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摘 要: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適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個性發展都需要轉變以前的學習方式,在新的課程理念要求下,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整合多方資源,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加強交流與合作,培養更有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關鍵詞:學習方式 主動性 轉變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a)-0128-01
新課程理念對于中學數學教學提出新要求,指明新的方向,數學教學應該本著新課改的精神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而且要學會如何去掌握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該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1 培養獨立求解意識,敢于獨立探究問題
每解一道數學題都是從審題開始的,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探究的需要和獲得新體驗的需要。在做題時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讓學生先嘗試性解題,暴露思維過程,然后師生共同探究,效果會更明顯。例如,已知集合A={1,2},集合B={x|ax=2},而且A∩B=B,求a的值。我先讓同學自己做,大多數學生都解出了a=1和a=2兩個,有同學說a=0也可以,a=0成立的原因是什么?同學們急切地想知道,就主動去想,有沒有特殊情況?然后意識到集合B是空集時也成立。再如,學習橢圓定義時,我準備了一條細繩和兩個圖釘,將細繩的兩端固定在圖板上,再用鉛筆將細繩拉直并不斷運動,先讓學生觀察形成軌跡,啟發學生動手實驗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橢圓?形成條件是什么?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經過反復觀察、實驗、猜測、驗證之后茅塞頓開,而且將橢圓成立條件記得非常牢固,在對其進行建系求方程,研究性質時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掌握了相關知識,而且完善了解題過程,提高了思維能力,提高了對數學知識的探索與挑戰能力。
2 提升教學活動效率,充分提升學生自主探究意識
中學階段學生思維進一步完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都有很大的潛力,在教學中適當設計一些環節,有意識的針對學生進行訓練,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進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推到等差數列通項公式時,我設計如下步驟:(1)學生猜想公式結構,并分組討論(2)學生嘗試證明所得結論,教師觀察(3)師生共同品讀定義,列出相關等式(4)教師給定“累加法”定義,規范推導格式。在本節課中摒棄傳統教學方法中直接用“累加法”證明的抽象過程,通過學生探尋,激發興趣,再研究回顧定義,逐步探究解題過程,加大了學生參與程度,證明方法水到渠成的引入,降低了公式的抽象程度,而且為以后用累加法解決不規則數列求通項問題做了鋪墊,循循善誘,對公式的結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多動手、勤思考,為學生提供獨立處理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品格,教師更要鼓勵學生敢于面對并挑戰困難、挫折和失敗。
3 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作用,綜合利用用學校教育資源
發達的現代媒體,計算機、互聯網技術進入學校,為學生獲取信息交流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和豐富資源,多媒體教學集動畫、圖像、聲音于一體,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官,使抽象的問題更具體,更形象,而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助于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其優勢,豐富教學內容,轉變傳統教學方式,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屏幕上清晰地圖象,美觀規范的立體圖形,幾何畫板中具體的作圖過程,以及計算機準確的計算都會讓學生更清晰更明確的理解知識,例如必修三的第一章算法初步學生在電腦上親自體驗并正確使用計算器、進行小的編程演示,自主將程序框圖轉換成程序,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4 正確認識學生的多樣性,因材施教鼓勵個性發展
多樣性包括生理心理多樣性,發展過程和結果多樣性,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多樣性的前提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工作因時而進,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提高學生自身潛能。在教學時設計有梯度問題,根據學生掌握情況提出層次要求。例如:ABC中,,,求
大部分學生如此解:由可得;由可得,進而可求或。
有學生提出異議:由可知:,同理可知。
由知:不可能!即取不到。
故只有一解
學生在獨立分析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三角函數的單調性來確定三角形內角的取值范圍,嚴密論證了三角函數值取值的可能性。
5 小組式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交流與合作
數學課本中每一章都有思考題,每一節課后都有閱讀與思考,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我在課堂上采取分組教學,涉及學生自主學習問題,就讓他們互相交流,布置課外作業,就讓他們共同探索,例如:我把全班同學分按宿舍成五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團隊學習,以好帶差結對子,并在各組之間進行競爭,可以是數學概念,可以是解題,甚至在課堂上,進行小組交流解決問題。沒有交流就沒有合作,沒有交流就沒有相互促進,學生在分組中既有了助手可以解決一些困難又有了競爭意識,大家都想更加優秀,在分組中產生正能量。
由此可見,教師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很難適應新教材的要求,不利于提升學生能力,更影響學生發展,因此在教學中轉變教師的教育觀教學方式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數學成績。
參考文獻
[1] 田萬海.數學教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
[2] 饒漢昌.高中數學新教材體系問題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1998(9).
[3] 中學生學習心理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endprint
摘 要: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適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個性發展都需要轉變以前的學習方式,在新的課程理念要求下,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整合多方資源,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加強交流與合作,培養更有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關鍵詞:學習方式 主動性 轉變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a)-0128-01
新課程理念對于中學數學教學提出新要求,指明新的方向,數學教學應該本著新課改的精神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而且要學會如何去掌握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該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1 培養獨立求解意識,敢于獨立探究問題
每解一道數學題都是從審題開始的,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探究的需要和獲得新體驗的需要。在做題時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讓學生先嘗試性解題,暴露思維過程,然后師生共同探究,效果會更明顯。例如,已知集合A={1,2},集合B={x|ax=2},而且A∩B=B,求a的值。我先讓同學自己做,大多數學生都解出了a=1和a=2兩個,有同學說a=0也可以,a=0成立的原因是什么?同學們急切地想知道,就主動去想,有沒有特殊情況?然后意識到集合B是空集時也成立。再如,學習橢圓定義時,我準備了一條細繩和兩個圖釘,將細繩的兩端固定在圖板上,再用鉛筆將細繩拉直并不斷運動,先讓學生觀察形成軌跡,啟發學生動手實驗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橢圓?形成條件是什么?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經過反復觀察、實驗、猜測、驗證之后茅塞頓開,而且將橢圓成立條件記得非常牢固,在對其進行建系求方程,研究性質時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掌握了相關知識,而且完善了解題過程,提高了思維能力,提高了對數學知識的探索與挑戰能力。
2 提升教學活動效率,充分提升學生自主探究意識
中學階段學生思維進一步完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都有很大的潛力,在教學中適當設計一些環節,有意識的針對學生進行訓練,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進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推到等差數列通項公式時,我設計如下步驟:(1)學生猜想公式結構,并分組討論(2)學生嘗試證明所得結論,教師觀察(3)師生共同品讀定義,列出相關等式(4)教師給定“累加法”定義,規范推導格式。在本節課中摒棄傳統教學方法中直接用“累加法”證明的抽象過程,通過學生探尋,激發興趣,再研究回顧定義,逐步探究解題過程,加大了學生參與程度,證明方法水到渠成的引入,降低了公式的抽象程度,而且為以后用累加法解決不規則數列求通項問題做了鋪墊,循循善誘,對公式的結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多動手、勤思考,為學生提供獨立處理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品格,教師更要鼓勵學生敢于面對并挑戰困難、挫折和失敗。
3 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作用,綜合利用用學校教育資源
發達的現代媒體,計算機、互聯網技術進入學校,為學生獲取信息交流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和豐富資源,多媒體教學集動畫、圖像、聲音于一體,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官,使抽象的問題更具體,更形象,而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助于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其優勢,豐富教學內容,轉變傳統教學方式,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屏幕上清晰地圖象,美觀規范的立體圖形,幾何畫板中具體的作圖過程,以及計算機準確的計算都會讓學生更清晰更明確的理解知識,例如必修三的第一章算法初步學生在電腦上親自體驗并正確使用計算器、進行小的編程演示,自主將程序框圖轉換成程序,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4 正確認識學生的多樣性,因材施教鼓勵個性發展
多樣性包括生理心理多樣性,發展過程和結果多樣性,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多樣性的前提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工作因時而進,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提高學生自身潛能。在教學時設計有梯度問題,根據學生掌握情況提出層次要求。例如:ABC中,,,求
大部分學生如此解:由可得;由可得,進而可求或。
有學生提出異議:由可知:,同理可知。
由知:不可能!即取不到。
故只有一解
學生在獨立分析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三角函數的單調性來確定三角形內角的取值范圍,嚴密論證了三角函數值取值的可能性。
5 小組式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交流與合作
數學課本中每一章都有思考題,每一節課后都有閱讀與思考,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我在課堂上采取分組教學,涉及學生自主學習問題,就讓他們互相交流,布置課外作業,就讓他們共同探索,例如:我把全班同學分按宿舍成五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團隊學習,以好帶差結對子,并在各組之間進行競爭,可以是數學概念,可以是解題,甚至在課堂上,進行小組交流解決問題。沒有交流就沒有合作,沒有交流就沒有相互促進,學生在分組中既有了助手可以解決一些困難又有了競爭意識,大家都想更加優秀,在分組中產生正能量。
由此可見,教師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很難適應新教材的要求,不利于提升學生能力,更影響學生發展,因此在教學中轉變教師的教育觀教學方式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數學成績。
參考文獻
[1] 田萬海.數學教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
[2] 饒漢昌.高中數學新教材體系問題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1998(9).
[3] 中學生學習心理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endprint
摘 要: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適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個性發展都需要轉變以前的學習方式,在新的課程理念要求下,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整合多方資源,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加強交流與合作,培養更有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關鍵詞:學習方式 主動性 轉變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a)-0128-01
新課程理念對于中學數學教學提出新要求,指明新的方向,數學教學應該本著新課改的精神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而且要學會如何去掌握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該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1 培養獨立求解意識,敢于獨立探究問題
每解一道數學題都是從審題開始的,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探究的需要和獲得新體驗的需要。在做題時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讓學生先嘗試性解題,暴露思維過程,然后師生共同探究,效果會更明顯。例如,已知集合A={1,2},集合B={x|ax=2},而且A∩B=B,求a的值。我先讓同學自己做,大多數學生都解出了a=1和a=2兩個,有同學說a=0也可以,a=0成立的原因是什么?同學們急切地想知道,就主動去想,有沒有特殊情況?然后意識到集合B是空集時也成立。再如,學習橢圓定義時,我準備了一條細繩和兩個圖釘,將細繩的兩端固定在圖板上,再用鉛筆將細繩拉直并不斷運動,先讓學生觀察形成軌跡,啟發學生動手實驗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橢圓?形成條件是什么?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經過反復觀察、實驗、猜測、驗證之后茅塞頓開,而且將橢圓成立條件記得非常牢固,在對其進行建系求方程,研究性質時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掌握了相關知識,而且完善了解題過程,提高了思維能力,提高了對數學知識的探索與挑戰能力。
2 提升教學活動效率,充分提升學生自主探究意識
中學階段學生思維進一步完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都有很大的潛力,在教學中適當設計一些環節,有意識的針對學生進行訓練,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進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推到等差數列通項公式時,我設計如下步驟:(1)學生猜想公式結構,并分組討論(2)學生嘗試證明所得結論,教師觀察(3)師生共同品讀定義,列出相關等式(4)教師給定“累加法”定義,規范推導格式。在本節課中摒棄傳統教學方法中直接用“累加法”證明的抽象過程,通過學生探尋,激發興趣,再研究回顧定義,逐步探究解題過程,加大了學生參與程度,證明方法水到渠成的引入,降低了公式的抽象程度,而且為以后用累加法解決不規則數列求通項問題做了鋪墊,循循善誘,對公式的結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多動手、勤思考,為學生提供獨立處理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品格,教師更要鼓勵學生敢于面對并挑戰困難、挫折和失敗。
3 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作用,綜合利用用學校教育資源
發達的現代媒體,計算機、互聯網技術進入學校,為學生獲取信息交流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和豐富資源,多媒體教學集動畫、圖像、聲音于一體,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官,使抽象的問題更具體,更形象,而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助于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其優勢,豐富教學內容,轉變傳統教學方式,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屏幕上清晰地圖象,美觀規范的立體圖形,幾何畫板中具體的作圖過程,以及計算機準確的計算都會讓學生更清晰更明確的理解知識,例如必修三的第一章算法初步學生在電腦上親自體驗并正確使用計算器、進行小的編程演示,自主將程序框圖轉換成程序,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4 正確認識學生的多樣性,因材施教鼓勵個性發展
多樣性包括生理心理多樣性,發展過程和結果多樣性,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多樣性的前提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工作因時而進,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提高學生自身潛能。在教學時設計有梯度問題,根據學生掌握情況提出層次要求。例如:ABC中,,,求
大部分學生如此解:由可得;由可得,進而可求或。
有學生提出異議:由可知:,同理可知。
由知:不可能!即取不到。
故只有一解
學生在獨立分析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三角函數的單調性來確定三角形內角的取值范圍,嚴密論證了三角函數值取值的可能性。
5 小組式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交流與合作
數學課本中每一章都有思考題,每一節課后都有閱讀與思考,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我在課堂上采取分組教學,涉及學生自主學習問題,就讓他們互相交流,布置課外作業,就讓他們共同探索,例如:我把全班同學分按宿舍成五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團隊學習,以好帶差結對子,并在各組之間進行競爭,可以是數學概念,可以是解題,甚至在課堂上,進行小組交流解決問題。沒有交流就沒有合作,沒有交流就沒有相互促進,學生在分組中既有了助手可以解決一些困難又有了競爭意識,大家都想更加優秀,在分組中產生正能量。
由此可見,教師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很難適應新教材的要求,不利于提升學生能力,更影響學生發展,因此在教學中轉變教師的教育觀教學方式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數學成績。
參考文獻
[1] 田萬海.數學教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
[2] 饒漢昌.高中數學新教材體系問題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1998(9).
[3] 中學生學習心理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