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梅
摘 要:該文結合新課標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探究如何發揮教師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性,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語文教學效果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語文教學 教學藝術 學習興趣 課堂氛圍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b)-0136-01
教學藝術是教師在課堂上遵照教學法則和美學尺度的要求,靈活運用語言、表情、動作、心理活動、圖象組織、調控等手段,充分發揮教學情感的功能,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獨具風格的創造性教學活動。教師運用生動、鮮明、具體的形象,機智幽默的語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表演手段,使教育教學寓于娛樂之中,以獨特的教學風格使教師具有吸引學生的獨特魅力。課堂組織藝術是教學藝術的主體,科學的構思,在課堂導入、運行、結課三個環節中,必須抓住小學生興趣心理,藝術加工教學內容,充分顯示教師的教學藝術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探究,在快樂中討論,在快樂中消化理解,形成和諧向上的教學氛圍,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1 導入藝術是課堂運行效果的良好開端
導入是不可忽視的教學和環節,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功,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導課藝術性是遵循教學規律,根據教學主題精心設計。經過教學藝術加工形成簡練而有風趣教學主題導入,它包含設疑提問、直觀演示、激發感情等多種方式巧妙的導入新課,把學生思路從課間的活動中解脫出來。如:《燕子回家的路》這一課的情境激情導入,播放多媒體音樂《小燕子》,教師在音樂中導出“小燕子是我們每位同學都喜歡的益鳥,今天我們就講燕子媽媽為小燕子覓食歸來的路中發生的故事”,在教師的動姿藝術與語言藝術中導出《小燕子回家的路》教學主題,把學生的思路引入春天燕子回家情境之中,使學生思路步入人類和鳥類的關系的廣闊思考空間,產生探討燕子的遷徙、生活規律,人類與燕子的關系,燕子對人類的益處的諸多遐想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求知的欲望。為此,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為學生設立創造性思維的空間,為課堂教學運行打下良好的伏筆。
2 課堂的藝術
在遵循大綱專研教材,構思制定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教師通過語言藝術和動姿藝術的融合形成的教學藝術展現在課堂學生的面前,給學生一種新鮮感,興趣感,自然萌生對任課教師的親合力。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藝術。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幽默語言藝術比較適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的選擇語言藝術,教師講授語言的幽默感,使學生在笑聲中進行認知活動,在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緒飽滿的情況下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教師課堂教學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教學語言藝術性
教學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載體,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學語言,給學生帶來愉悅感和美的享受,對提高學生課堂接受能力發揮重要的作用。語言構思要生動、形象、具體、明朗。緊扣主題,具有邏輯性,使學生思路清晰。講授語言準確精煉,使學生通熟易懂。講授語言具有節奏感,為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講授語言具有幽默感,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如:在《燕子回家的路》課文的教學中要本著以情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悟為手段,教師以抑揚頓挫,和諧入耳的聲音,優美的教態朗讀示范,使學生聽的入勝,心曠神怡中對課文感悟和品味,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升華學生的感情,把學生思路帶入課文的意境。
2.2 課堂動姿藝術
動姿語言是無聲語匯,它借助表情、眼神、舉止、手勢等各種手段,來傳達感情,是一種具有較高審美價值和感情交流價值的溝通工具,教師的動姿藝術與語言藝術的協調應用,發揮動姿藝術對語言藝術的烘托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在講授到田田聽到小燕子喳喳地叫著盼望媽媽覓食回來,在田田、爺爺、韓奶奶三個人的關愛中,燕子媽媽順利的飛回小燕子身邊的時刻,教師由急切的面部表情轉為喜悅的面部表情的鮮明對比,把學生思路帶入為小燕子饑餓等媽媽心理到媽媽回來的喜悅的情境之中,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強化了學生對教師有聲語言內涵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果。
2.3 課堂組織藝術
課堂教學的組織藝術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最佳教學效果一系列創造性的充滿美感的手段技巧。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點,根據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調整把握教學節奏,講授語速過快,有的學生“消化不良”,講授語速過慢,學生產生厭倦乏味,講授的平庸,學生產生厭煩心理。課堂教學組織的藝術性就在于能夠在教學方案構思中根據學生的接受理解個體差異,和教學要求科學的確定時間分配,根據觀察學生的接受理解程度及時調整時間,根據課文的重點、難點調整講授語速,更好的發揮語言與動姿藝術在教學中的作用,保證在計劃時間內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4 結課藝術
結課藝術性是用精練語言,概括全文,突出重點,在構思中增添濃郁的色彩,藝術的含蓄,使學生感到“言已盡而意無窮”。如:燕子回家的路課文結課從田田、韓奶奶、爺爺三個人從不同方位關心燕子心理表現,構筑了燕子回家的路——愛心之路,使他們能夠準確的把握課文的表達順序。體會每個人的語言和動作,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自然把學生的思路延伸到人與自然界的親密關系,為學生業余時間留下探討人類與動物之間的話題,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課堂教學組織是一個系統工程,科學的運用導入藝術,能引人入勝。把語言藝術與動姿藝術科學的融入一體,能夠集中學生精力,激發學生興趣,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根據教學需要,構思形成語言精練,突出主題,提出重點的結課藝術,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留下課后咀嚼和回味,豐富的想象空間。為此,教學離不開藝術。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探究教學藝術,科學運用教學藝術,充分發揮教學藝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才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
參考資料
[1] 王紅俠.小學換位閱讀教學模式的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2(2):162.
[2] 郭鳳云.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趣味性[J].科技創新導報,2012(6):158.
[3] 劉宏山.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肢體語言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3(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