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巧蓮
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闡明朗讀有助于對文章的理解,領悟文章的情感,獲得知識技能,夯實基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洗練語言,規范表達,培養正確.流利.清晰的表達習慣。
朗讀語氣.語調是其藝術表現力的靈魂。通過藝術的表達賦予作品生命力藝術的再現。朗讀的形式多種如帶讀.齊讀.分組朗讀.分段朗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形式多樣化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準文章,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歷史教學中合理巧妙地借鑒語文中朗讀技巧,運用豐富多變的語調.語氣.生動活潑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高效課堂服務。
一、集中學生注意力,增強課堂氛圍
初中歷史教學中預習環節,學生往往草草應付,課文歷史知識點生疏,課堂氛圍較弱。全班齊讀課文,以優生帶差生.以多數人帶動少數人,使班級融為一個整體。朗讀中學生眼.口.心集中于課文,即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起到預習課文的作用。同時在朗朗書聲中使學生的思維平靜.專注于課本有助于課堂氛圍的形成。
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歷史素養
現在教學注重師生互動,提倡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形式。如在《宋金對峙》中將學生分宋.金兩組,每一小組齊讀規定內容并完成相應問題。初中生好勝,分組對抗調動學生情緒積極參與到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朗讀給予評價,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同時鼓勵學生分角色朗讀,如何藝術的再現岳飛,請學生表演并說明原因。通過角色朗讀使學生對歷史人物岳飛有更充分的了解和感悟。綜合歷史人物及其歷史背景和其作用,是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歷史素養,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展示學生的個性。
三、突出教學重點,提升學生歷史知識整合能力
歷史教材中重要的內容,教師可用帶讀的形式突出教學重點,使學生對課文歷史知識點清晰的掌握,提高課堂效率。課文學習結束穿插運用默讀.自由讀等,讓學生反復.朗讀有助于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掌握,整合并儲存歷史知識。
朗讀是初中歷史教學中主要的閱讀方式。它是熟悉課文內容.獲取歷史信息的重要途徑,學生在朗讀中學生領悟到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歷史教學中它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一項藝術,發揮朗讀巧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