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翠
摘 要:如何對困難學生進行資助,以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并健康全面發展,是目前乃至今后相當長時期我國各高校學生工作者應當引起高度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該文分析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流程及現狀,發揚優點,摒棄缺點,彌補不足,期望不斷完善該體系。
關鍵詞:高校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c)-0208-01
2007年,國務院公布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1](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主要內容是建立以“獎、貸、助、補、減”為主體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準確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將有限的資金真正落實到經濟困難的學生身上,是做好資助工作的先決條件[2]。如何運用國家制定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并建立一套符合學校實際的、可操作性強的資助管理體系,是高校相關部門和輔導員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1 學校資助工作的程序及現狀
1.1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資料管理工作
各院系應做好信息統計和更新工作。在學生入學時,各院系開始統計特殊學生信息資料庫(家庭經濟困難、心理或身體疾病、單親家庭等),對于貧困學生,學校將學生的個人申請書、證明材料和資金發放記錄等有關材料按年度歸檔。學校認真核實每位學生的詳細信息和申請內容,并對其家庭情況進行實地調查,核對受助學生人數,避免弄虛作假、擠占、挪用、滯留國家助學金的情況,抵制以實物或服務等形式,抵頂或扣減國家獎助學金的行為。
1.2 國家獎助學金評審程序
學校黨委強調,將學生資助工作當作理想信念教育來抓,當作學習紀律教育來抓,當作感恩勵志教育來抓。從事學生工作的老師,要堅持“育人是資助的靈魂”這一核心理念,本著“優中選優,困中選困”的原則[3],做到黨和人民放心、學生和家長滿意,確保國家各項資助政策落到實處。
學校根據《關于對高等學校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及國家助學金進行評審匯總的通知》文件精神,按“資金落實到人、身份落實到學籍”的要求嚴格執行。首先,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召開學生資助工作會議,學習并傳達國家獎助學金評定辦法和實施細則,按照各院系人數公開分配名額;其次,各院系、班級分別召開主題班會,傳達學校資助工作會議精神,使學生明白評審的程序、條件等;第三,由學生本人提出書面申請,勵志獎學金及貧困助學金申請者并附村、鄉(鎮)、縣(區)民政部門出具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然后由班級評議小組進行審核、推選,提出申請的學生同時在網上登錄進行網上申請;第四,由院系評審小組進行初審,確定出本院系勵志獎學金和國家獎助學金的受(獎)助初選名單,在本院系范圍內公示;第五,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根據各院系報送材料召開專門會議,綜合各方面的情況進行復審,確定候選人,并在全院范圍內公示,無異議后報學校院務會議審定;第六,學校審定后根據省教育廳的要求準備材料,報省教育廳審批;第七,省教育廳審批后,向受(獎)助學生家長郵寄喜報,并按時發放。
1.3 學校獎助設置
在認真落實國家獎助學金政策的基礎上,學院以新資助政策體系為基礎,結合自身實際,各院校設置不同的獎助學金。以渭南師范學院為例,作為一所西部高校,我校學生大多來自內地農村和西部邊遠地區,現在家庭貧困生占全校學生的41.2%,其中特困生占11.8%。學生獎學金除了國家獎學金和校長獎學金獎勵優秀中的優等生外,我校還設立了優秀獎學金和校級一、二、三等獎學金,獎勵既貧又優的學生,一等獎500元/學期,二等獎300元/學期,三等獎100~200元/學期。每班1/3的既貧又優的學生可以享受到學校獎學金。各類獎勵有利于激勵學生奮發向上,更加努力學習,一方面減輕一些家庭的負擔,一方面培養有用的人才。
1.4 社會資助工作
社會資助是解決學生家庭困難問題有效的重要的補充。學校通過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校企合作,積極拓寬助學渠道,爭取社會資金,設立多種形式校內獎學金和社會、企業獎助學金。2007年,我校與香港應善良基金會合作,設立了“應善良助學金”,近幾年每年向120余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15萬元左右助學金;從2003年起,香港福慧基金會在我校設立了“福慧助學金”,支持品學兼優的學生完成學業,2003年以來向我校貧困學生捐助約30多萬,2013年為我校60名學生頒發9萬元助學金;從2009 年起,我校學生還獲得“移動”、“聯通”和“三星”等13家企業獎學金;同時,為保障新生入學無憂,學校認真落實高校新生“綠色通道”政策,在寄發新生錄取通知書時,同時寄發助學貸款和資助政策的宣傳資料,新生入學時,在新生報到處設立新生入學“綠色通道”,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服務,保障每一位被錄取的學生不會因為欠繳學費而失去上學的機會。
1.5 勤工助學活動
勤工助學崗位資助方式是我國高校在綜合分析我國高等教育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借鑒國際一些通行做法逐步形成的[4]。高校依據各自的具體情況,積極挖掘可以利用的工作崗位,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勤工助學創造條件,并保證學生的安全,能及時、合理發放勤工助學金。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能勤工助學,如在學生食堂、圖書館閱覽室、打掃教室、學院各部門等設置勤工助學崗位。通過勤工助學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困難、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另一方面有利于“濟困”與“扶志”并行,“助人”與“育人”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有利于穩定學生的心態和情緒[5]。
2 結語
實踐證明,高校家庭困難學生的解困工作,任重而道遠,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政府、社會、高校應深入研究和努力構建更為科學、合理、規范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幫助每一位家庭困難學生健康成長,順利完成學業,但也需要貧困生家庭和學生共同努力,這項內容豐富的工作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孫冬梅,劉瑩,谷會濤.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新資助政策在我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體現[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0(2):79-81.
[2] 李恩廣,馬松,吳姍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1(2):288-289.
[3] 楊孝列,段天青.努力構建資助育人體系 扎實推進學生資助工作—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資助工作紀實[J].職業教育,2013(2):45-47.
[4] 簡志宏.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的思考[J].基礎理論研討,2008(12):427-428.
[5] 李國琴.論高校學生資助的五大特征[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32(1):109-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