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竹
摘 要:繼湖南電視臺《爸爸去哪兒》橫空出世且收視率一路飆升后,其他衛視的“爸爸”也都傾巢出動,浙江衛視的《爸爸回來了》,湖北衛視《爸爸你好嗎》,陜西衛視的《好爸爸壞爸爸》等接踵而至。競相模仿的背后,究竟是什么讓《爸爸去哪兒》如此成功?
關鍵詞:明星效應;版權;差異化;傳統;后期制作;營銷
0 引言
當觀眾對《中國好聲音》《中國夢想秀》《星跳水立方》等真人秀節目感到疲乏時,《爸爸去哪兒》則以迅雷之勢呈現在觀眾的視野里,刮來了一股“爸爸”之風。下文中筆者試圖對《爸爸去哪兒》火熱的原因做簡要分析。
1 明星效應
明星效應即是指所有企業的每一種產品都應該追求市場的最大效用——需求數量的最大化,以此為目的,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明星效應在電影電視、廣告中的應用十分廣泛。[1]而商家們為什么都要選擇當下關注度很高的明星為自己代言呢?據《化妝品報》對洗發水明星代言的調查:在看過廣告之后,8O%的消費者印象最深的是在廣告代言中的明星,60%的消費者在記住廣告明星的同時記住了洗發水的品牌。潘婷位列國內洗發水前三甲,林嘉欣、周惠敏、湯唯、蕭薔、林志玲等著名影星歌星都曾為其代言。海瀾之家請海歸背景的吳大維做品牌代言人,為的就是借其國際化的形象,增加海瀾之家的時尚品味。因此,明星效應是商家樹立自己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
《爸爸去哪兒》邀請的林志穎、郭濤、王岳倫、田亮、張亮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其中林志穎和郭濤的人氣是毫無疑問的。王岳倫作為李湘的丈夫,其關注度也相當高。田亮是著名的金牌跳水運動員,所以他也是有一定的人氣的。而張亮,雖然他是中國首席男模,但是并沒有很多人知道他。可是,他占有當時特別火熱的一大特點——大長腿,而這就為他吸引了大量少女粉絲。
其次,每個人都有窺私欲。心理學專家張素霞說道:“窺私欲是人的好奇心使然,這便使人們喜歡關注別人的隱私,特別是那些比較受人關注的人士。”今天的人們被媒介重重包圍,甚至存活于虛擬媒介中。所以,人們都希望看見生活中的明星到底是什么樣子,是否和想象中一樣高高在上?在遇到生活上的問題時他們將如何解決?《爸爸去哪兒》很好地滿足了觀眾的窺私欲以及娛樂心理,觀眾們抱著一種看熱鬧的心理,希望看見明星們手足無措、為生活犯愁的樣子。明星效應可以為電視節目帶去高收視率,也就帶去了高利潤。
2 購買國外版權
為何現在國內各大衛視熱衷購買海外電視綜藝節目版權?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引自荷蘭的《the voice from holland》,東方衛視的《中國夢之聲》引自美國的《American idol》,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的《謝天謝地你來啦!》則是引自澳大利亞《thanks god you are here(你是主的恩賜)》。購買國外綜藝節目版權成本低,風險小,回報高。[2]引進的海外綜藝節目,都是經過市場檢驗的,照搬過來,收視率就會有保證。而在以收視率論成敗的環境下,電視綜藝節目制作者往往會走捷徑,將已被關注的節目模式重新包裝成一檔新節目。
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引自韓國MBC電視臺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爸爸!我們去哪兒?》。首先,引進國外成熟的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打造“本土化”的電視節目,可以迅速提升衛視頻道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其次,只用沿襲固有的節目套路,學習韓國團隊的制作經驗,這就避免了許多創作方面的問題和節目制作的硬件問題,從而提升了電視節目制作的水平。這也為電視節目奠定一定的收率基礎,擁有一些原有的觀眾基礎。而且,中韓文化差異性較小,復制韓國的節目不會水土不服。
3 增加戲劇化效果
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中寫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爸爸去哪兒》作為一檔戶外真人秀節目將背景設置在開放式的戶外,則增加了故事發展的戲劇性,使得節目的內容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3]在第2013-11-29期山東威海站,天天主動要求幫爸爸做菜,爐火不旺了,天天又自告奮勇地去拉風箱。結果他離風箱太近,冒出來的火花則跳到了頭發上,被燒掉了一點頭發。在第2013-12-06期湖南平江站時,kimi為了獻愛心和angela一起為當地小孩洗衣服時一不小心掉進了村民用的洗衣井。這些突發事情則為節目提供不少看點,也牢牢抓住了觀眾們為“萌孩”擔憂的心。
4 與中國社會傳統習俗的反差
中國家庭責任的格局一般都是“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以及“嚴父慈母”的親子形式。在中國一半以上的家庭中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而父教缺席狀況嚴重。
而參與《爸爸去哪兒》的星爸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平時忙于工作,與孩子的互動甚少。家里教育孩子的工作則由妻子全權負責。《爸爸去哪兒》將父親設置成了教育子女的主角,這便顛覆了人們的普遍觀念,與中國傳統習俗形成反差。而這種反差,能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吸引人們的好奇心,使觀眾們有看下去的欲望。哈佛大學一項關于父教的研究顯示,美國教育專家認為:一個人要發展兩方面的能力,一個是親密性,一個是獨立性。母親的天然優勢是培養孩子的親密性,而父親則培育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爸爸去哪兒》將父親推向了教育子女的中心,則引起了人們對教育問題的共鳴,尤其是對父親教育的共鳴。[4]這樣一來,就有不少觀眾為了知道爸爸們到底會怎樣教育孩子而觀看節目。這也使節目獲得了與女性觀眾規模相當的男性觀眾,觀眾層次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爸爸去哪兒》將父親設置為教育主角,對中國教育很有啟發性,也引起了人們對中國教育現狀的反思。
5 后期制作精良
戶外真人秀不同于演播室制作,拍攝時間長、剪輯難度大,都是戶外真人秀節目制作的困難。[5]據了解,《爸爸去哪兒》共有40多個機位,其中活動機位20多個。節目組則采取了無縫錄制,素材超過1000小時,外出拍攝團隊多達150人。在具體分工上針對明星的拍攝攝像共分為5組,每組2到3人,而在明星居住的屋里一般都會有兩個監控攝像頭。這樣一來,也就使節目的內容更加豐富,也更加真實。
《爸爸去哪兒》字幕的制作不僅解釋了一些難懂的畫面,還將許多隱藏的笑料提煉出來。例如,“森碟”的出現就深刻地體現了何為“神字幕”。在某些深情的時刻,“神字幕”也恰到好處的渲染了氣氛,使觀眾心頭一熱。例如,天天在給張亮一個香吻的時候,出現了“最喜歡爸爸了”的字幕,這使得許多觀眾被他們濃厚的父子情所感動,繼而會心一笑。
6 營銷方式
《爸爸去哪兒》利用社交網絡助推傳播。首先與視屏網站深度合作,豐富獻上節目宣傳。它還借助衛視欄目平臺,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得到了湖南衛視王牌節目《天天向上》的讓位和《快樂大本營》的宣傳。其次,是網友的自發傳播。在微博里多次出現#模擬森碟長大后情景#、#爸爸去哪兒之甄嬛版#、#天天張亮父子情深#等話題討論和“xxx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的網絡流行語。推動了該欄目品牌的推廣。
7 總結
72小時里五個明星爸爸與他們子女在鄉村里的真實記錄,與諸多電視元素的有機結合,造就了《爸爸去哪兒》獨特的吸引力。如今大眾文化占領文化市場的趨勢下,綜藝節目只有不斷地放低姿態、貼近大眾,才能夠獲得更加長久的生命。在創新意識極度缺乏的中國社會,電視節目想要發展就必須立足于本土,挖掘更多有新意、有創意的原創電視節目。而將父親推向教育的中心,則不僅有利于男女在性別角色上的平等自主選擇和全面發展,也有助于增進兒童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和諧美滿,引發了人們對傳統家庭教育的反思。
參考文獻:
[1] 張巨才.明星廣告戰略的選擇與實施[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2004.
[2] 陳少峰.文化產業商業模式[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 鄭穩穩.用懸念和細節打造強勢吸引力[J].聲屏世界,2007(8).
[4] 姜雪蘭.“爸爸去哪兒”提醒父親轉型[N].新華社,2013-10-30(007).
[5] 華穎.受眾為上,模式為先,內容為王——英國電視節目創新與開發有感[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