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高校學生工作使命是一致的。新形勢下學生工作面臨的環境和學生的現狀,需要高校學生工作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永恒的主線貫穿始終,積極推進高校學生工作的理念創新,不斷創新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法,充分拓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載體。
[關鍵詞]高校;學生工作;核心價值觀
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給我國高校學生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使之成為“值得信賴、堪當重任、大有希望”的接班人,是當前大學的重要任務和歷史使命,它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學生工作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永恒的主線貫穿始終。
一、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高校學生工作使命的一致性
1、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內涵
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發揮根本性指導作用、影響社會成員行為取向的最根本的價值理念,它是國家、社會、公民的基本價值尺度。20世紀中葉美國廣泛盛行相對主義德育理論和形式主義德育理論,社會整合出現危機。為改變美國社會當時糟糕的道德現狀,美國政府、社會和個人開始反省,最終提出核心價值觀的概念。經過多年的學校教育,形成了比較系統規范的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1]。新加坡政府源于當時國內面臨的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于1991年頒布《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把五大共同價值觀作為新加坡的核心價值觀,不遺余力地加以教育和強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面對目前國際國內形勢,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命題,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居統治地位、起指導作用,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大廈的基石,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生命線。
2、高校學生工作使命
高校擔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任務,高校的中心工作和最根本的任務是人才培養。我國高校學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逐步成長起來的,在培養人才、完成辦學目標中承擔著重要任務,社會與高等教育的發展影響著高校學生工作使命的發展。學生工作既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對人才培養工作的諸多方面有著重要影響;學生工作事關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學生工作的水平關系著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工作的成敗,關系著人才培養工作的成敗。新時期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使命是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內涵主要包括發展學生的道德、智力、實踐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等,這些是學生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核心是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和智力發展。我國高校學生工作必須承擔起具有歷史意義的重任,在堅持使命、發展使命上的基礎上開展工作,促進學生發展[2]。
二、高校學生工作的現狀與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本質體現
學校的出現是教育從生活過程中剝離出來,形成自己相對獨立形態的標志。隨著社會對教育的需求發生變化,教育的功能也隨之發生改變。不論學校功能如何演變,自學校出現之日起,居于中心地位的教育社會功能就是為統治階級的政治服務沒有改變。學校教育自奴隸社會創立以后,在長達幾千年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它的中心功能就是為統治階級政治服務;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社會要求學校教育為社會物質生產服務,為科學文化的普及與發展服務,教育為政治服務的功能一度變得隱蔽起來,但教育為個體發展服務的功能被鮮明的提出來;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性質要求學校教育做到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與促進個體發展的功能協調一致,它代表了人類學校教育發展的政治方向[5]。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逐步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
2、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內在需求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及其發展態勢良好,價值取向積極向上,政治態度堅定鮮明,較好地體現了時代特征。但在一些大學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絕大多數學生希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成就一番事業,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也實現自我人生價值。這需要高校學生工作把黨和國家對學生的期望與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內在需求聯系起來,內化為學生的需要,通過核心價值觀教育來主導學生、啟發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成就自我。
3、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高校學生工作的現實要求
從教育的本質看,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培養人的活動,是使受教育者社會化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功能的內涵和外延有著不同的體現形式。建國初期直至改革開放前,我國高校學生工作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在改革開放后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高校學生工作更多地靠經驗和習慣去完成,是服從與上級的安排和行政指令,強調政治,強制約束和思想灌輸。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學生工作的領域和內容不斷拓寬和豐富,學生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斷增多和提高,高校的學生工作逐步改變了原來管理本位的思想,更多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工作從重視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發展成為以服務指導促發展成為趨勢。教育從單純的教育職能向管理和服務的演化過程,是與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多樣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相適應的[4]。
從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看,教育是基礎,管理是保證,服務是拓展,因此高校學生工作必須堅持教育、管理、服務的統一。縱觀目前高校學生工作,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學生工作的指導思想就是保穩定,核心工作就是抓資助、抓就業抓服務,而忽視了價值觀的教育和日常管理。為學生學習生活提供資助、為就業提供幫助,是服務的新型形式,可以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但它沒有也不可能解決學生深層次的問題。穩定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學生工作也不例外,但學生工作目標僅僅是穩定的話,就不可能有創新和突破,更不可能完成自身的使命。目前不少高校出現了教育功能弱化、管理權威削弱、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部分學生工作隊伍沒有真正把握服務工作的服務性質及其育人內涵,使得這些工作既游離于教育和管理職能,又沒有在服務職能的框架內得到有機整合,其服務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5]。少數受到資助和幫助的學生片面認為這一切理所當然,感激之心感恩之情蕩然無存,這是價值觀教育的缺失。高校培養的是未來的接班人,其政治面貌與文化教養、精神面貌如何,對整個社會建設和發展至關重要。如果他們缺乏民族擔當責任意識和能力,那是學生工作的迷失、教育的失誤和民族的悲哀。因此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主題教育活動的形式有意識的灌輸給學生,這是時代賦予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的現實要求。
三、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探索
1、積極推進高校學生工作的理念創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思想保證和行動指南,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主體。《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的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要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當代大學生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貫徹落實胡總書記關于學生工作的要求,需要高校學生工作不斷創新學生工作理念,堅持以人為本。
2、不斷創新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法
美國學校實施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為知識依托,以科學的調查研究、系列性的實驗為依據,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客觀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主要方法主要有價值灌輸、價值澄清和價值分析等,通過學校課程、學校環境、課外活動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收到了很好的實效,新加坡核心價值觀教育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美國學校和新加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成功經驗,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借鑒。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關鍵在于將大的、抽象的、理論性的、與現實生活有一定差距的觀點轉化為學生切實需要的、樂意接受的、能夠理解的概念。因此,我國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要結合時代特征,靈活地綜合使用各種價值觀教育模式和方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結合起來,將傳統的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價值觀與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價值觀結合起來,將教育引導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將幫困助學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注重學生批評能力、辨析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避免生硬灌輸,使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轉化為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3、充分拓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載體
一是充分發揮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宣傳與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和學生政工干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和教育過程中必然處于主導地位。這就要求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合學生政工干部要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引導大學生通過日常生活去體會、感悟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載體功能。校園文化活動是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要積極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心的主題教育活動,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滲透到各類活動中去,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凈化校園精神環境。還要加強對學生會組織、社團組織的指導,健全和完善各種管理制度。三是發揮網絡教育和社會實踐的積極作用。正確的導向是意識形態宣傳的靈魂,高校要發揮網絡教育的引導力量,大力宣傳的主導思想價值觀;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的磨礪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6],通過這一陣地影響大學生的意識和行為,使之成為“值得信賴、堪當重任、大有希望”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艾政文.美國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法途徑及啟示[J].雞西大學學報,2010(4)第5-6頁.
[2]儲祖旺,劉金錠.論高校學生工作使命[J].中國高教研究,2008(2)第63頁.
[3]葉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37,53-57.
[4]李榮華.如何提升高校學生工作科學化水平[N].光明日報,2011-02-07.
[5]潘世墨.高校學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務”的辯證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07(10)第11頁.
[6]楊麗娟,石艷華.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微[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8)第92頁.
作者簡介:耿海洋(1983-),男,江蘇徐州人,淮陰工學院思政部教師,南京理工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