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齊
摘要:隱喻是人類認知事物的一種基本方式。隱喻在人類語言與認知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產生于人類的思維過程,反映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方式,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聯想從一個認知域映射到另一個認知域的過程。概念語法隱喻作為隱喻的一個部分,對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認知;概念隱喻;概念語法隱喻
中圖分類號:H31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0-0148-03
一、隱喻的認知本質
萊考夫和約翰遜對隱喻進行了最廣泛的定義:隱喻的本質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某一類事物[1]195。在人類對世界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始終都保留著與世界的相互聯系、情感及認知,與其有著牢不可破的關聯。隱喻作為一種體驗,一種方式,始終也解釋著人與世界之間的聯系。所以,隱喻的本質實際上就是人類用熟悉的具體事物來認知陌生的抽象的事物的過程。
人類在對世界進行認知的過程中,由認知主體和環境相互作用產生了關于世界的概念,因而語言符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Ungerer與Schmid[2]指出,抽象事物的認知模式是基于基本的生活體驗,這是語言認知觀的一個重要部分。人類最早創造并使用的詞匯多是表示具體事物的,隨著逐漸在這些具體概念中獲得抽象思維能力,往往會借助具體事物詞匯來表達和理解抽象的概念,如此便構成了人類的隱喻思維體系。
概念隱喻不同于普通隱喻,它并不因人而異,相反它嚴格地受制于整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隱喻思維模式[3],隱喻在“相似”這一基礎上,通過認知語境在相互獨立的始源域與目標域形成關聯。在發生關聯的過程中,隱喻使得更為熟悉的事物的特點或結構映射到相對陌生的事務上,可以幫助認識目標域的特點和結構,因而獲得了認知功能。
二、概念隱喻
萊考夫把隱喻定義為“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事物”,是從概念隱喻的存在來加以證明的。根據萊考夫的隱喻認知理論,概念隱喻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1.結構隱喻
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結構隱喻指的是通過一個概念來構建另一個概念,這兩個概念的認知域自然是不同的,但它們的結構保持不變,即各自的構成成分存在著有規律的對應關系。在萊考夫和約翰遜分析得最為透徹的ARGUMENT的概念中,它包含四個主要成分,即ARGUMENT IS JOURNEY,ARGUMENT IS WAR,ARGUMENT IS CONTAINER,ARGUMENT IS BUILDING,它們都各自突出了“爭論”的某一方面,這四個成分各自都可視為一個結構隱喻。從爭論的方式中可以得出一定的范式,在其中是人們可以或不可以做的事情。在概念上用旅行、戰爭、容器和建筑這些詞語影響到人們談論爭論時的所做作為。為了理解這一點,人們將始源域的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中去,始源域中的點對應著目標域中的點。在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結構隱喻:DEATH IS DEPARTURE,LOVE IS WAR,TIME IS MONEY等。隱喻允許人們用熟知的概念來理解相對陌生或抽象的概念的某一方面,如ARGUMENT IS WAR。但是這一過程并不要求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方面上,因為戰爭還可包括“軍艦”“火炮”“戰機”等。若人們過度關注這兩樣事物中的每一方面的對應,那么也不可能形成隱喻。
2.方位隱喻
方位隱喻就是按照空間方位投射到非空間概念上而構建成的一系列的隱喻概念。指的是源域中的一些重要結構關系在目標域中仍得到系統的保留,并不意味著源域中所有特征毫無保留地映射到目標域中[4],以概念去代替另一個概念,而是在這一系列的概念中,用上下、前后、內外等方位來聯系事物的基本內涵,使得人們可以運用此概念來理解和思考問題。首先,人們是通過自身來認識到內部或外部,然后通過和大自然的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得到對空間方位的感知能力,通過人類自身的基本認知來得知其他概念,這個過程是非常自然的。通過人類共有的物質經驗,可以發現許多語言中的方位概念是基本一致的,比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MORE IS UP; LESS IS DOWN. 但是由于特定社會文化經驗的不同,有些隱喻可能會根據語言或文化而有不同。
3.實體隱喻
人類和外部的物質世界永遠都處于相互依存的關系中,人類不僅需要借助于自己對自身器官的認識和方位的體驗去認識世界,而且人類也需要用熟知的物質世界知識來幫助自己認識自身的思維和情感特征。人類的思維和情感復雜程度遠遠超出了人類的理解能力,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總是處于滯后的狀態,而語言作為思維的物質外殼更是捉襟見肘,無法滿足人類對于自身的認知探索和表達,這時人類往往借助于對物質世界的體驗來認識和表達。
即使事物并不具備明顯的分離或粘著的界限,人們依然習慣于把它們進行歸類,如山、川、街角、樹籬等。這種看待物理現象的方式可以達到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或描述人們的行為方式:給山川定位、街角的邂逅、樹籬的修剪等。
正如人體空間方位的認知經驗可以產生方位隱喻,人們對物體(特別是我們的身體)的體驗提供了極其廣泛的實體隱喻基礎,即可以把對事件、活動、情緒、思想等等看作是實體或物質[1]198。
實體隱喻要滿足的目的各不相同,比如rising prices通過inflation一詞被隱喻為各種實體,由此給人們提供了描述不同經驗的方式。如:
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
If theres much more inflation, well never survive.endprint
We need to combat inflation.
當人們把某中抽象的現象、特征、概念等隱喻化為實體時,就像上面的inflation一樣,就可以對其進行描述、量化、剖析、找出因果關系、確定目標等。
三、隱喻的系統性
不同的概念隱喻之間不是彼此孤立地運作的。用Lakoff & Johnson[1]201的話說,“隱喻與隱喻之間的蘊含關系構建起一個協調一致的,與概念體系相應的協調一致的隱喻表達體系?!北热?,情感一詞在英語中有三個相關的隱喻:
1.情感是人
他們不會有勇氣與他爭執。
They wouldnt have the backbone to disagree with him.
我們的兩個女兒之間出現了互相對立的情緒。
Bad blood has arisen between our two daughters.
“backbone”和“blood”是對人體的表述,用以表達情感,可以用不同的人體部位代表不同的情感。
2.情感是疾病
他們的表演簡直慘不忍睹。
His performance was painful to watch.
許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離開家門后體驗到人去樓空的失落情緒。
Many parents face “empty nest syndrome” when their children leave home.
她對圣誕購物帶有相當大的偏見。
She took a rather jaundiced view of Christmas shopping.
“painful”意為令人難堪的,“syndrome”意為一系列情緒,“jaundiced”意為偏見,這些本是表述疾病的單詞在這里幫助人們理解情感的不同層次的意義。
3.情感是顏色
在他最消沉的時候。
When he was in the blackest depression.
他得到工作的希望不大。
His prospects of getting a job look rather blue.
他竟然批評起我的工作來了,我立即火冒三丈。
When he started criticizing my work, I really saw red.
“black”意為痛苦、壓抑、情緒低沉;“blue”意為沮喪的,悲傷地,憂郁的;“red”意為生氣,發脾氣,顏色在文化形成中幫助人們理解不同的情緒。
以上言語表達不同的概念隱喻組成的一個系統(這個系統是示意性的,而非完整的系統):情感是人,情感是疾病,情感是顏色,這三個概念隱喻都是圍繞著一個“情感”而展開的。這三個隱喻幫助人們通過日常生活中對人、疾病、顏色的經驗,去理解和把握情感這一十分抽象的概念。
四、語法概念隱喻的自身認知
語言系統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人們認知的對象域。語法概念范疇從具體語言結構中的不同特征抽象而來。句法概念本身也是一個隱喻思維的結果。
如“主語”這個范疇包含了頗為復雜的成員結構,最常見的主語是名詞,其他為代詞、動名詞、不定式等,最不常見的為形容詞、短語或句子。這些結構之間都與名詞具有相似性或共享特征,或結構之間具有家族特征。它們包括:話題、使動者、表述對象、信息焦點、句子之首等。如果符合其中的一個條件,那么就有成為主語的可能(“主語”這個稱謂反映了在所有特征中抽象出在句子中起“主要”作用或作主地位;而英語“subject”反映了在所有這些特征中抽象出的“對象”、“話題”)。主語是范疇化的結果,具有人的認知參與,不是單純的客觀存在。此外,認知語言學主張從認知和概念上來界定詞性,如此改變了名詞與物、動作與過程之間的必然聯系,為兼詞類與詞性之間的轉換使用提供了認知基礎。蘭蓋克認為:名詞表征一個三維空間的離散個體;動詞表征一個一維空間的時間過程。而動詞的名詞化問題實際上是把一個動作行為概念的“時間過程”消除掉,并投射到三維空間去,變成一個非時間的離散個體,是一種詞匯層次上的隱喻化。
五、結論
隱喻是一種認知機制,是認知主體認知客觀世界的一種方式。概念隱喻普遍地存在于各種語言中,并且貫穿于人類的行為和思維中[5]。又是人們進一步認知世界的工具和客觀體現,因此語言集中體現了隱喻的特征。隱喻是用一個概念網絡對對象域的非常規描寫或解釋。這是一個投射過程,是認知的互動過程。
隱喻又是一種創造機制,它創造了語言文學,創造了語言體系,創造了意義。但創造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人們的客觀實踐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是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需要,是交際的需要。從根本上來說,隱喻使用一個事物來理解另一個事物,在語言系統中,它可以表現在詞匯上面,即語法概念隱喻。
參考文獻:
[1]Lakcoff & Johnson, The Metaphoric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onceptual System[J].cognitive science,1980,(4).
[2]Ungerer. F and Schmid.H.J.認知語言學入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3]李國南.辭格與詞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束定芳.論隱喻的運作機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3).
[5]盧植.英漢概念隱喻的認知語言學分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