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明
摘要:在如何處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上,新課程定位在人的發展上,具體指向能力、個性為核心的發展。課程的實施要面向全體學生,認清每位學生的優勢,開發其潛能,培養其特長。本文結合學校開設的學生本位課程—比特課程,闡述課程對于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比特 課程 個性差異 個性發展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應該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再次強調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于是,如何發展學生個性成為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生命成長的重要平臺,而課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因此,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讓全體學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學校開設了學生本位課程,即“依據學生個體特點和需要而設計的課程,它可以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設計,也可以由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無錫市太湖格致中學的比特科技校本課程對于促進學生個性張揚、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發揮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一、創設新奇靈動情境,激發學生個性
某種程度上,傳統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存在。然而,學生是人,“人之為人的特性就在于它的本性的豐富性、微妙性、多樣性和多面性。”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因勢利導,促進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學生的學習并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或技能訓練,而是伴隨著交往、創造、追求等內心情感的全面參與,而這些情感的激發離不開良好的學習情境的創設。
1.創設開放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興趣
古希臘著名生物學家普羅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燃燒的火炬?!币虼?,教師要創設充滿新奇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比特實驗室,完全“顛覆”了傳統教室的模樣,是具有極強“沖擊力”的全新空間:蔚藍色的天花板下,懸掛著一朵朵白云;課桌課椅是由白色透明亞克力板和綠白相間纖維板拼裝成的,不是成排成列地面向講臺,而是組成一個個方陣,學生圍“方陣”而坐;講臺對面的墻上,醒目地掛著一只“倒走的時鐘”;室內陳列著一個個由五顏六色的“幾何板塊”、帶聲控和溫控傳感器的創意作品。這種別具一格的空間設計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枷鎖,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被吸引,并產生躍躍欲試的沖動。
2.營造寬松課堂氛圍,迸發創新火花
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教師只有積極營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圍,消除教師的權威感和神秘感,才能將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身要求,才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潛藏的個性充分地體現出來。
比特實驗課的第一個環節是“故事-實驗”,它強調的是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是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碰撞。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有的同學向大家介紹發明家創造的小故事,共同體驗著挫折感、成就感,從而意識到發明是無數次嘗試的結晶;有的同學向大家介紹傳感技術和傳感元件的基本功能等相關知識,在彼此的思想互動中接受了全新的科技知識。這一看似簡單的“說”、“聽”環節,改變了傳統的教師為主體的一言堂教學模式,以學生興趣能力為基礎,以主動體驗為特征,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內驅力,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
二、實施分組合作教學,發展學生個性
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加登納認為:“教育對孩子最大的幫助,是引導他們走入適應的領域,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達到最大的成就感。”新課程也強調,課堂教學改革要以不斷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個性為目標?!罢n堂雖小,意義卻大,它使我們一步一步找到自己,成為自己?!笨梢?,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追求個體文化新生命、達成個體創新的意義生成的世界。但由于傳統教育的束縛和升學考試的壓力,使得相當一部分課堂教學仍然沿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其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知識的壓力,沒有通過知識而積極地啟發世界的意義?!痹偌由鲜馨嗉壥谡n制的限制,學生的個性更加被壓抑和遏制。因此,比特課程的教學采用異質分組、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學模式,讓每個學生的興趣、能力、氣質、性格得到保護和完善,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長。
1.在自主探究中感受樂趣獲得成長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關于個體學習的內部心理過程的描述和解釋,認為學習是建構型的,學習的本質是主體與外界的交互行為及其內部認知加工過程,是主體通過活動對體驗的內化、知識意義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建構過程。因此,必須構建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為根本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
比特課堂教學的第二環節“主題-創意”,切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心理特點,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主題,讓學生圍繞主題搜集資料,并對相關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整理歸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而進行自己的創造構思,一旦構思卡殼,他必須再次回歸課本,尋找新的突破口,這種被創作激發起的求知熱情是任何被動學習所無法比擬的。整個過程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弊端,強調了學生的主動獲取和分析消化,突出了學生自主探索的主體性原則,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嘗試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在合作交流中展示自我獲得能力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新課程標準強調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對話、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提倡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因此,合作學習成為當今課堂教學中應用最多的學習方式,以小組合作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各因素之間的互動,實現最佳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
比特課程的第三環節“設計-創作”,小組的每位同學盡情發表自己關于主題的思考和創意,遇到分歧,他們會相互爭辯,在一次次的辯論中最終達成本小組的綜合創意,然后,按照小組設計圖,分工完成作品設計和內部電路組裝。當然,創作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嘗試-失?。ù煺郏?反思-再嘗試”的過程。這一環節充分調動和發揮了每個學生的最大潛力,實現了共同目標和個人目標的辯證統一,提高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解決的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endprint
三、開展多元多維評價,豐富學生個性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關注學生的不同特質,提出了多元智慧理論。他指出:每個人有七種不同的智能與特質,如語文智慧、數字智慧、空間智慧(感知視覺空間的能力)、動覺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等。這一理論強調教學評價要重視過程、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讓不同特質、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得到肯定和欣賞,進而樹立和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個性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揚長教育,而不是補短教育。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并且對他們的優點和長處給予積極的鼓勵和發展,這是個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現代教學新理念的評價主體應該是多元的。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學生自評為主,結合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多種方式進行。這樣可以使評價更為民主、公平,更為客觀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成長情況,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從而揚長避短,完善自我。
比特課程的“評價—總結”環節,學生展示富有個性和創意的作品,并對作品的設計進行自我陳述,然后,進行學生自評為主體的多元化評價。這一環節調動全體同學參與評價,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肯定學生的成功體驗,注重師生的互動交流,既為學生以后踏入社會,根據社會生活行為準則校正自身行為奠定基礎,也有利于形成寬容、理解、信任的融洽的師生關系。
2.評價角度的多維化
新課程要求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并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評價是為學生服務,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為此,評價中要關注學生個體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個體精神,以促進每個個體最大可能實現其自身價值。多元智力理論將原來被列在非智力因素中的部分內容、情感智力的內容統一到智力的麾下。因此,新課程評價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比特作品的主體構造是電子積木化的,包括積木化的桌椅、積木化的電子模塊、積木化的外形等。積木的靈活性打破傳統固化的課堂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可改變的、分散和集中相輔相成的多元化模式。因此,它沒有統一標準和答案,給了學生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其評分標準也是完全個性化的,“只和自己的過去比較”,目的是為學生提供超越極限的發展空間,使其增強自信心,發現自我。評價標準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對發展的不同要求,為學生有個性、有特色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對學生的評價不僅注重結果,更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發展變化的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
總之,比特課程作為一門前沿新穎的校本課程,其課堂教學注重學生個性化的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糾偏和革命,也是現代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它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能針對他們的不同特質,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學之有趣、手腦多用、情智互生,進而發掘其內在的潛能,使學生成為有自身獨特性的個體,成為新世紀的創新性人才。
【參考文獻】[1]黃偉.讓每位學生擁有自己的課程[J].教育科學研究,2001,(6):32.[2]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15.[3]劉鐵芳.課堂真好[J].福建論壇.2007,(3):89-90.[4]劉鐵芳.人、世界、教育:意義的失落與追尋[J].教育研究,1997,(8):28.endprint