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蘭察是清代索倫名將,一生戰功卓著,有乾隆朝“武臣之冠”盛譽。在戰場上海蘭察往往身先士卒、勇往無前,取得非凡戰績的同時,也多次受傷,本文利用檔案等史料對海蘭察受傷問題進行了考證和梳理。
[關鍵詞]清代;海蘭察;受傷
海蘭察,多拉爾氏(一作杜拉爾氏),呼倫貝爾索倫(今鄂溫克)鑲黃旗,后入滿洲鑲黃旗,乾隆時期名將,被譽為乾隆朝“武臣之冠”。海蘭察一生戰功卓著,晉封一等超勇公,四次繪像“紫光閣”。其一生先后參與平定準格爾部叛亂、大小和卓叛亂、出征緬甸、平定大小金川、征討甘肅撒拉爾回蘇四十三、討伐甘肅逆回、平定臺灣林爽文、出征廓爾喀等。戎馬一生的海蘭察,每逢戰陣往往身先士卒、極為奮勉,乾隆皇帝曾提到“臨陣勇往,是其素性”。[1]在戰場上“冒槍石馳殺”的海蘭察受傷在所難免。本文利用史料,對海蘭察戰場上受傷情況進行考證。
海蘭察的第一次受傷是在平定大小金川過程中,據《清史列傳》記載:乾隆三十九年(1774)九月,參贊大臣海蘭察率兵攻取遜克宗水碉過程中,“賊槍石如雨,海蘭察左頰傷。時額森特已取遜克宗右第一寨,海蘭察帶兵逼第二寨下,躍入,剿殺殆盡。”海蘭察的英勇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諭曰:“海蘭察傷甫平,復仍帶兵攻奪堅碉,尤堪嘉獎,著阿桂記冊,俟攻得勒烏圍,一并議敘。”[2]在《欽定八旗通志》、《清國史》、《清史稿》等文獻的海蘭察傳目中與此略同。但上述記載實際有誤,據《參贊大臣海蘭察等奏報海蘭察督兵攻打碉寨時受到槍傷片》(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奴才海蘭察于第三次帶兵攻撲碉寨之時,見隘內各賊人前來救援,正在用槍打賊,左肘被賊槍傷,并未撞骨,現今已取出,上緊條理,不久即可就愈。”[3]可見,海蘭察在奏折中明確寫到自己是“左肘”受傷而非“左頰”,且時間應該為十二月而非九月。
海蘭察的受傷使乾隆皇帝十分掛念和關心,多次上諭中垂詢海蘭察的傷情和治療情況。在乾隆四十年(1775)正月寄給定邊將軍阿桂的上諭提到:“朕甚牽掛,著將此寄信阿桂,海蘭察所受之傷,診治情形如何,現在是否痊愈,即行奏聞,以釋朕懷。欽此。”[4]后再次垂詢。但是阿桂兩次并未具奏,乾隆皇帝再次上諭催促阿桂,“朕甚軫念。著將此寄信阿桂等,查明海蘭察肘傷,此間痊愈與否,乘便奏聞。”[5]對于乾隆皇帝格外所施隆恩,海蘭察先后上《參贊大臣海蘭察奏為奉旨垂詢傷情恭謝皇恩折》(乾隆四十年正月十一日)和《參贊大臣海蘭察奏報槍傷稍愈尚可帶兵及恭謝皇恩情形折》(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七日)兩道謝恩折。
乾隆四十六年(1781),海蘭察作為參贊大臣征討甘肅蘇四十三過程中再次受傷,是年閏五月,“率屯練兵取賊卡四,棄馬步戰,受槍傷。上憫其勞,諭阿桂撫慰之。”[6]據《清實錄》記載,乾隆皇帝連續兩天諭令中分別提到“深堪嘉憫,著各賞大荷包一對,小荷包二對”和“昨已俱加恩賞。阿桂尤須加意撫慰”。[7]
乾隆五十七年(1792),海蘭察作為參贊大臣征討廓爾喀過程中“馬足中槍”,乾隆皇帝詔諭:“海蘭察與賊接戰,馬匹受傷,幸未顛蹶。實賴上天護佑,為之額手虔謝。特賞給行幸常佩護身佛一尊,以為諸事吉祥佳兆。海蘭察臨陣勇往,是其素性,但身為參贊,所關甚重,以后接仗時,固當督率士卒,鼓銳直前,然究加意持重,不可輕于冒險,此必當謹遵訓誨也。”[8]
海蘭察在戰場上受傷,雖然多次得到乾隆皇帝的撫慰和嘉獎,但對海蘭察身體也帶來了很大的傷害。乾隆五十八年(1793)二月,征討廓爾喀凱旋而歸的海蘭察即腿疾復發,乾隆皇帝打破了武臣不乘轎的慣例,“著格外施恩,賞令乘轎”[9]。是年三月,海蘭察即“病卒于家”,幼年從軍的海蘭察一生征戰38年,病卒時應該僅50多歲,乾隆皇帝亦惋惜其“年尤未老”[10],并一改“非陣亡者,例不入昭宗祠”,加恩其入祀昭忠祠,其主要原因即為海蘭察“軍營奮勉,曾受多傷。”[11]另外,海蘭察在戰場上身先士卒,勇往無前的個性也深刻的影響了他的子孫,其子安祿在嘉慶四年(1799)征討川陜白蓮教起義中,于王家山追賊時中槍陣亡,安祿當時不過30歲出頭,嘉慶皇帝甚為憫惜,“安祿甫至軍營,即能奮不顧身,海蘭察于九泉之下,亦當自喜有子。”賜其謚號為“壯毅”,入祀昭忠祠,賞銀一千兩治喪,“恤忠之典,與大員殉難相同。”[12]
參考文獻:
[1][7][9]清官修.高宗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卷1406.卷1133.卷1406.
[2][6][8][11]清官修.王鐘翰點校.清史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1910.1912.1914.1915.
[3][4][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鄂溫克族自治旗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編.清宮珍藏海蘭察滿漢文奏折匯編[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227.237.249.
[10](清)盛昱集錄.雪屐尋碑錄[M].沈陽:遼海書社,1934:81-78.
[12](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M].北京:中華書局,1984:743.
作者簡介:趙金輝(1979—)內蒙古通遼市人,呼倫貝爾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講師,歷史學碩士。研究方向:城市史、北方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