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君君
摘要:中學階段理化等實驗性學科由于種種因素制約,學生真正進行科學實驗的時間越來越少。若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將對理化實驗有興趣的學生組織起來,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時,進行真正科學實驗的探究,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
關鍵詞:興趣、科學實驗探究、研究性學習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1-0091-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36
一、為什么要進行理化課外實驗探究
在初中階段,學生剛剛接觸物理、化學等實驗性學科時,由于教師演示實驗與學生分組實驗耗時較多、畢業班學生面臨中考的升學壓力以及部分學校實驗室條件的限制等因素,造成理化學科的教師在課上只能進行有限的若干個簡單的演示實驗和更為有限的幾個學生實驗;而教材中很多精彩的課內實驗、課外家庭小實驗、以及教師在進行演示實驗和實驗習題講解的過程中,學生對實驗裝置產生的改進想法和創新設計卻只得付諸于蒼白空洞的語言描述和黑板上聊聊幾筆簡單、呆板的粉筆畫——更有甚者將這些實驗直接省略。
這一糟糕的結果最終導致學生形成了錯誤的主觀認識,學生們認為:“物理、化學和語文、數學不都一樣學么!只要背背知識點,畫畫裝置圖,再學會幾個簡單計算就OK了,實驗是什么東東,做不做無所謂的!”
這樣的結果顯然有悖于新課改的目標和要求。
倘若長此以往,作為初中的起始性實驗學科的物理與化學,久而久之必然會形成類似“啞巴英語”一樣的“殘疾學科”。
為了打破這個不正常的“怪現象”,也為給實驗性學科“正名”,當然,更重要的是為了使學生形成正確學習物理、化學等實驗性學科的意識和方法,同時也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進行理化實驗操作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理化學科的興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實驗創新意識,我們決定開展理化課外實驗的探究。
二、理化課外實驗探究些什么
理化課外實驗進行探究的主體是學生,探究的主要內容是進行科學實驗。這些實驗主要包括:理、化學科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客觀原因無法進行的演示實驗;教科書中雖然涉及到,但沒有明確要求,然而事實上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有很好的拓展、鋪墊作用的改進實驗;甚至由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特殊現象、學生較為關心的熱點問題所觸發靈感而形成的,且實驗材料較易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學生基本能夠操作,具有一定意義的設計驗證性實驗;將這些實驗從課堂教學的“遺憾”和“不起眼的角落”中搜集起來,并組織對理化實驗有較大興趣的學生,通過興趣小組活動、理化課外實驗選修課以及家庭小實驗等形式,從而有計劃的對這部分實驗進行課外探究。
三、為什么可以把理化課外實驗探究放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
之所以能把理化課外實驗探究放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進行,借綜合實踐活動之力,進行理化課外實驗探究,推進新課改的深化,這是因為兩者不僅在內容上存在相通相融之處,而且兩者在活動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彼此之間還能互為補充、并行不悖,共同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
兩者的相通相融之處具體表現在擁有共同的探究主題與研究內容、重疊的活動形式,以及綜合實踐活動與理化學科領域相互驗證、彼此呼應的關系。
首先,不論是理化課外實驗探究,還是綜合實踐活動,它們都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探究活動。
其次,理化課外實驗探究以對理化實驗感興趣的學生為主體,對他們所關心問題,采用實驗的方式進行持續深入的探究,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理化學科的興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對實驗的創新意識。這也恰恰符合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和最終目的。而研究性學習正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第三,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中非指定領域包括興趣小組活動等課外活動形式;而理化課外實驗探究正是以興趣小組活動和理化課外選修課為主要活動方式。因此兩者在活動形式上存在不可分割的重疊。這也是兩者相融的物質基礎。
最后,綜合實踐活動《總則》中明確規定:“在某些情況下,綜合實踐活動可與某些學科教學打通進行。”理化課外實驗探究是理化學科教學的課外延伸,它就是這個“某些情況下”的情況,這項規定為兩者的最終融合強有力的理論依據。
除此之外,綜合實踐活動與理化課外實驗探究互為補充、并行不悖。
首先,理化課外實驗探究為綜合實踐豐富了活動內容。雖然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十分廣泛,但理化課外實驗探究作為一個全新的活動領域,它給綜合實踐的內容加以新的詮釋,在實質上擴大了活動的內容范圍,給更多的學生提供更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
其次,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發現的某些問題,形成的某些實驗技能,也需要在理化學科教學中進行拓展和加深;同時,理化課外實驗探究需要由綜合實踐活動為其提供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實驗室”;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三,綜合實踐活動為理化課外實驗探究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課時保障。綜合實踐活動采用的是彈性課時制。即將每周3課時的綜合實踐活動時間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例如,可以將每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個單位時間使用,也可將幾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天使用。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指定的場所(實驗室),以及專業的技術人員(學科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根據實驗的具體內容,靈活機動地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課時進行個性化調整:對于內容較多,實驗持續時間較長的課題可以通過將多個課時安排在一個單位時間內,進行集中使用;內容較少,或者持續性不強,但實驗的多階段性特征較為明顯的實驗,可以將課時分散使用,以求達到實驗的最佳效果。
第四,綜合實踐活動為理化課外實驗探究提供跨學校,跨地區的交流合作機會,擴大了理化課外實驗探究的時空范圍,提高了實驗探究的綜合水平。endprint
綜合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打破學校的框束,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允許進行跨學校的合作探究方式,并積極鼓勵學校和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等開展活動。這樣一來,不同的學校間,有著彼此相近或者相同的探究課題的小組同學,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論壇等形式,進行彼此的經驗交流和問題討論,對共同關注的課題還可以一起制定相應的實驗計劃,并由班主任、學科教師、以及綜合活動教師的共同帶領下,在某一時間,某一方的學校內,進行跨學校的聯合探究實驗。
這極大的豐富了進行理化課外實驗探究的主體和探究的內容,還促進了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文化交流,加強了不同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小組間的聯系,還在無形之中為一些實驗室條件相對簡陋,進行某些要求較高的實驗存在困難的學校解決了難題,擺脫了實驗室條件簡陋的制約,使得實驗探究以最好的速度,向著全新的領域發展。
理化課外實驗探究放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進行,兩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綜合利用掌握的學科知識,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持續的探究。在學生均衡發展的同時,以激發興趣來培養創造性的專業型人才,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拓展出另一個重要內容。但必須著重指出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理化學科的教師只進行必要的有效指導,絕不包攬學生的探究實驗。
四、融合的實踐與收獲
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是以“小科學家”身份,對自己感興趣的某一問題,進行親身實驗。他們將踏著前輩科學家的足跡,體會他們在進行實驗探索過程中的曲折與不易。當實驗成功后,他們獲得更巨大的喜悅與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驗證自己對實驗的預期想法的欲望,并深刻體會進行實驗探究的樂趣;
過去,能夠鎮定、沉著、有序地進行實驗操作的學生寥寥無幾,甚至還造成了在理化實驗操作考察中出現嚴重失誤的尷尬局面。然而在實施“課外實驗探究”之后,進行實驗探究的同學能夠熟練而獨立地進行實驗操作,輕松順利地通過理化操作考察;除此之外,甚至還有意外的驚喜:據有些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原本屬于在家里從來不做事的“少爺小姐”們,如今居然會主動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甚至拿個杯子都會“標簽貼著手心”,抄電表時主動要求去讀數,爺爺奶奶出現類似糖尿病癥狀的反應時,能主動幫助老人家進行鑒定并分析原因,提出預防建議——生活自理的能力明顯提高。
參與“課外實驗探究”的活動的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類同學對于同一個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大多能夠積極開動腦筋,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并由此設計出多種實驗方案。特別是在某些開放性的學生小組實驗中,參加實驗探究的學生會主動形成實力超強的“特別實驗小組”,與周圍進行“一般的實驗小組”的同學明顯區分開。他們實驗的速度快,準確性高,想法獨特甚至怪異,“奪人眼球”。在進行實驗時,他們是其他學生眼中的“超級男(女)生”。
甚至在同一個班里,幾個不同的“特別實驗小組”之間還有一定幾率產生“同行”競爭,為了得到最好最特別的實驗結果,他們在實驗裝置的設計、實驗原料的選擇甚至包括人員的具體安排與任務分配上,產生各種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的奇思妙想,甚至有些想法給作為該學科教師的我們,帶來許多新的靈感和觸動。
這些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所帶來的影響與變化,不僅改變了參與實驗探究的學生的個性品質,使其與其他同學明顯的區別開來,同時,它還最大可能的帶動了其他學生,使之向往,并最終共同參與到這項以理化實驗探究為方式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來,并將最終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得理化學科的學習方式發生重大變革。
作為實驗學科的教師,并非不了解實驗的重要性,相反他們完全理解理化學科教學的基本原則:“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靈魂”。然而教師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往往無奈地受限于各種各樣外界因素的制約,如課時的相對緊張、實驗室條件的客觀限制、中考升學指標壓力的重荷,使物理與化學的教學不得不成為單調枯燥的“粉筆實驗教學”。這不僅“摧殘”了學生原本的學習欲望和創新激情,還在無形之中“毀滅”了實驗學科的精髓和精彩。
“實驗學科的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認識實驗作為教學情境的巨大價值,確立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觀。”
現在,通過理化課外實驗探究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融合,教師完全可以把原本的“粉筆畫實驗”徹底抹去,并陪伴對理化實驗產生興趣的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進行時,和他們一起走進真正的實驗室,共同進行科學探究。
學生在實驗室中進行身臨其境的“角色扮演”實驗,教師在邊上“打下手”——這種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還能使學生和教師一起感受到將實驗性學科的魅力——這才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最大的意義所在。
因此我們將理化課外實驗探究融入到綜合實踐活動中來,使得二者融合在一起,共同推進課改的進行,并行之有效地融匯貫通于日常教學之中。經過不斷的摸索和改進,我們希望通過理化課外實驗探究與綜合實踐活動相融合的方式,創造出一種新的實驗性學科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 曹詠梅.利用課外實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探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1
[2] 王文軍,李華.怎樣提高初中科學實驗教學的實效性[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