重并鼓勵本科學生參與國際交流活動,每年選派優秀本科生分別赴臺灣海洋大學和東京海洋大學交流學習。交流生培養計劃有利于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前進入學術研究活動。同時對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善學風、提高外語水平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海洋技術專業積極實施導師制,加強師生聯系,發動全體老師關心學生。老師在學生選課、專業學習、參加科研項目、畢業論文及就業等各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交流和溝通。導師制的實施,對于學生了解本專業,規劃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畢業后的工作意向均有積極意義。鼓勵導師吸收大三的優秀學生進入科研團隊,已經取得顯著效果。
合理利用網絡教學方式。所有專業課程相關教學資料100%在學校統一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上網,教師可以通過學校教學網絡平臺進行課程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內容發布,學生可通過網絡和教師交流,獲得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源。
實施短學期制度。從2009年開始實施了每年為期2周的短學期教學模式。在短學期,集中進行專題報告、交流討論、實踐實訓、師生座談等活動,同時舉辦每年一度的專業技能大獎賽。實踐表明:增設短學期,有利于營造科學研究、學術活動、師生互動、突出實踐認知的氛圍,與長學期相配合形成了一種教學活動上的節奏感。
學校根據海洋技術專業特點,在利用社會力量辦學方面給予特殊政策,即柔性引進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直接或間接參與本專業建設。兼職教授和專家學者來校進行短期講學與講座交流帶來了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理念,使學生享受到了優質的教學資源。專家學者豐富的教學科研經歷,生動、誘導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得到廣大學生的好評。同時,在有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專家們也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對本專業內涵建設起到促進作用。endprint
為了充分保證學校和學院的一系列教學質量保障規章制度能得到有效執行,建立了從管理、反饋、評估等各個角度一整套的教學質量評估和檢查系統,形成了“學院—教師—學生—信息員—學院”一條流暢的信息反饋途徑,切實保障了教學情況能及時、準確、全面地反應到學院,使教學質量落實到實處,充分保證了教學質量。
5 實驗室建設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以“海洋遙感”、“海洋地理信息系統”和“水下聲學探測”和“空間測量”等課程為核心進行實驗室建設。購置了地物光譜譜儀及其配件、Olympus 5072PR手動脈沖發射接收儀、ODOM Digibar Pro聲速剖面儀、魚探儀、工控測深儀、海洋導航測量軟件、紅外測距儀、電子經緯儀、電子全站儀、自動跟蹤全站儀、徠卡RTK-GPS和手持GPS等,保證學生實踐、實驗儀器設備能夠分小組進行,每個學生都能夠熟練使用常規專業儀器設備。這些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的大幅度改善,不僅為實驗課程的開設提供了資源,也為大學生創新活動和技能大賽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海洋技術專業許多實習和計算機密切相關,例如:“遙感原理課程設計”、“GIS綜合應用實習”、“GIS應用與開發”、“WebGIS原理與方法”和“衛星海洋學課程設計”等,近期對遙感與GIS專業機房部分計算機硬件和軟件進行了升級,并購置了遙感圖像、電子海圖以及潮汐表等相關實習資料,提高了實習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給學生們提供了更好的學習平臺。
此外,對已有的衛星接受處理中心、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岸帶環境信息系統實驗室等進行了改造建設,改善了教學環境。
6 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建設的實習實訓基地主要有3個,分別是“上海海洋大學的測繪實習基地”、“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蘆潮港環境監測站海洋觀測實習基地”和“中國水產科學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海洋觀測實習基地”。這些實習基地的建立為海洋技術專業學生的測量學、空間測量與制圖、海洋調查與海洋觀測實習等實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為了進一步加強海洋技術專業實踐性的特色,還有多家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他們每年接收海洋技術專業學生實習,提供學生實踐鍛煉的平臺[3]。
7 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實踐課程體系的建設,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明顯得到了加強。累計獲得12項市級大學生創新項目資助,多人次獲全國和上海各類獎項,包括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三等獎、“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學生科技創新作品展示評優活動三等獎以及“聯想idea營銷創意大賽”上海賽區二等獎等。這些實踐成果與本專業加強實踐課程是分不開的。海洋技術專業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富有創新意識,吃苦耐勞、綜合素質高,普遍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認可。隨著專業的不斷發展,今后社會對本專業學生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大。
8 結語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將繼續秉承上海海洋大學優良辦學傳統,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緊緊抓住內涵建設不放松,把科研和教學工作密切結合。深入生產第一線,解決生產中的重大與關鍵問題,促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努力做到讓每一位學生在校期間都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讓每一位學生在畢業時都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讓每一位畢業生在工作中都能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參考文獻
[1] 張鳴.創新能力建設的三個重要環節[J].中國石化,2008(3):14-15.
[2] 易紅.高校實驗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2):1-4.
[3] 覃銘,卿培林,劉淑輝.國內創新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現狀的分析[J].人力資源管理,2010(6):56-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