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占輝
摘 要:電子媒體在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中的應用,為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專題式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媒介條件和物質基礎,不僅有利于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形式,而且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供了寶貴思路。結合教學實踐的體驗,本文認為科學合理地運用電子媒體開展專題式教學,既有助于教師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有益于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電子媒體;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0-0256-02
科學技術的深刻發展催生出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對此廣泛而普遍地應用,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作為電子產品范疇的電子媒體,就是以電子設備為介質的信息傳播媒體,主要包括電視、電影、廣播、互聯網絡、移動通信等,在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教學中的科學合理應用,大大提高了教學過程的靈活性、便捷性和實效性,尤其是在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中,更能充分體現出電子媒體的獨特功能和感官魅力,使課堂教學活動煥然一新,課堂吸引力大幅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大面積提高,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這是傳統課堂教學中僅“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所不能比擬的。為了把“基礎”課上成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人生向導課,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主導作用,努力把教材體系轉變成教學體系,將教材智慧轉化為學生們自己的智慧。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感受和體驗,就電子媒體在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中的應用談談幾點體會。
一、為何將電子媒體應用到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中
(一)基于高職“基礎”課教材內容體系的考慮
將電子媒體應用到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中,首先是基于高職“基礎”課教材內容體系的考慮,因為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感受與體驗是有層次感和分門別類期望的。為了使教材內容體系符合師生的閱讀習慣和思維邏輯,專題式教學就是較好的嘗試。高職“基礎”課的邏輯體系是很嚴格的,因為高職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也是有層次遞進差異的。如“思想”是最淺層次的心理活動,是思維活動的結果,一般也稱觀念,屬于理性認識。“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修養”指培養高尚的品質和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度,或求取學識品德之充實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學說的要求培養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規矩,也指思想、理論、知識、藝術等方面所達到的水平。“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如果說思想道德修養主要涉及人的內心世界,即“自為動機約束”的話,法律則更多關注人的“外在行為”,屬于他律機制。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高職“基礎”課教材體系應該條理清晰,層層遞進,邏輯嚴謹。
(二)基于高職“基礎”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考慮
將電子媒體應用到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中,還有是基于高職“基礎”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考慮。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要求。教材體系是對一門學科進行系統闡述的理論體系,它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而編寫的,是教師進行講授的主要依據,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本材料。教學體系即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依據教學對象、教學目的、教學情境等因素的不同,為適應教育環境的需要而構建的一套理論講授表達體系。教材體系是構建教學體系的基礎和依據,其表現形式是比較穩定的書面文字;教學體系是指導教師系統傳授教材內容、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其表現形式是比較靈活的課堂教學。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是教師能動地對教材體系的再加工、再創造過程,也是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過程[1]。
(三)基于電子媒體的獨特功能和感官魅力的考慮
將電子媒體應用到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中,更主要是基于電子媒體的獨特功能和感官魅力的考慮。電子媒體主要包括電視、電影、廣播、互聯網絡、移動通信等介質,信息化社會條件下,它們在信息傳播、資料查詢、無線交流互動、多媒體互聯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聲、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地展示著各種各樣的信息,靈活多變地反映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多姿多彩,其獨特功能對人的吸引力、影響力、渲染力、引導力不言而喻。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中,由于將教材內容體系重新分類整合,在教材知識內容不能滿足課堂教學需求的情況下,充分應用電子媒體的互聯、互動、互交功能,吸引學生更多關注本課的培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律觀意義,增強對本課的興趣愛好,以此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二、如何將電子媒體應用到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中
如何將電子媒體應用到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應是如何上好專題式課堂教學的問題。所謂專題式教學,就是針對學生思想實際和社會現實問題,按照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打破原有教材的章節體系限制,選取若干專題作為深入分析講授的教學方式[2]。專題式教學打破傳統授課方式重在知識傳授的特點,在對教材內容全面系統把握的基礎上,結合現實需要和高職學生特點,將教材中的知識點用專題的形式貫穿起來,重在每個專題內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嚴謹性以及回答學生的思想困惑問題。高職學生畢業后要從事具體的實踐工作,專題式教學過程中,就應緊緊圍繞這個客觀實際,結合他們的工作環境期待和需求,注重他們的崗位和職業道德法律素質的養成教育。
(一)需符合課程教學目的
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應符合課程教學目的,為教學目的而服務。高職教育的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決定其培養的不是研究型人員,也不是學術型人才,而是動手能力較強、職業技能突出的技能型、復合型、實用性人才。無論是專業設置還是課程設置,都應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的,盡可能多地融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和實踐的要素,逐步做到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學生與技術工人的“無縫對接”。這就要求所有課程包括高職“基礎”課教學都要結合職業崗位要求的理論素養、思想道德素養及法律素養,引導學生注重整體素質的發展和提升,更加注重創業就業能力的開發和培養。
(二)需符合高職學生的成才實際
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應符合高職學生的成才實際,注重對他們基本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高職學生的認知能力實際,是教師面對的客觀存在。無論進行何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改革創新,都不能脫離這個客觀實際,否則就會“水土不服”,適得其反。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不僅應當有素質培養目標,而且應當有能力培養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難度很大、要求很高,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具體講,高職“基礎”課主要應當有以下兩大基本目標,即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
三、電子媒體在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應用中的完善
電子媒體在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得以科學合理應用,主要在于專題式教學方式的不斷完善。
(一)開課前需要和學生做好溝通說明
在高職“基礎”課的第一次上課時就要跟學生講清楚,講課的方式是專題式教學,并且是應用電子媒體進行教學,以避免學生們不理解、不支持,給教學工作帶來不便。由于人們的思維習慣是按部就班閱讀學習教材,專題式教學打亂了原來教材的知識內容體系,對知識進行重新編排、歸類,有可能同學們剛開始不太適應這種方式。可以采取試驗的方法,先試著講授幾節課,學生們適應了就繼續下去,如果學生們實在不能認可,就按照其他的教學方法講授。
(二)教學內容需要合理調整
充分利用電子媒體的靈活應變功能,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調整,避免與高職“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內容重復,否則就會出現越俎代庖的現象。有些內容有可能與“概論”課或者“形勢與政策”課重復,但也不要過多地擔心,只要在講課過程中注意尺度和分寸就可以了。高職“基礎”課應本著掌握基本理論、加強實踐環節、突出職業性特點、倡導自主學習的原則,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為目的,科學設計學習型工作任務,在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上力求體現職業性與科學性相結合、感性體悟與理性思辨相結合,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
(三)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電子媒體應用能力
將電子媒體應用在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中,對教師的理論功底和電子媒體應用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在選擇專題式教學之前,務必要做好三個準備。第一是心理準備,即整體熟練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第一次進行專題式教學有可能效果不是很好,感覺不到滿足感,經過調整心態、總結經驗后,一定會成功的。第二就是知識準備。第三是電子媒體應用能力準備,即在課前要將電子媒體使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搞清楚,使用中,如果出現故障,應及時有效處理。
電子媒體應用在高職“基礎”課教學中并不是新鮮事物,但與專題式的教學過程相聯系則是較為新穎的教學實踐,雖然二者結合的實際效果還有待時間來驗證,但從前期教學活動所反饋的整體情況來看,這樣的嘗試不僅給學生帶來了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而且通過對課堂教學活動不斷地調整和優化,在引導學生們自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律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提供科學合理的應用電子媒體能力,以及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等方面確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羅映光,等.簡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5).
[2]阮曉鶯.專題式教學在“概論”課教學中的運用及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