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嬙
摘 要: 物理教學是一門藝術,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用恰當的教法,而且要用準確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師生互動,達到和諧、完美的教學境界。
關鍵詞: 中學物理 教學藝術 提問藝術 多媒體教學 物理實驗
中學物理作為自然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具有獨特的藝術性。中學物理教學藝術是優秀的物理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尊重科學事實、遵循教育規律,結合個人教學經驗,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所體現出的具有科學意義和審美價值的教學活動特征。物理教學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模式,只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就能夠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更好更快地掌握物理知識。
一、在課堂中設置懸疑,巧妙運用提問藝術
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通過提問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從而靈活調整教學進度。通過提問還可以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專心聽講。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對教師的課堂提問技巧有了更高要求。恰如其分的課堂提問能使學生集中精力、積極思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意識,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應該深入研究物理教學中課堂提問藝術的功能、實施的方法和原則,在教學中靈活、自然地實施課堂提問。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很多情況下,學生的興趣和刨根究底的熱情總是與其期望心理聯系在一起的。學生一旦產生了某種期望,就會對與之相關的問題產生興趣,表現出強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緊緊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進行設疑、導疑和釋疑,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中學物理教學藝術與學生個體發展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中學物理新課程改革提倡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突出體現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及科學素養的提高。與傳統教學相比,藝術化的中學物理教學以其自身散發出來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從根本上擺脫了灌輸和說教,使他們沉浸在教學藝術的享受之中,無形中得到了提高和發展。中學物理教學藝術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取精神上的享受。例如有位物理教師,他在講授圓周運動課題時,不需要使用圓規、直尺和三角板,只用一支粉筆,邊講邊畫,畫圓即圓,畫方即方,堪稱一絕。他用藝術性的板書征服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說明,教學中的美不但能夠使學生感到愉悅,而且可以讓他們在審美愉悅中啟發智慧,發展思維,增強能力,從而熱愛物理、熱愛科學知識。這樣,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導動機不僅是為了在各項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更多的是出于對學習活動、對知識本身的興趣愛好。
三、展示物理科學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在教學藝術活動中,教師的教學能否產生藝術效果,不僅有賴于教材、教師的精心備課和表演水平,還要看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藝術情趣,而影響學生藝術情趣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展示科學美的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美的審美能力。物理科學美的體驗不僅是視覺或聽覺的,更多的是靠學生的心智體驗的,由學生的體驗產生的美的感受而產生的愉悅程度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關。所以,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使他們在探索中領會許多事物的本質與聯系,感受到知難而進,解疑釋惑,獲得新知識的愉快,形成審美能力。
四、巧妙使用多媒體
多媒體是一種重要的課堂教學輔助手段。它具有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各種信息傳輸手段于一體的特點,使其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能夠在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要注意的是,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過分依賴,要恰當運用,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在運用過程中教師要力求避免以下幾種情況:1.通過多媒體傳遞的信息超量,使學生感到迷茫,應接不暇。2.技術含量低,缺乏藝術性。3.過分看重技術,違反認知規律。有的課件畫面背景復雜,按鈕奇形怪狀,動畫太多,喧賓奪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學生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最終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運用多媒體教學的目的是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素材和動畫等特殊效果的使用一定要把握一個度,要少而精。
五、中學物理教學藝術的內容與形式要和諧統一
教學藝術中美感的激發,都是由于教育者的智慧在形式上的顯現。但對中學物理教學藝術來說,也不能只片面地強調形式,因為形式只能由內容決定,脫離內容的形式就算再完美,也只是形式主義的東西。中學物理教學藝術應該兼顧教育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教學形式,使它們達到和諧統一。例如多媒體教學對中學物理教學來說是一種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教學形式,因為這種教學形式能夠模擬許多無法在學生面前進行演示的物理實驗,且能利用學生的新鮮感對其注意力進行捕獲,于是物理教師在教學中非常喜歡使用這種教學形式。但對課型繁多的中學物理教學來說,不是什么類型的課都能通過多媒體的使用取得好的效果的有些課型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不能盲目使用那些所謂好的形式,只有當形式與內容達到和諧統一時,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利用實驗提高學生能力
學生對于實驗都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讓學生進行實驗可以鍛煉他們觀察、分析、總結和歸納等能力。如學生在實驗中取得了一些數據,教師就可以讓他們對這些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出初步結論,然后對初步結論進行質疑,檢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嚴密性,證據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獲結論的科學性,再利用已有知識和實驗探究釋疑,最后得出可靠結論,并用文字、圖像和公式等方式表達出來。在實驗過程中,以學生操作為主,教師有足夠時間與每位學生交流。教師走下講臺,在實驗桌前與學生一起交流儀器的使用、實驗因素的控制、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問題的發現,這時教師更像是學生實驗的參與者、合作者和熱心的助手。當然,探究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也非常重要。如:指出注意事項,觀察指導,記錄數據等,保證實驗探究過程的順利進行。這種經常性的活動強化了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關系,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種互動關系將進一步遷移到其他課堂教學活動中,同樣產生良好的互動效應。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藝術、教學風格的形成依賴于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高度的責任心,依賴于教師雄厚的知識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個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等,這是一個有待于深入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