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泱瑾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程度不斷推進,如今在小學數學界存在著各種形式的體驗式作業。體驗式作業以“輕負、高效、趣味”為指導目標,意在更好地培養孩子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該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對小學數學體驗式作業的形式和模式進行探究,力求小學數學作業多元化的同時更有針對性,幫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減負 小學數學 體驗式作業 形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a)-0230-01
數學作業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更是師生情感與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一份設計精巧的作業,不僅可以查漏補缺,鞏固知識,還能在激發學生興趣、創作熱情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智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有一個正確的作業觀,明確作業的功能、布置、設計與評價,將直接影響數學教學的成果,近年來,基礎教育改革方興未艾,國內有很多專家學者對如何“減負”等基礎教育改革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國家為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做出過很多努力,但是這么多年來,效果卻始終不能讓人滿意,中國學生課后作業書面化,數量大,耗時長,效果差,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仍然是中小學教育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那么,體驗式作業在小學數學領域究竟有哪幾種類型呢?教師應該如何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布置相應的體驗式作業呢?不同的體驗式作業對發展孩子的創新思維和數學能力分別有什么樣的提高呢?教師只有思考了這些問題,才能在給小學生減負的同時,真正使孩子們從體驗式作業中激發對數學的學習熱情,發掘孩子們的學習潛能。
關于體驗式作業是什么這一問題,陳鼎孟在其文章中認為,體驗式作業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以學生社會性發展所需要與可能為基礎,以教材、家庭、學校、社會資源位載體,進行體驗與實踐,通過學生在實踐中的體驗,感悟中的成長,促進個性形成的過程。那么,小學數學領域的體驗式作業存在哪些形式呢?
1 數學周記
在當前課程改革活動逐步深入的今天,數學日記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穎的作業形式出現在小學生的生活中,但畢竟日記要求小學生“日日記”,而很多學生可能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在此提出數學周記的概念,應該更適合在小學中推廣實施。
除去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記錄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數學周記中記錄一些與課堂教學活動有關的課外知識,亦或自己對于具體數學知識的獨特認識與理解,這對于拓寬其數學視野有著很大的作用。
當然,學生記數學周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有不同的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教師的工作,是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將知識運用于生活之中,因此學生記數學周記的方向和角度同老師的引導是密不可分的。
通過數學周記,學生通過自我計劃、自我調整、自我指導和自我強化,培養了學生對學習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并使之成為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對數學的學習。因此數學周記不僅能夠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還能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體驗中反思學習并積累,促進學生數學能力和理性思維的提高。
2 小課題,長作業
“小課題長作業”也是小學數學界非常流行的一種作業形式。教師可以根據所教知識,讓學生去完成一些有趣的“小課題長作業”。如此的作業形式不僅可以開拓教師課堂教學領域,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起著重大的作用。
小學數學教材中存在著很多值得研究的小課題,比如人教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節約用水”的課題研究,上課之前,教師可要求學生先搜集資料。課堂上,教師可以安排同學們將課外搜集到的關于我國乃至世界的水資源狀況進行交流。課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繼續對“節約用水”做一個調查,時間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一個月。比如計算每天的用水量,其中包括在家的用水量和在校的用水量,這就要求學生調查家庭、學校某一周或某月的用水量及學校師生的人數。還有要學生觀察浪費水的情形,比如忘記關水龍頭等,并用分組實驗的方法,給每組學生分派具體的任務,合作完成這項研究。完成調查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對調查結果進行匯報,并讓學生提出具體的措施如何“節約用水”。
數學小課題作業需要學生的親身經歷或開展數學活動,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它還能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其探究能力,也是極好的一種體驗式作業形式。每個小課題的研究,從課前的搜集資料到課后的調查研究以及匯報交流成果,教師可鼓勵學生把整個過程以及自己在活動中的感悟,所見所聞用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這就是“小課題,長作業”,既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也培養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以及動手實踐、調查研究的能力。
3 團體合作式作業
首先在這里需要指出,本文所探討的幾種體驗式作業的模式都不是相互獨立的,在很多層面上是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的。新課程強調一種共建共享的合作文化,因此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學會合作,這也是新課程生成性、建構性對學生發展的要求。
傳統的數學作業都是你做你的,我寫我的。教師其實完全可以改變一下這種一貫的方式,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團體作業,打破傳統作業“獨立作戰”的形式,變個體獨立性為集體合作型,當然,這需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來進行安排。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在生活中,撲克是極好的數學工具。例如在低年級學習了“數的大小的比較”之后,可以布置與父母一起進行的合作型作業。學生可以與父母進行撲克的比較大小游戲,讓學生將自己與父母比大小的每一組撲克點數記錄下來,中間用“>”、“<”、“=”連接。通過這樣的有趣的作業,相信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一定更好。
當然,團體合作式作業不僅僅是跟家長合作,還可以跟同學合作??傊献餍妥鳂I可以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在無形中得到能力的提升,這種能力不單單體現在學習方面,更重要的是學會合作,這將對孩子們日后的長遠發展都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4 結語
上述也僅僅是筆者對體驗式作業開展模式的一些粗淺的看法,無論哪一種體驗式作業,都必須結合學習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給小學生布置數學作業,教師應該多動腦筋、多花心思,盡可能地多引導、多設計出一些能夠拓展學生學習空間的作業形式,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讓他們真正地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體會數學學習帶來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不僅僅是體驗式作業的目的所在,更是教師育人的追求所指。
參考文獻
[1] 郭奕宏.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1(2).
[2] 萬利艷.淺談小學“做”數學教學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6).
[3] 王力軍.淺談小學數學周記[J].新課程學習(上),20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