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吟 張華 馮丙寅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模式對于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優勢,對高職院校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培養適合企業的應用型人才進行了探討,并以車輛工程專業為例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應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
高等專科教育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樣,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失的有機組成部分,專科教育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和本科教育并行,側重于學生實踐,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類型[1]。
但是,我國專科教育長期處于一個較為尷尬的地位,人們對專科教育觀念模糊,認為它是本科教育的壓縮版,總是依附于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水平較低,學生畢業后工作不好找,等等,對專科教育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2]。
一、車輛工程專業高職教育遇到的瓶頸及解決方法
現在的專科教育以教給學生理論知識為主,沒有擺脫傳統的“一筆,一書”課堂理論的講解模式,教師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課程設置也是參照一些本科院校開設的課程,專科教學課時少,因此將本科課程壓縮給專科學生,也是人們認為專科教育是本科教育壓縮版的原因之一。而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大多數高等專科院校的教師還是單純的教師型,大部分教師從學校畢業后就進入了另一個學校任課,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經驗比較缺乏,這就顯示了要建設一支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還有很長路要走。
(一)引進來——校內外結合,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
我們剛剛提到了實踐經驗,讓學生掌握至少一門技能,對其以后就業發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為專科教育就是培養實用性人才,在校期間給學生創造實際的工作環境,讓其能切身體會,比只在課堂上干巴巴地講解效果無疑要好得多。
一些工科類專業,如汽車、電氣、機械等,這類學科實踐性很強,需要有供學生實習的場地,而為了更好地適應多變的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專科院校應該在原有設備的基礎上,擴大更新,專精專用,并同時爭取和社會企業建立聯系,建設實驗室和實習基地,這樣才能盡可能模擬出工作環境,讓學生切身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重點加強與專業技術密切相關的教學實習,因為它與專業基礎理論密不可分,理論聯系實踐,鞏固和深化學生的理論知識,了解這些理論知識在具體工作環境中如何應用,真正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邢職汽車系的實訓基地和德國大眾、上海通用建立有合作項目,成立了中德班和通用班,這些機構為學校提供了部分教學用車、發動機等,為學生平常上實訓課提供了教學用具,創造了良好的實訓環境,模擬了較真實的工作環境。這樣在教學過程中能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如在課堂上學生學習了發動機原理的知識,在實訓課上就能夠安排學生親自拆裝發動機,更好地了解其結構和功能,加深對發動機的印象,效果更突出。
(二)走出去——利用校外資源,培養學生。
知識是在學習中獲得的,技能則是在實際工作中形成的,只有理論知識而缺少實踐技能的人就如只會講開車理論而不會開車一樣,這樣培養出的學生能力是不完整的,在其找工作階段這方面的劣勢就會凸顯出來,用人單位都歡迎錄用后立即就能用的實踐性人才,而不是那種還需要再培訓一、兩個月才能上手的畢業生,所以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與實踐技能是專科教育應該關注的要點。
除了上面那種利用校內資源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方法外,還可以讓學生“走出去”,真正到工作單位體驗工作,真實的環境更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讓其體會工作的酸甜苦辣,更能認清社會現實,了解工作的不易,知道掌握一種謀生技能是多么難能可貴。
邢職汽車工程系中的汽車營銷專業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與邢臺地區最大的汽車集團——藍池集團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大二開始就有目的地安排學生在藍池集團旗下的各個品牌4S店進行四個星期的實習,安排學生在銷售和保險部門,在實習期間為學生布置諸如:了解所在4S店的車型、熱銷款式、人員架構、接待顧客等一系列任務。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如課堂上學到的六方位繞車介紹法、FAB法,在實際接待顧客過程中怎么介紹,學生可以切實了解,對其以后就業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大部分學生在實習結束后都有自己的體會,對知識能更好地掌握,對以后想從事的工作也有了初步規劃,這樣實習目的就達到了。
不僅要讓學生走出去,教師也要經常走出去,建設“雙師型”教學隊伍,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實踐水平。不定期安排教師下廠鍛煉是個很好的途徑,汽車工程系安排了四到五名教師去4S店任職,學習4S店的管理經驗,了解其運營環境,對汽車銷售和維修方面的知識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些實踐經驗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分享,舉一些實際例子,避免課堂上總是講干巴巴的理論知識,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有利于知識傳授。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優勢
上述兩種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方法都有一個共同思想,就是要同企業建立聯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校企合作模式,它是院校與企業以合作共贏為基礎,搭建一個校企之間互相配合、互相促進、互相依存的人才培養平臺與載體,是大專院校為謀求更好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種較好的組織形式。從大專院校為社會服務的表現形式來看,無論是為社會培養優秀的應用型畢業生、對其進行職業規劃和技能培訓,還是開展應用技術課題的研究等,校企合作模式都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培養特色應用型人才。
大專院校的學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能夠得到實際工作環境的鍛煉,獲取工作經驗,為其畢業后就業打下堅實基礎。許多企業單位都希望招到有工作經驗的人員,在其招聘告示上經常有“一兩年工作經驗”這樣的字眼,而對于有意向去該單位就職的畢業生來說,往往會被用人單位拒絕。應用校企合作這種教學模式,參考企業實際工作環境和服務要求指導學生學習,使其能掌握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具備用人單位招聘人員時要求的實踐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使即將踏入社會的學生比較順暢地由安逸的學校過渡到復雜的社會,能夠很好地適應工作環境。實習期間,學生參與工作實踐,有利于培養其認真刻苦的精神,增進其對崗位及職業的認識,對以后想要從事的工作有一定了解。同時將理論聯系實踐,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教育,使學校教學質量得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等這些職業崗位應具備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增強和鍛煉[3]。
(二)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立。
高職院校的教師大多是從學校畢業直接到學校任教的教師,具有完備的理論知識,由于沒有參與過實際生產,因此實踐經驗較為缺乏。而校企合作模式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還能提高其教學質量。
安排教師去企業下廠鍛煉,從事諸如實際生產、產品研發、經營管理等工作,熟悉與所教授課程相關的實際環境,讓教師在“做中學”,使其能將理實結合,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使理論教學更具有實踐性、針對性,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下廠鍛煉能使教師通過親身經歷,了解到目前用人單位對于各類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教師明確專業技能培訓方向,增加以培養學生就業為導向的課程,制訂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整合教學內容,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發展,真正實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開放性。
通過校企合作模式,不僅能夠提高教師的理論教學能力,而且能增強其實踐能力,從而成為符合高職教育需要的真正雙師型教師。
(三)校企雙方互惠互利。
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讓學校和企業共同研究實施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企業方將學校的教學大綱與自己的人力資源開發計劃對接,共同研究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企業人員與教師一起編寫教材,制定崗位能力細化標準,完善崗位技能培訓,使企業進學校,學校融企業,師生進一線,校企緊密結合[4]。加強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有效聯系,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通過校企合作,提升了企業的知名度,無形中也為企業做了宣傳,擴大了企業的影響,實現了雙贏[5]。
三、結語
校企合作已經漸漸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企業人員走入課堂講解實際工作,教師進入企業從事經營管理、技術開發等,是一種很好的互動方式。與企業保持良好合作關系的高職院校,可以結合行業特點進行一系列應用性研究與開發[1]。高職教育的根本出發點是為社會服務,而其外在表象就是為用人單位輸送優秀的實用型人才。高職院校培養出的畢業生是否合格、是否對口,要到社會企業中驗證。高職教育如果想要在社會上發展得更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就要圍繞這一原則辦學。畢業生的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職業精神都要體現在為社會服務這個最終目標上,使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1]。
參考文獻:
[1]王曉華.基于“校企共同體”的高職教育服務社會能力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
[2]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6(5).
[3]張海峰.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6).
[4]丁金昌.關于高職教育體現“高教性”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研究,2011(6).
[5]曾令奇.高職教育專業設置如何適應社會需求[J].中國高教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