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重分析“蘋果”模式中的一些值得學習的產品設計以及好的設計策略,對于國產智能手機未來發展的一些啟發。
關鍵詞:創新;可持續性發展;設計策略
0 前言
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的信息溝通必不可少,信息的傳遞從來沒有被忽略過,從原始時代的費時費事,到現在的輕松簡單,信息傳遞效率的不斷提高促進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經濟發展必然促進科技的不斷進步,從而帶動信息工具的不斷提升和普及。因此,在信息高速化時代,個人移動通訊工具注定要成為人與人社會交往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從開始的功能簡單的通話,短信,拍照,到現在的智能多功能,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將越來越多,進入到2014年,個人移動手機用戶在不斷創新高,其中智能手機的用戶比例也不斷提高,每年的新手機消費也在幾千萬部,這個市場將會變得越來越被重視,蘋果手機產品的巨大成功就是證明。這也使得全世界的人為之追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于任何一個手機廠商來說都不會忽略這個市場。這幾年間,有的廠商逐漸沒落,如曾經的行業巨頭諾基亞,而蘋果卻從一個新加入者變成了智能手機行業的領頭羊,不得不讓感嘆,在這場時代的變革中,讓我們看手機的競爭已經從功能機向智能機方向轉化,而軟件和內容服務上的競爭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欣喜的是在我們國內,魅族,小米等新興廠商卻能在變革中崛起,給本已孱弱的國產廠商注入新的血液,他們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功,都不能繞過行業標桿“蘋果”模式的影響,加之互聯網營銷模式的及時切入,更符合互聯網時代的要求。作為智能手機行業的標桿,“蘋果”的影響力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步入后喬布斯時代的“蘋果”,能否再續輝煌呢?特別是iphone6的發布,讓我們看到創新性的亮點越來越少,只能在更高的配置和更大的屏幕上面做文章,這在喬布斯時代是不可想象的,一貫堅持自己原則的“蘋果”,也變得越來越妥協,妥協將是創新的絆腳石,而創新才是“蘋果”模式的精華所在。對于我們國產廠商來說,在沒有核心硬件技術,更沒有屬于自己的操作系統的前提下,更應該學習“蘋果”成功模式中好的設計策略,有些策略是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和借鑒的,在未來的路上,我們還要面臨很多的難題,或許需要更多國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解答它。
1 “蘋果”模式的分析
每個優秀的產品能夠取得市場的成功,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創新,從2007年第一代蘋果手機問世,具有革命性的各種設計因素融入其中,簡潔一體化外形設計,全新的觸控操作,功能上也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契合了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個人智能移動終端的要求,這些都讓人耳目一新。不管是產品本身的造型,還是操控系統的使用體驗,以及軟件應用上的完美搭配,其創新性都具有歷史里程碑意義。雖然在這之前已有搭配微軟windows mobile系統的移動智能手機,但在操作上太過復雜,界面操控不適應大多人簡單易用的要求,而相反,蘋果操控系統簡單易用,從小到幾歲的小孩,大到幾十歲老年人,都能輕松上手。另外還有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應用上的不斷更新,智能手機本身的功能是固定,只能通過各種各樣的新應用來不斷滿足用戶各種需求,這才是更多人越來越喜歡使用智能手機的原因,它的應用市場好比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海,用戶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更有新鮮的應用在不斷出現,這種開放的應用市場模式,充分體現了蘋果在戰略上的正確性,短短幾年就培育出一個巨大的App Store,充分發揮市場的競爭和激勵機制,這樣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參與其中,大量優秀的應用不斷問世,早在2012年底應用數量就突破100萬,成為應用最多的操控系統,從而更加鞏固其行業龍頭的地位。在蘋果的影響下,智能操控系統另一大陣營就是GOOGLE公司旗下的安卓系統,其通過免費授權使用的開放模式,借助眾多手機廠家的加入,迅速發展起來,整個移動智能操控系統形成雙雄爭霸的局面。而傳統的非智能移動制造巨頭諾基亞,卻在時代的變革中,思維固化,未能及時變革,最終敗下陣來。
蘋果公司移動產品的成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在其產品身上體現了最高的設計水準,從產品設計,包裝設計,到平面設計都能讓人津津樂道。以包裝設計為例,傳統的手機包裝,都是以大取勝,內部結構馬虎,無巧妙性可言,而蘋果手機的包裝,小巧精致,更注重細節,充分表達了精益求精的產品品質。這樣的設計策略,不僅節約了材料,減少浪費或污染,甚至運輸成本也降低了。這讓我不得不想我們前幾年的月餅包裝,盲目追求大而繁,結果讓消費者困惑,是吃包裝還是吃月餅,這種無節制的錯誤設計風潮,不但提高了消費者的使用價格,而且造成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這是一個企業沒有社會責任感的體現,終歸是不會持續發展的。
2 未來的挑戰
目前的移動智能手機的發展,似乎又進入到一個新的瓶頸,這或許又是一個新的機會或挑戰,任何一個企業想要得到持續發展,或許蘋果公司的成功能給我們啟發,在它的產品開發中,指導產品設計的一些好策略,是永遠不會變的,比如簡單易用,良好的人機交互,以人為本,尊重消費者,有社會責任感等等。這些好策略中,有些是需要長期堅持,始終貫穿到產品開發整個過程中,才會有成效,如果我們急功近利,也是不會有持續性的。目前來說,國產手機廠商,有喜有憂,喜的是以小米,魅族等為首的新興制造廠商,讓我們能看到他們超強的學習模仿和創新能力,他們在產品開發的策略上也充分考慮用戶使用體驗,不但能有出色而過硬的產品質量,如小米手機在出廠都會做各種使用測試,這在過去是很難見的,而且還在操作系統的優化上融入符合國人習慣的交互設計,能夠在軟件開發上的重視也足見其戰略眼光的高遠,因為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智能設備在市場上的競爭,只有軟件和硬件的完美結合才是最有競爭力的。但目前來說,我們更要看到不足的方面,在“蘋果”等大牌廠商面前,我們還只能算是學生,如果自己不迅速成長起來,會永遠處于被動局面。令人擔憂的是,現在大多國產廠商的競爭策略,還停留在初級的競爭策略上。例如,靠模仿,靠拼配置,拼跑分,拼價格來贏得市場,這也絕不是明智之舉,注定是不可持續發展的。我們應該多挖掘消費者新的需求,以創新為主導,開發新的智能設備及軟件應用,通過拓展新的設備來滿足消費者不斷更新的需求,如手機屏幕尺寸不斷放大所帶來的便攜障礙所衍生的智能穿戴設備的需求下,市場已經開始出現支持應用消息和來電提醒的智能手表等,這將是下一個逐漸開發的新市場,以三星,摩托羅拉,LG等大牌廠商以及蘋果公司的介入,注定將會充滿挑戰。另外,記錄運動的和睡眠的智能手環,以及GOOGLE公司的智能眼鏡等等,隨著這些智能穿戴設備不斷完善和成熟,或許能給我們在智能手機設計上提供一些啟發,如何去更好地讓智能手機去適配這些新設備,也將是下一個值得重視的設計熱點。
參考文獻:
[1] 吳瓊.手機革命:從功能到服務的手機設計轉向[M].裝飾,2013(237).
作者簡介:彭飛勝(1980—),男,講師,2007年研究生畢業于川音成都美術學院,現任教于內江師范學院張大千美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產品造型,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