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
摘 要:戶外拓展訓練已經家喻戶曉,進入大眾視野。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訓練一直以來秉承傳統教學訓練方式,難以調動學生訓練的積極性,拓展訓練中的游戲是其模式的精華部分,將這一精華引入高職體育教學中,必然具有極大的可行性。
關鍵詞:拓展訓練;高職體育教學;可行性分析
拓展訓練也叫歷奇訓練,現在一般叫素質拓展訓練。素質拓展訓練以其“先行后知”的體驗式學習方式,通過親身體驗來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團隊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果敢、頑強、自信、團結等優良品格的形成。這種新的教育方式符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對推動傳統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青年整體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素質拓展訓練與體育教學有很多相容性與相似性,兩者的結合是有可能的。
一、素質拓展訓練的作用
“素質拓展訓練”的作用體現在突破個人心理極限、熔煉團隊、提升領導情商三個方面。就是通過各種精心設計的、特定的訓練項目和游戲,在解決問題、接受挑戰的過程中,激發個人潛能,增強團隊活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使學員達到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煉團隊的培訓目的。這是一種現代人和現代組織全新的學習方法。
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開展拓展訓練的意義。
1.符合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我國傳統的高校體育課程內容比較有局限性,主要是以體能訓練為主,還沒有延伸到精神的層面,不太注重學生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而且主要以個人競技項目為主,即使一些集體項目也沒有充分發揮項目的核心精神(團隊合作)。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因時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拓展訓練將體育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有機結合,使學校與社會和大自然緊密聯系,不僅突破了體育課程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封閉式格局,而且豐富和完善了我國高校體育課程體系,符合現代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2.順應當代大學生的體育價值觀
當代大學生的體育價值觀與傳統的體育價值觀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除了具有強身健體、促進德、智發展等共同價值之外,大學生把追求新興時尚、富有激情的運動項目,以及在內容豐富而精彩的運動中培養社交能力、競爭意識等社會適應能力作為他們的主導要求。拓展訓練項目內容不僅豐富而且實用,貼近生活,形式上靈活,方法上多樣,把趣味性與人文體育資源融入到現代體育課中,使大學生在挑戰各種困難中提高身心素質,在協同解決問題中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三、拓展訓練在高職體育訓練中的可行性分析
1.拓展訓練對場地要求不高
拓展訓練所需場地器材簡單,訓練方式靈活多變。拓展訓練所需場地比較簡單,一塊5平方米的平坦場地就可以進行訓練,雨天在室內同樣可以進行訓練。所需的器材大多是廢報紙、繩子、體操棒、呼拉圈、眼罩等,很多項目基本上不用器材。同一個培訓目標有多個項目可供選擇。例如信任背摔同樣可以達到高空項目“斷橋”的訓練效果。因此,拓展訓練適合在高職院校中展。
2.體育訓練中融合了拓展訓練的趣味性
拓展訓練項目看似游戲活動,其實是為達到某些預期的結果而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愉快的參與中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拓展訓練項目又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它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使學生在游戲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學到知識。
3.體育教師同時也是拓展訓練師的角色
專業化的師資是拓展訓練課能真正達到目的的保證。體育教師必須具備拓展訓練課設計的能力和具體實施教學的能力,且做到身體力行。目前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師沒有拓展訓練的經歷,對拓展訓練可能還一無所知,因此,在開始拓展訓練課之前必須對師資進行培訓。而拓展訓練的諸多項目都是身體活動項目,這些和體育運動項目是非常接近的,所以說體育教師通過拓展訓練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然后到社會上的拓展訓練俱樂部進行實地學習和考察,了解拓展訓練的項目內容、訓練過程和組織方法后是完全可以勝任拓展訓練培訓師角色的。
4.拓展訓練融入體育教學訓練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拓展訓練所設置的項目和采取的形式,對人的心理、智慧和體力形成了一定的甚至是嚴峻的考驗,每一名受訓者在挑戰自我、戰勝自我的信念驅使下,自身的潛能被充分挖掘出來。拓展訓練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例如,“罐頭鞋、扎伐、電網”等很多項目都是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而設計。活動中沒有人教你怎樣做,要完成這些任務只能靠你自己,發揮你的想象力,挖掘你的創造力。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你會發現你的思維是那么具有創造性,拓展訓練給了人們一個激發自我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陳翔.從職業能力需求的角度看“拓展訓練”在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中的應用[J].運動.2010(11).
[2]劉巖.在職業院校體育課中開設職業體能訓練課初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6).
[3]朱海蓮.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注入拓展訓練內容探討[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