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娟
摘 要:在新課改形勢下,高效課堂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之一,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已經逐漸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中。面對低效甚至是無效的課堂,作為教師有責任去研究、分析、思考,去改變自己,更好地適應新課程的改革。本文從備課精細充分、教學方法得當、教學反思及時三個方面,就如何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提出了幾點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高中歷史 高效課堂 學習熱情
課堂氛圍 教師成長
所謂高效課堂,一般的解釋是:采用最適合教師和學生的課堂組織形式,把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課堂教學上來,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提高個體能力。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對教師而言,課堂就像一個舞臺,每天在這個舞臺上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表演,如何讓這個舞臺更加絢麗、精彩是教師的責任和追求。當前,教育界對高效課堂的研究正在向縱深發展,教師各顯神通,各有妙招和高見。對于如何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作者認為應該重點突出以下三個方面。
一、備課精細充分
在演藝界有這么一句耳熟能詳的名言: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作為教師,在講臺上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要想把一堂課上好,就必須在課下狠下功夫。這種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教師的專業成長,靠教師的吐故納新和教學經驗的積累。
教師是課堂的實施者,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成長,用高素質、高學識來最大限度地影響學生。現代的教師應是知識型、創新型的,應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學習者。而且這種學習與研究對教師來說是無止境的,教師無論在何時都應該保持這種走在時代前端的精神。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和多樣化,這是好事,但也存在許多弊端。很多教師往往從備課開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對教材的研究和運用,科學地運用好教材,有時候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獲。比如有些教師認為單元導言并不重要,可以直接跳過或者一句話帶過。而作者會在每個單元的開始,特地在課前讓學生齊聲朗讀單元導言,根據作者的提示在單元導言中找出和這個單元每節課相匹配的話語。在這個單元結束后作者還會回到單元導言,讓學生根據提示總結歸納本單元主題。從多次的教學效果來看,利用單元導言構建單元框架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把握本單元知識,也更有利于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和認識。每節課中的“課前導言”“歷史縱橫”“學思之窗”等也都是非常好的教學材料,有時候是一段摘錄的史料,有時候是一個有趣的歷史小故事……。不管是什么形式,這些材料都恰如其分地融入了這一課的難點、重點。這些材料更像是點睛之筆,讓歷史課堂變得有血有肉、有情有味。
當然,課堂上除了要運用好教材中的資源,教師還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去收集史料。這是考驗功夫的一個環節,教師不能憑個人喜好、熟悉度來選擇史料,要緊緊圍繞課程標準,結合本課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學情基礎,仔細認真地篩選史料。比如可以選擇合適的歷史照片、視頻、音樂、小故事等,創造出引人入勝的課堂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區域集團化”里“歐盟”這一知識點時,一首歐盟的盟歌《歡樂頌》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這個政治經濟集團的團結程度。
二、教學方法得當
高效課堂更考驗教師的教學方法、組織能力,教師在課堂上開設“一言堂”,從頭講到尾,沒有側重,急于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往往會導致低效甚至是無效的課堂。一堂有效的歷史課,應該更多地關注如何培養學生分析、理解、思考和創造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實現歷史教育的真正意義。
從預習到精講,再到鞏固訓練,這樣的教學模式是現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但有的教師認為預習太花時間,一般只給學生兩三分鐘時間來預習或直接跳過這個環節。其實,有效的預習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預習能讓學生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加有效地關注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回歸教材,掌握基礎知識,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發散思維的能力。在教師講解時,學生就會有重點地去聽,有選擇地去聽,而不是盲目跟風,被教師“牽著鼻子走”。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分層次,基礎題和中等難度題共存。基礎題主要針對平時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或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的學生。中等難度題主要啟發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總之,一堂課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盡量覆蓋到全班各個層次的學生,讓全班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有效促進整體能力提升,使課堂真正實現高效。
當然,課堂氛圍也非常重要。假如教師的教學安排不充分,課堂上學生沒有明確的任務,只是教師的“一言堂”,沒有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就會散漫、混亂、無效;假如教師在整堂課中都在進行難點講解,或內容過多,任務要求過高,就會使學生感到吃力,課堂氛圍就比較緊張。學生喜歡的課堂應該是輕松和諧、不時摩擦出智慧火花的課堂。因此,教師要憑借優秀的課堂組織能力調動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全神貫注地聽講。這里我們重提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備課,只有教師充分備課,課堂才會精彩不斷。當然,教師的教學經驗越豐富,也就越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越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積累、摸索、成長,找到屬于自己的教學魅力。
三、教學反思及時
作為教師,下課鈴聲并不代表一堂課的終結。要想讓自己更快地成長,就要把握好課后的教學反思。這種反思應該是全方位的,應從備課開始,包括教學策略、課堂組織能力、史料的選擇、語言表達、學生習題反饋等。
課堂上學生的眼神最能直接傳達他們的感受,教師應該細心觀察。一堂課中有哪些精彩環節,有哪些讓人感到不舒服的時刻,下課后把這些記錄下來,并想想為什么。教師及時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對以后的教學會有很大的幫助。歷史教師一般都會帶好幾個班,那么第一個班級的教學完成之后如能及時反思,后面的班級教學時就會有明顯不同的效果。
例如,在講授“宋明理學”時,一開始作者把“郭巨埋兒”這則歷史小典故放在講宋明理學的消極影響時,但在課上作者發現學生對這個典故很感興趣,情緒激昂,課堂氛圍立刻活躍了很多。于是作者在課后反思,如果把“郭巨埋兒”作為本課導入是否會更好些。正如作者所預料的那樣,在接下來幾個班級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氛圍明顯好于第一個班。
反思往往會讓我們收獲更多,有時甚至是驚喜。一名優秀的教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斷探索、反思、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如果我們夠細心、夠認真,每一堂課都會有大大小小的收獲,只要不斷地把這些收獲記錄下來,放在腦海里,放在心里,天長日久,這種有意識的反思、積累,定會讓你成為你意想不到的自己。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學生在作文里這樣描述自己對老師的期望:“老師,我多么希望你是一名導游,快樂地帶領我們領略知識海洋里美麗的風光;而不是一個園丁,殘忍地剪掉我們不整齊的枝丫。”是的,學生是獨立的具有情感的個體,高效的課堂需要教師的經驗、知識、精力,更需要教師的愛。只有付出更多、改變更多、創新更多、發展更多,才會收獲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劉旭利.新課改下高效課堂構建芻議[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7).
[2]張秀敏.高效歷史課堂需要把握好“三個點”[J].科研平臺,2013(4).
[3]周梅.淺議高中歷史教學高效課堂建設的策略[J].新課程(上),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