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
摘 要:由于目前商法教學主要處于坐而論道的場景,既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無法適應社會需求。根據筆者多年從事商法課程的教學實踐,探討如何運用建構主義教育理念在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上對教學模式轉向立體化教學進行突破和創新。
關鍵詞:教學模式;立體化;教學手段;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0-0229-02
一、對商法學教學模式改革的現實需要
商法學是高校法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然而在商法學教學中存在著教育理念陳舊、教學內容落后、教學方法單一、考核方式機械、班級過大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制約了法學專業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面向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需要,深化商法學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首先,審視商法學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商法學是我國高等院校法學專業必設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律師專業的必考課程。設置本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習者全面熟悉我國的《公司法》《證券法》《保險法》《票據法》等有關商事的基本法律和相關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使其在對商法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和基本原理正確把握的基礎上,熟悉掌握商事主體和商事行為的規則,增強商法的意識,運用商法知識和理論提升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更好地從事商法實務活動。商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課程。當前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一方面給商法的原理和制度的完善和創新提供了充分的養料,另一方面要求所有的法律人都要抓住時代氣息,關注商法的最新發展動向和在實踐中遭遇的主要問題。商法和民法,同屬市民社會的法,都是調整私人關系的法。商法源于民法,但其所具備的營利性、國際性和技術性又使其超越了民法。在我國目前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指引下,培養投資興業的意識和商經法律知識尤為重要。
其次,反思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傳統教學中“滿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學手法被形象地描述為填鴨式教育模式,雖然注重教師的“教”,但卻忽視了學生的“學”。就教師而言的“教”應當包括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怎么樣;就學生而言的“學”應當包括學什么,怎么學,學的怎么樣。對于時下21世紀充滿朝氣、求新求變的青年大學生群體而言,這種無視他們主觀感受的傳統教育模式已不適應現實需要,所以高校的教學模式必須要進行改革。建構主義教育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目前已成為國際教育界的主流教育理念,提倡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認知學習。建構主義明確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新定位,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引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而不再是單一知識傳遞者。將學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體而非僅僅是知識灌輸的對象,承認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和運用學生已具備的經驗或知識,在此基礎上創建友好型的學習交流情境,達到建構新知識的最終目標。
再次,考慮師生雙方的真實感受,合理控制課堂規模。因高校擴招帶來了法學教育的外延急驟擴張,造成了學生人數過多。目前法學專業每個行政班人數大多在60人左右,以至于教師上課點名和維持上課秩序都需花費不少時間,課程結束時教師甚至都不能叫全學生的姓名。每位教師除了職業情感,還有對學生的個人情感;學生則更希望在教學中得到教師的關注和廣大師生的認可。很顯然,這樣的狀況不能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討論式、問答式等啟發式教學,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合理控制課堂規模,利于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上課、樂于聽課。所以一定要嚴格控制班級規模,建議避免合班上課,盡量按每個行政班進行小班上課。
最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為社會培養法商結合的復合型、應用性法律人才。當今時代是法商結合的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高端的財經法務人才。為了適應時代潮流,高校所培養的法律人才必須是法商結合的人才,法商結合人才應當界定為精通法律與經濟并同時具有良好的外語水平的高端人才。為實現法律為市場經濟服務,法律人為市場經濟建設服務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法學本科專業《商法學》課程必然要進行教學改革,關注學生綜合性素質的提高。
二、商法學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內涵
商法學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內涵極為豐富,主要是遵循學習規律,轉變商法學傳統教育觀念,采納以人為本的建構主義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生能力培養。運用授課主體的拓展、時間的拓展和空間的拓展從三個維度以立體化方式開展商法學的教學活動。通過教師的悉心指導,以全方位、立體化方式實現學生自身思維構造,從而掌握必備的商法學專業基礎知識,同時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專業應用能力。商法學立體化教學模式簡言之就是使商法學的教學活動在時空立體化模式中展開,具體包括授課主體的互動化、教學資源的立體化、教學方式的多元化、教學場景的復雜化、考核方式的多樣化。商法立體化教學模式采取多媒體教學技術,貫徹法教義學的教學理念,運用“以案說法”的實踐教學方法,汲取診所式教學法的合理內核,形成教師主導下的學生參與式的互動課堂教學,優化教學內容,逐步形成與教學內容配套的教學方法體系,改革考試評分方法,將課堂互動、視頻資料觀后感寫作以及考試三者結合,形成立體化教學模式。改變以往商法學“抽象、枯燥、乏味”的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僅掌握法律知識,而且具備法律精神、法律技巧,努力將學生培育成為知識+能力+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三、商法學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實現路徑
要實現上述目標和要求,確實應該對我國商法學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但絕不能矯枉過正。除了更新教學理念,更改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外,還要改革考試模式,使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考試模式相配套。在教學觀念上,要樹立全程教學,全程考核,邊教邊考,注重平時的新觀念;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取講授式、自學式、討論互動式、創設情景式、社會實踐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上,應緊扣立法,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運用所學進行實訓的機會。在考試模式方面,考核的側重點應由以前注重對知識的考核轉變為對能力的考核,切實做到以考促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改變以往“重期末、輕平時”的考核習慣,更加注重平時的檢測和考核,加強教學全過程的質量檢查。具體方案如下:
1.運用以人為本的建構主義教學理念,實現授課主體的互動化。在教育學家懷特海的眼中,教育是一個開放的、指向未來的過程,教育的全部目的在于產生活的智慧。學生們都是活的,教育只是對學生自動的發展給予指導,從而將學生引導到自主學習的道路上來。運用以人為本的建構主義教學理念,商法學立體化教學模式一改傳統的一言堂的授課模式,實現師生的多處發音,由教師“獨唱、單口相聲”變為有序的“交響樂”。根據授課內容的具體教學目的,由老師精心設計能夠激發學生能動性的教學環節,實現授課主體的互動化。使學生由原來被動地“坐著聽”變為主動地“站起來”講,由靜變動,使整個課堂主體都“立”起來,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嚴肅的課堂教學變得既有意義也有意思。
2.結成學習互助小組,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作為過程教育哲學的創始人懷特海鮮明的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既有專門知識又有文化的人才。在社會化分工日益加劇的今天,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團隊的力量,所以一個人的合作能力往往會影響他的成敗。針對學生上課出勤低、考試搞突擊的局面,倡導讓學生參與組織教學。根據自愿原則由班上的學生結成學習互助小組,為了充分發揮團隊效益,以十位同學劃為一個小組為宜。老師根據課程進度公布每個小組的學習任務,由學生自主設計展示方式,可以是制作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演情景劇的形式、新聞訪談形式、模擬審判、微電影等。但為了加強教學效果,由其他合作小組當評委,從內容的知識覆蓋度、形式的創新認可度、團隊合作默契程度和語言表達能力四個方面對展演組進行點評。通過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寄教于樂,使課堂教學中師生雙向交流更多,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互動,隨之而來的是學生學習更主動,缺勤率大幅度下降。
3.整合教師隊伍,增強教學效果。為了解決教師知識結構單一與培養學生復合能力之間的矛盾,需構建由院內教師、律師、法官、外籍教師組成的教師隊伍。在商法的重點知識講解環節,開展形式多樣的雙師教學,由兩名教師分別從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視角進行全面的講解,便于學生客觀詳細地知曉。請辦案經驗豐富的律師和法官走進課堂,作為實務部門的人員側重于從法律實務方面為學生進行講解,可為學生今后在律所和公檢法系統進行的實踐教學環節打下堅實基礎。外籍教師講授發達國家在商法領域的先進經驗,有利于促進學生了解商事法律領域中的英文術語和表達方式。通過這種緊扣社會需求、由課程到實踐的關聯式教學方式,將學校和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充分體現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觀。
4.借助多媒體立體化教學,豐富教學資源。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教育模式革新提供了新手段。多媒體立體化教學較傳統的黑板平面化教學,不僅教學方式多樣、信息量大,而且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可顯著提高教學質量。為了給學生全面呈現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教學中必須以教材為依托。但為了彌補圖書資料的匱乏,又必須借助多媒體技術共享網絡資源,豐富教輔資料。如:《大國崛起》《公司的力量》《激蕩三十年》《資本故事》等紀錄片以及商業精英的勵志故事、經典商事案例都可以以視頻方式引入課堂,從而營造豐富多彩的課堂盛宴。
5.對案例教學的修正。商法學的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合理平衡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如何在規范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大膽探索,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與激情,以實現有效教學極具現實價值。近些年來案例教學法受到高度重視,甚至有人認為以理論教學為主導的商法教學模式已經過時。毋庸諱言,我國商法教學確實應該進行改革,但決不能矯枉過正。應該看到,司法實踐本身離不開商法理論的指導,如果司法實踐者不熟悉商法概念、規則、原則,則不能正確地處理各類錯綜復雜的商事案件。因此,商法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應該彼此協調、互相促進。所以商法教學仍需繼續堅持講授理論為主,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拓展其實用性。商法教學應面對社會實踐,但并不是簡單的案例運用,而是以案例為中心、透過案例加深對理論的領悟、驗證理論和豐富發展理論,在案例解析中展示法律規范的正當性和社會實效,為法治革新提供論證。
參考文獻:
[1]賀衛方.中國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凌宇.建構主義理論對大學生學習的啟示[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3]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Calhoun.教學模式[M].荊建華,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